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甜 王 蘋
摘 要:北方方言中的入聲韻雖已消失,但我們可以從部分構(gòu)詞后綴中窺視到古入聲韻尾的類型。入聲韻尾的消失是不徹底的,往往借助一些元音與其拼合成音節(jié),固定為文字流傳下來。
關(guān)鍵詞:北方方言 入聲韻尾 詞綴 “巴” “達” “個”
一
現(xiàn)代漢語中,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重要區(qū)別在于是否保留古入聲字。北方方言中古入聲字已經(jīng)基本消失,而南方方言中則保留了大量的入聲字。北方方言中的古入聲字是不是就消失得那么干凈徹底呢?不是的。歷史上任何一種事物的消失都不是徹頭徹尾的,中國封建制度雖被打破,但封建習俗仍保留在部分地區(qū),封建思想在部分人的思想中還是根深蒂固的。從語言學角度講,詞匯是社會發(fā)展的真實寫照,封建社會消散了,可是反應封建社會制度、思想、文化的詞語還大量保留著,我們稱之為古語詞。古語詞看似喪失了他的存在價值和語用市場,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某些時候,我們還是會賦予它們起死回生的能量。再如語法上,雖然古代漢語的語序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但是在某些莊嚴的場合,我們還是會選用一些古文句式迎合表達的需要。
同樣,北方方言中古入聲字的消失從語音形式上看也許是徹底的,但是我們依稀可以從某些詞綴(具體地說是后綴)中看出古入聲韻尾的原型。
二
任何一個詞綴的產(chǎn)生都是有歷史依據(jù)的,大多數(shù)詞綴是從實詞虛化而來的,如前綴:“老-、第-、初-”;后綴:“-兒、-子”。這些詞綴往往還保留著一些詞匯意義;有的是為滿足標準音步的需要而產(chǎn)生,如中綴:里,流里流氣,形成兩個標準音步。另外,在北方方言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詞綴(主要是后綴),由古入聲字的入聲韻尾加上一個元音或元音字母組合而成。上古入聲韻尾主要有-p、-t、-k三種,它們分別選用不同的元音或元音字母組合進行拼合。如:收-p尾的入聲字多選用元音a進行拼合,漢字記錄為“巴”(變體主要有吧、八、叭);收-t尾的入聲字選用a進行拼合,漢字記錄為“達”(變體主要有打、嗒、搭、噠);收-k尾的入聲字通常選用e進行拼合,漢字記錄為“個”(變體主要有格、刻、殼)等。之所以出現(xiàn)這么多變體,是因為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詞綴意義虛化,發(fā)音模糊,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可以根據(jù)實地發(fā)音選用不同的漢字進行記錄。
李新魁(1991)提出:北方話的口語中,有些原來收-p、-t、-k韻尾的字,通過一種衍音形式而保存了原來的韻尾。通過在-X后加上元音形成“疊韻聯(lián)綿詞”而保留原來的入聲韻尾。這里暫且不論李新魁關(guān)于“疊韻聯(lián)綿詞”的說法正確與否,就其通過增添元音韻母與入聲韻尾拼合,以保留古入聲韻的看法,我們認為是有道理的。下面將從現(xiàn)代漢語北方方言里的部分構(gòu)詞后綴探尋古入聲字韻尾,以示在現(xiàn)代漢語北方方言中隱現(xiàn)著古入聲字。
(一)巴
“巴”是現(xiàn)代漢語北方方言中使用范圍最廣、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后綴。從地域分布上看,東北三省、北京、山東、安徽等地均使用該后綴。從詞匯內(nèi)部形式上看,它可以分布于名詞、動詞、形容詞的后面。用于名詞后,如“力巴(外行)、泥巴”,用于動詞后的數(shù)量最多,如“眨巴、擠巴(擠壓義)、打巴”。大部分單音節(jié)動詞后都可配以該后綴,且多用其ABAB重疊式。如“剁巴剁巴、切巴切巴”,用于形容詞后,如“緊巴、俊巴、擠巴(擁擠義)”,多用其ABB重疊式或AABB重疊式,如“緊巴巴、擠擠巴巴”等。按照李新魁的觀點,“巴”的聲母是古入聲韻尾-p的遺留,收-p尾的入聲字“眨、雜(雜巴湊兒)、掐、澀、嗑”都獲得后綴“巴”。后來,“巴”作為后綴,適用范圍漸廣,非入聲字,或者不是收-p尾的入聲字也可以用其做后綴,如“打巴、緊巴、俊巴、擠巴、割巴、拍巴”等。構(gòu)詞后綴是否最先產(chǎn)生于入聲字后面,再推及到其他非入聲字后面,我們不得而知,口語中誰是這種用法的第一人,也無從考證,這里只是提供一點假說,一線可能,不敢妄下定論。
