鄭雪果
摘要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fā)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則是落實公民道德建設目標,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公民道德教育現(xiàn)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B824文獻標識碼:A
公民道德教育的內涵: “公民”一詞,按照197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辭?!返慕忉尠压穸x為“指具有一個國家的國籍,并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人”,根據這一定義,“公民”的概念相對于“國民”,系指一國之民全體而言,公民包括未成年人和被剝奪了政治權利的人在內,因此公民教育也就是全民教育。與公民有關的道德教育,不僅是全民的道德教育,而且是與公民作為法定政治權利和義務主體相關的道德教育。
1 我國當前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要求:在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是人發(fā)展的最高境界,而進行道德教育則是超越人的本質,實現(xiàn)人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必要途徑之一。
(2)現(xiàn)實意義: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fā)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xiàn)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必須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而進行公民的道德教育則是落實公民道德建設目標,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現(xiàn)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十四大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深入發(fā)展,公民道德教育邁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一些成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xiàn)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tài)勢,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人民服務精神不斷發(fā)揚光大,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蔚然成風,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社會道德風尚發(fā)生了可喜變化,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與體現(xiàn)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fā)展的主流。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xiàn)代公民道德教育活動,是一項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性、群眾性、長期性工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公民道德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不足也不斷呈現(xiàn)。對此我們必須而客觀的分析和對待。既看到當前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有利條件,也要看到其不利因素。
2.1有利條件
(1)制度條件和階級基礎:社會主義社會新中國的建立使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勞動人民獲得了平等的的社會地位,人民的范圍空前擴大,實現(xiàn)了公民權利和義務平等,從而為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優(yōu)越的社會制度保證和空前廣泛的階級基礎。尤其是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
(2)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高瞻遠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取得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巨大成就,并制定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為指導,不斷提出和豐富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論,并不斷取得新的成果。2001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了公民的道德建設的意義、指導原則、指導方針和主要內容,這為我們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標。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3月4日全國政協(xié)民盟、民進聯(lián)組會上強調,“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鞍藰s八恥”精辟地闡述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和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本質要求,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優(yōu)良作風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為我們樹起了道德建設的新標桿。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在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對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guī)范新的理解和概括。它的提出不僅針對當前公民道德缺失的狀況,對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guī)范進行了補充和完善,而且拓展和豐富了新時期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實踐渠道,對當前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豍
(3)歷史繼承: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傳統(tǒng),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特征,也使中國民族形成了特有的道德品格和道德習慣,也為當前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4)改革開放的社會形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關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不斷發(fā)展,尤其是近年來,理論界關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不斷深入和廣泛,為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開展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論證。尤其重要的是,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使我們可以吸收和借鑒世界上一些發(fā)達國家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有益經驗和先進成果。這對于開拓我們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視野,轉換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的思路,尋求更適合于中國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不少學者介紹美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通過辯證分析,努力吸取適合我國國情的有益經驗,從而指導和啟示我們更好的進行公民道德教育。
2.2不利因素
(1)進行公民道德教育面臨的復雜性:道德定義、道德標準的多元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道德的定義和標準也在不斷演變。比如:道德可以有道德、不道德和非道德之說,而突破了原來的道德和不道德的說法。
道德教育領域的多元性:隨著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之間溝通和聯(lián)系越來越迅速,聯(lián)系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如: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和日益廣泛的應用,使網絡道德問題提上日程,越來越引起學界的關注。這就拓展了公民道德教育的領域和視野。
道德教育要求的迅速性和道德建設實際進行的滯后性的矛盾:從理論上說,這是意識形態(tài)的滯后性在公民道德教育領域的表現(xiàn)。當某一階段提出新的道德教育的目標和策略后可能還未及實施,然而社會發(fā)展變化之快使得道德教育的目標和要求不斷提高,從而使道德教育的步伐遠遠落后于實際的需要。
(2)我國人口多,分布廣,且人民的道德水平高低不等,差別較大:由于歷史發(fā)展、風俗習慣等的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對于道德的定義和內涵有所差別,因此制定道德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時不能搞整齊劃一的“一刀切”。
(3)改革開放的進行,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由于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精神世界的教育和充實,導致了道德滑坡等:一方面學習了國外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另一方面也難免流入了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一些封建落后的陳規(guī)陋習又沉渣泛起,加大了道德教育的困難程度。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fā)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xiàn)象嚴重存在。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大局,應當引起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
3 當前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則和對策
3.1當前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則
(1)堅持公民道德教育的科學性原則:一是科學理論指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小平理論的指導,與時俱進;二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工作方法:把公民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2)堅持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原則: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積極學習和利用傳統(tǒng)社會道德教育的有益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民的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
(3)堅持公民道德教育的開放性原則:積極吸收和借鑒國外發(fā)達國家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先進經驗,以更好的促
進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的進行。
3.2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對策
(1)應該貫徹和落實中共中央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精神:公民道德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都要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作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既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質的體現(xiàn), 也是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的共同基礎。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道德教育是關鍵。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項基礎性的任務就是要普及道德知識,培育道德良知、弘揚民族精神, 幫助廣大公民加強道德修養(yǎng)?,F(xiàn)階段,公民道德教育應突出愛國主義教育, 重視職業(yè)良心教育,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在教育中的合作力,堅持行為引導與輿論引導相結合,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huán)境。
具體要求:大力加強基層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教育是基礎。要緊緊抓住影響人們道德觀念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各方面,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公民中進行道德教育,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不斷灌注到全體黨員和干部群眾的頭腦之中,使人們懂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什么是必須提倡的,什么是堅決反對的。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側重、各有特點,是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整體。必須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相互配合,相互促進。要突出加強社會教育,鞏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的成果,促進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以活動為載體,吸引群眾普遍參與,是新形勢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每個公民既是道德建設過程的參與者,也是道德建設成果的受益者,要堅持在各種類型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使人們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各種道德實踐活動源于基層、扎根群眾,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要因勢利導,發(fā)揮基層組織和群眾團體的骨干作用、先進典型和先進單位的帶動作用、廣大群眾的主體作用,堅持從具體事情做起、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實踐活動與各項業(yè)務工作緊密結合,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促進公民道德建設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
積極營造有利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社會氛圍。大眾傳媒、文學藝術以及體育活動,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等大眾媒體,電影、電視劇、戲曲、音樂、舞蹈、美術、攝影、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各類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對公民道德建設有著特殊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下轉第115頁)(上接第106頁)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大力宣傳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激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堅決批評各種不道德行為和錯誤觀念,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丑,為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文化氛圍。豎
(2)進行公民道德教育重點應該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的凝聚力:新時期的愛國主義與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融為一體,與集體主義、振興民族相得益彰。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就必須充分運用愛國主義精神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和凝聚功能, 強化理想信念和基本規(guī)范教育,培養(yǎng)公民的道德良知,鑄造強大的民族精神,使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弘揚美德、凝聚人心的作用,使愛國主義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重視職業(yè)良心教育的感召力:領導干部自覺率先遵循和踐行職業(yè)良心,為廣大民眾的職業(yè)道德建設做好榜樣;開展職業(yè)理想教育,愛崗敬業(yè),提高職業(yè)良知;強化公民“知恥”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道德。
發(fā)揮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公民道德教育的合作力:重視家庭的道德啟蒙教育,加強學校的道德系統(tǒng)教育,推進社會的道德實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