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妍
摘要:如何能把英語教學工作搞好是英語教學工作者關心的一個問題。文章旨在探討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中關于習得、語言輸入、降低情感因素等假設,以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以探討英語教學的方法,提高英語教學的質(zhì)量。
關鍵詞:二語習得理論;習得與學得;語言輸入;情感過濾
一、二語習得理論
二語習得理論是在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及其規(guī)律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的。二語習得理論對當今英語教學有一定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們就已經(jīng)從不同的方面對二語習得進行研究。近30年來,第二語言的多面性和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導致了該領域中的理論層出不窮。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Chomsky的語言習得機制論(LAD)的影響下,美國著名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Krashen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又稱監(jiān)察理論),并在其著作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對二語習得的過程和本質(zhì)提出了5種假設:
(一)習得與學得假設(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Krashen認為,二語習得者有兩種獲取語言的能力內(nèi)化目的語的方式。一是通過“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Natural Learning)”,即無意識地構建語言體系獲得語言能力的方式。二語習得者通過自然習得,以無意識的方式用目的語進行交流,語言能力也隨之提高。以往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兒童才具備自然習得語言能力,而Krashen在神經(jīng)語言學的研究中證明:成年人仍然具有自然習得的能力。二是“語言學得(Language Learning)”。學得是有意識地掌握語言的過程。學得者完全意識到其在學習第二語言,他們通過努力,有目的地學習和討論有關規(guī)則。
(二)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
該假說認為二語習得產(chǎn)生的一個條件就是:習得者需要有比其現(xiàn)有水平更高的語言輸入。假定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為“i(input)”,則其理想的輸入應為“i+1”。即學習者所接受的語言輸入要超出其現(xiàn)有的水平,他們明白其中的大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需要做出努力,從而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Krashen認為,語言輸入既不能遠遠超出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如“i+2”,也不能接近其現(xiàn)有水平,如“i+0”,只有稍高于“i”,即“i+1”,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這一假設教我們怎樣習得,回答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如何習得語言的問題,這在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中處于重要的地位。
(三)情感過濾假設(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這是關于不同的情感與非母語習得關系的假設。情感過濾說認為,有了大量適合的輸入環(huán)境并不等于學生就可以學好目的語,因為二語習得的進程還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輸入(input)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變成語言吸收(intake),情感因素起著阻礙或者促進輸入傳到大腦語言習得器官的作用。Krashen把情感因素分為3類:動力:動力大的學生學得更多;自信心:自信心強的學生習得更多;焦慮程度:焦慮程度低有利于第二語言習得。由于成年人情感過濾能力強于兒童,故輸入效果低于兒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情感過濾程度低的環(huán)境以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降低情感過濾程度,從而作為輸入的前提和輸出效果的保證。
(四)監(jiān)察假設(Monitor Hypothesis)
從區(qū)別語言的習得與學得的角度出發(fā),此假設認為只有“習得”才能引導學生開始用第二語言來表達。只有靠“習得”才能培養(yǎng)起語感,才能流利地、順暢地運用“目的語”進行交流。而語言學得只能起到監(jiān)控(monitor)的作用,即用學會的語法規(guī)則來檢查語言的準確性。這種監(jiān)控可以發(fā)生在說或?qū)懙闹盎蛑?。這一假設設定學習的結果能夠?qū)φZ言的準確性有一定的監(jiān)督功能,而且強調(diào)對學生的“監(jiān)督”應恰到好處,不宜過急或過多的問,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實際活動上。
(五)自然順序假設(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語言習得理論研究表明,成年人掌握語法項目的順序與兒童掌握這些項目的順序大致相同。即有的語法結構習得較早,有的語法結構習得較晚。如英語中的進行式“V+ing”形式總是先被習得,而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加“s”形式總是后被習得。
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筆者根據(jù)其教學經(jīng)驗,分別對:習得與學習假設(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過濾假設(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簡單地進行分析并結合現(xiàn)實情況提出建議。
(一)習得與學得相結合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習得與學得不可分離。事實上,習得與學得是語言能力獲取過程中的兩種不可或缺的方式。我們不能因為外語教學中沒有習得的自然環(huán)境而否定語言中習得機制的作用,也不能一味強調(diào)習得的作用而否定教學中學得的意義。一方面,二語習得本身包括自然習得和指導性習得。國內(nèi)外語學習者雖然很難獲得自然習得機會,但可以通過營造更好的課堂與課外的指導性習得環(huán)境來補充。另一方面,根據(jù)Krashen的監(jiān)察假說,盡管習得在外語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正式的學得能夠?qū)α暤脙?nèi)容加以系統(tǒng)化,進行編輯和監(jiān)控,并對其中的不足或者錯誤的部分進行改造和彌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diào)語言形式和功能的融合,既要重視語言形式的教學,也應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已經(jīng)對英語有了一定的認知水平。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用全英語教學,盡量模擬和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習得的環(huán)境,把習得和學得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學生便能夠在有意識的理性環(huán)境中較為輕松和有效地掌握英語。
