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際是語言的最基本的功能。我國大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足是英語教學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目標語輸入的缺乏。本文試著從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的角度,探析背誦輸入這以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對大學生口語能力表達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語言輸入 背誦輸入 口語
能流利地用英語進行口頭表達一直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但國內大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強一直是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通病。很多大學生學了六七年的英語仍然開不了口。究其本源,還是由于目標語輸入的嚴重缺乏。本文試著從Kranshen輸入假設理論的角度,討論背誦輸入法對大學生口語提高的積極作用。
一、背誦輸入的定義
長期以來,教師一直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其中有一些學者在仔細研究了中國語文教學法之后提出,背誦這一傳統(tǒng)教學法在中國是行之有效的。而被選擇出來的背誦材料,往往是教師在學生所學的課文當中精挑細選一些值得背誦的文章,這些材料的本質也就是可理解輸入 (comprehensible input)。學生非常樂意接受這種可理解性的輸入,這種輸入不僅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對未來的口語輸出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的。根據(jù)Kran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目標語輸入是語言習得的一個必然過程,因此,為學生提高優(yōu)質的最佳語言輸入才是語言教學的重中之重。
二、背誦輸入的作用
(一)強化可理解輸入
研究表明,我國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足只要是由于語言輸入不足,其中突出的問題是詞匯句型匱乏。長期以來,背誦輸入一直是國內語言教學常規(guī)模式。教師和學生都非??粗乇痴b輸入方法。通過背誦,學生即可以鞏固牢記課堂上的語言知識點,又可以在背誦的過程中內化所學的語言知識,使得教學效果大大提升,為在未來的交際中口語輸入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二)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信心
Krashen和Terrel認為,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心理狀態(tài),比如自信、焦慮、動機等情感因素也會影響到語言習得。對于中國學生來說,背誦模式是目前最佳的一種語言輸入,其一,幾乎所有的中國學生從小就有背誦的經歷。其二,背誦的材料熟悉透徹,因此背誦輸入對中國大學生來說是極具親和力的,毫無違和感。
(三)背誦可以有效克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學生由于平時的語言輸入不夠,在實時交際的口語表達中難以擺脫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學生往往用漢語思維構思,導致中國式英語(chinglish)的現(xiàn)象,這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背誦的材料一般都是英語原汁原味的文章,符合目的語語法規(guī)則,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克服母語負遷移。
(四)提高口語表達的流暢性
英語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即是能夠讓學習者流利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口語表達不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技能,是一種使用語言進行對話的能力。根據(jù)Reber(1989)的觀點,語言運用是有規(guī)則性系統(tǒng)(rule-bases system)支配的,說話者只要掌握了語法規(guī)則,就能夠流暢地表達思想或傳遞信息了。但語法規(guī)則有自身的缺陷,它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要求說話者特別注意語言形式,這樣往往會影響口語表達效果。而背誦輸入給說話者提供了現(xiàn)成可用的預制語塊,在對話過程中如果涉及相關的主題,說話者可以直接從腦海中提取使用,大大節(jié)省了計算資源,提高了口語表達的流利性。
(五)強化語言內化進程
根據(jù)語言學家Bialystok,語言知識分成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示知識,顧名思義,指的是學習者意識層面的目標語知識。隱性知識則是指內化的知識,即是人們常說的語感。背誦的過程其實就是把所學知識內化的一個過程。一個人語言的使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內化的語言知識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想方設法的把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化。
在國內傳統(tǒng)英語教學背景下,口語發(fā)表能力的缺乏一直是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通病,這嚴重的阻礙了英語教學目標的完成。究其本質,還是在于目標語輸入的不足。正因為如此,背誦輸入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種最佳輸入。本文嘗試在從Krashen輸入假設理論的角度,結合背誦輸入模式的特點,討論在中國特色的教學模式下,背誦輸入對大學生英語表達能力提高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Bialystok,E.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Language Learning, 1978(28).
[2] Krashen. 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1982.
[3] Krashen. S. and Terrel.D.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M]. Oxford: Pergamon. 1983.
[4] Reber,A. 1989. ‘Implicit lea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8: 219-235.
[5] 陳懷文. 背誦和掌握外語[J]. 大學英語. 1998(3).
[6] 王大偉. 輸入新論[J]. 外語界,1997(4).
作者簡介:
葉鑫,(1983- ),女,湖北咸寧人;講師;碩士;英語語言文學,翻譯方向。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