(二)達
“達”做后綴多見于河北、山東、山西陽泉等地。從其語法位置來看,多用于動詞后,如“吃達、寫達、說達、抹達、嘎搭、磕打、蹦嗒、拍嗒、上打、來打、過打、抖打、溜達、試打”等等,基本上都可以形成ABAB重疊式表示動作的重復或帶有“小”的意味?!斑_”的聲母是古入聲韻尾-t的遺留,收-t尾的入聲字有“嘎、抹”,同樣,是否是它們先選用元音a作為韻母進行拼合,之后隨其使用范圍的擴大,非入聲字或者不是收-t尾的入聲字也可以用其做后綴,也是不得而知的。
(三)個
“個”做后綴多見于青海西寧和安徽阜陽,其他地區(qū)不多見?!冬F(xiàn)代北京口語詞典》收錄了“嗇刻”,義同“吝嗇”。李新魁(1991)列出該類收-k尾的入聲字有“得、嗇、惡”,和元音e拼合后分別形成“惡格、得刻、嗇殼”。安徽阜陽地區(qū),在表示時間的單音節(jié)名詞后經(jīng)常綴以“個”,如:“今個、明個、昨個、夜個(下午)、后個”等,該組時間詞中“昨”是收-k尾的古入聲字。后綴“個”的泛化是不是先從“昨”開始,無從考證。只能看到“個”確實出現(xiàn)在部分古入聲字后面充當后綴。青海西寧方言中動詞基本上都可以加上詞綴“個”,如:“來個、看兒個、討論個、研究個”。
收-P尾的入聲字比較傾向于選擇a作為主要元音,入聲韻尾和a拼合,生成[pa]音,漢字記錄為“巴”(“巴”為主要形式或者通常寫法,下同)。如“眨巴、澀巴、掐巴”。收-t尾的入聲字也比較傾向于選擇a,生成[ta],漢字記錄為“嗒”。如“嘎嗒、抹嗒”。收-k尾的傾向于選擇e湊足音節(jié),生成[ke],漢字記錄為“刻”。如“得個、嗇刻、嗇克”。
從上述描寫中我們發(fā)現(xiàn),古聲韻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入聲韻尾的輔音選取一個元音進行拼合,用漢字固定下來。之后這些單純記錄聲音的后綴為人們廣泛接受,使用范圍漸漸擴大了。為什么會選用a和e來湊足音節(jié)呢?因為a是央低元音,張口就來,e是央元音,發(fā)音輕松自然。比如,我們運用最多的感嘆詞就是“?。╝)”,我們沉思時最經(jīng)常運用的推辭就是“呃(e)”。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可以接受入聲字后多出一個元音的原因。概括起來,a和e被選來用于拼合入聲字輔音韻尾,主要是因為,a和e都是發(fā)音自然、省力的單元音,往往在發(fā)輔音時聲音拖長就能得出與該輔音相配的最自然的音節(jié)。所以,發(fā)輔音時氣流必須短促,否則就發(fā)成一個與元音拼合的音節(jié)了。
除了上述三個可以標明古入聲字類型的后綴之外,現(xiàn)代漢語北方方言中還存在著大量的不能標明古聲韻尾的后綴。如東北方言中的“等”(變體有登、噔),如“迷瞪、掏登、拾等、搬登、悠登”;濟南方言中的“古”(變體有咕),如“搗古、別古、拐咕、嘀咕”;阜陽方言有“叨”,“神叨、筋叨”;淮南方言中有“罵叨、絮叨、苕道、念叨”等。
三
總之,詞綴的產(chǎn)生總有其歷史原因,不可能隨隨便便就多出一個詞綴,現(xiàn)代漢語中的類詞綴(或者叫準詞綴)的存在就說明了詞綴的產(chǎn)生是一個歷史化進程。拙作只是對北方方言中的部分詞綴的來源在李新魁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做了進一步的描寫,猜想部分構(gòu)詞后綴的形態(tài)可以還原古入聲韻尾類型。至于“巴”“達”“個”是不是古入聲字韻尾的保留,還有待考證。
參考文獻:
[1]陳復華,何九贏.古韻通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2]陳彭年.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0.
[4]李新魁.從方言讀音看上古漢語入聲韻的復韻尾[J].中山大學學報,1991,(4).
[5]吳繼章.河北方言詞綴發(fā)展演變的趨勢及語義在其中的作用[J].語言研究,2005,(1).
[6]錢曾怡.濟南方言詞綴研究[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3).
[7]單長梅.山東單縣方言詞綴分析[J].語言應用研究,2006,(12).
[8]曹瑞芳.陽泉方言的動詞詞綴“打”[J].語文研究,2004,(4).
(田甜 王蘋 寧波大學文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