(二)注重語言輸入的質(zhì)量與數(shù)量
聽、說、讀和寫是掌握一種語言的4項基本技能,其中聽和讀是學習者信息輸入的主要方式。一些以特定主題為中心的教材就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輸入。在這類教材中,一篇主課文加上一篇談論同一個主題的課后閱讀,從而使得一些詞在文章中高頻率的出現(xiàn)。這種方式既可以幫助學習者主動地吸收和利用這些詞匯,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交際語料,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進行交際的動機和能力。以往中國的英語教學中,在內(nèi)容輸入的環(huán)節(jié)上大多采用的還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方式,這種方法收效甚微,因為新信息的輸入并不能使學習者真正地掌握并應用這門語言。因此,我們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并且,在內(nèi)容輸入這個環(huán)節(jié)上,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結合一定的情景多渠道地輸入。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有效地利用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帶給學生一種集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感官效應于一體的語言環(huán)境,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和求知熱情,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輸入效果。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有深度的題目,引導學生通過因特網(wǎng)的搜索引擎訪問相關專業(yè)的英文網(wǎng)站,獲得大量專業(yè)性的英文資料進行學習和討論。
(三)注重情感因素,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根據(jù)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設,情感因素包括一個人的興趣、動機、信心和焦慮等因素。Krashen還認為,可理解的輸入,只有在情感過濾低的時候才可以實現(xiàn)。由于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不以二語習得為取向的現(xiàn)實,即不以交際為英語教與學的主要目的。學生在學英語的過程中享受不到語言交際的樂趣,只是被動的為考試而學,無法確立明確的學習動機和設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的。這就加大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過濾,進而嚴重地影響了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就情感過濾而言,在上文中提到的因過分監(jiān)察而給語言學習者造成的語言挫敗感,也是當今教與學的實踐中影響語言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師要轉(zhuǎn)變觀念,強化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意識,創(chuàng)造情感過濾低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為此,教師應做到: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營造一種較為輕松愉快的輸入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高其學習樂趣;對于學生的表達,應側(cè)重于其意義而不是其形式。即不應太多地去糾正學生在英語表達的過程中所犯的語法錯誤,而應對其所表達的具體意義加以關注。這樣,就能避免打擊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有助于降低其焦慮感;還應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正確評價其學習效果。不應只顧教學進度和課堂教學的流暢性而放棄反應較慢、成績較差的學生。在課堂上,提問應視學生的不同情況而做到難易相宜。尤其對基礎差的學生要耐心地啟發(fā)和引導,多加以鼓勵和表揚。
三、結論
誠然,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中國的英語教學,我們應該在借鑒的基礎上逐步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英語教學路子和模式。中國的英語教育應以“自然環(huán)境中的表意為目的”,在語言交際中不做“過分監(jiān)察”,教師提供“可理解的輸入信息”,并嚴格遵循語言學習的“自然順序”,幫助學生去除“情感過濾因素”的消極影響。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在學生接近二語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逐漸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以及講英語的習慣。逐步實現(xiàn)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以及保持學生自信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為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提供具有國際視野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語言習得與外語教學[J].外國語,1984(1).
3、戴煒棟,李定芳.試論外語習得若干重要因素[J].外國語,1994(4).
4、李莉.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述評[J].鄭州大學學報,1997(4).
5、張堯?qū)W.加強實用性英語教學,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2(8).
6、郭曉燕.關于雙語教學的幾個問題[J].中國大學教育,2004(6).
7、羅來成,王建紅.關于普通高等院校雙語教學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9).
(作者單位:唐山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