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永怡
摘要:由于人類經(jīng)驗及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兩種語言在詞匯認知的分類系統(tǒng)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外語學習者往往以母語系統(tǒng)為中介學習另一種語言,于是難免造成負遷移現(xiàn)象,導致中介語和語言輸出中的語誤。外語教學與研究應注意兩種語言之間的系統(tǒng)差異,并找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差異;負遷移;中介語;錯誤輸出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9)03-017-03
中國學生學習外語大多不是在真實的外語環(huán)境中進行的,而是通過漢語來學習外語的。他們在做翻譯練習時,往往是通過漢語詞找外語對應詞,或是在外語寫作時,習慣用漢語思考,然后在把漢語譯成外語,可見翻譯在外語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缺少外語語感的學生僅僅以語言符號為依據(jù),用一種語言的語詞去尋求另一種語言的對等詞來生成外語句子,常常會犯意想不到的語言錯誤,像“warm spring”和“eatmedicine”之類的錯誤搭配也是在所難免。這是不同語言文化習俗、語言認知的差異造成的語際間詞匯信息的不對等現(xiàn)象,如果不讓學生了解這種差異對語言意義形成的影響,學生就難于學得地道的外語。
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或多多少都要受到母語的影響,用教育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負遷移的影響,要減少或避免這種負面影響,就要讓學生了解母語與外語之間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或不對等現(xiàn)象,并用適當?shù)氖侄涡拚@些差異。
一、語法方面不對等
文化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幾乎包含了一個語言團體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語言是民族文化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換句話說,語言的各個方面,如語法、語義、語用都集中地反映了這個語言團體的文化特征。外語學習不能像母語那樣在自然語境中輕松習得,必須花很大的精力通過必要的途徑去學習,這個途徑就是語法和詞法規(guī)則,而這些規(guī)則在中西語言文化中的差異是很大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了解這些差異。
(一)詞性不同
漢語中的詞一般無性的區(qū)別,對于自然界中確實有性區(qū)別特征的動植物,也只是用有限的幾個詞綴如“男女”、“公母”、“雌雄”等來表述。而英語是靠詞根或詞綴的變化來實現(xiàn)。
從上表可見,對于像馬、狗、虎等有自然屬性的詞,漢語的每一類別都有一統(tǒng)稱(馬、狗、虎),其性別的變化是靠加前綴的方法實現(xiàn)的,有一定的構詞規(guī)律,且十分簡便;英語的“馬”詞性標記是用詞形變化實現(xiàn)的,而“狗”和“虎”是用無標記成分(unmarked member:dog.t~ger)來充當普通名稱,以至于人們忽略了“公狗”和“雄虎”的獨立概念,只有在表述“母狗”和“雌虎”時才會想到另一種詞。值得注意的是tigress是用加后綴的方法從tiger變來的。
對于表示人類職業(yè)者的名稱,漢語的男性職業(yè)一般都是無標記的,只有在表示女性職業(yè)時才在普通名稱前加一個“女”字,如“女司機”、“女警察”、“女工程師”。但應注意的是“護士”、“紡織工人”這種無標記成分反而指女性,“婦女干部”不一定都是女人。英語中大多數(shù)名詞的陰性形式和陽性形式相同,如child,cook,rider,singer,cousin,parent,artist,painter,professor,doctor,等等;但有時也有詞形的變化,如policewoman(女警察)。chairwoman(女主席),manageress(女經(jīng)理)等。
通過以上分析,漢語在處理詞性方面是比較“簡單”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而英語處理方式就復雜一些,沒有通用規(guī)則;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適時向學生提供兩種語言陰陽性的變化形式,以及“特殊詞形”的變化說明。
(二)量詞不同
漢語的詞類一般無數(shù)的變化,英語名詞有數(shù)的變化,有些動詞也有較大程度的變化。
英語的復數(shù)形式一般是在詞尾后加“s”,但例外的情況比較多,也比較復雜,有些詞的詞形要發(fā)生變化,有些詞單復數(shù)相同,有些詞單復數(shù)形式意義不一樣,這都是中國學生比較頭疼的問題。由于篇幅有限,這里不一一說明。
漢語名詞和動詞帶量詞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而英語的一般詞語都不需要量詞,如一張桌子:a table,一把椅子:a chair等。另一方面,英語的一些量詞與漢語又有明顯的不同。英語的常用量詞有兩種:
前三條兩種語言都相似,其它幾條或多或少都有些差別。如“眼鏡”、“剪刀”,“褲子”漢語是單數(shù)(一副、一把,一條),而英語則是復數(shù)(a pair of);這說明不同語言團體的人邏輯思維方式的差別。
2、借用量詞
這是一種借助容器單位來表示量的一種方法。在這一點上,兩種語言的表述方法基本相當。
(三)詞類的不同同類語言中,詞義相同或相近,但詞類不一致。如“l(fā)unch/中餐”可以是名詞:a light meal eaten inthe middle of the day,也可以是動詞:to eatlunch.漢語“中餐”;而漢語的“美味”不作任何變化既可以作名詞:味道鮮美的食品。(見《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又可以作形容詞:“味道鮮美的”,如“美味食品”;因此,可以根據(jù)不同情況翻譯成:delicacy,deliciousfood:delicious,dainty等。
二、語言符號和語義方面的不對等
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注定了翻譯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翻譯的實質(zhì)就是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之間思想的交流,也就是不同的文化交流。由于文化的差異,在不同的語言中,對等的語言符號可以有不同指稱內(nèi)容;相同的指稱內(nèi)容會有不同含義的語言符號來表述。
(一)能指相同所指內(nèi)容不同
不同的文化團體會賦予有“相同”基本義的語言符號不同的引申義,有時幾個詞組配在一起生成的意義是外語學習者僅從字面上無法想象得到的。這就造成了兩種語言的能指“相同”,而語義則相差甚遠。比如,英語有這么一句話"My neighbor likes going to bridal showers.”如果我們的學生不了解“bridal showers”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就有可能理解成“我的鄰居喜歡窺視新娘沐浴”,而實際上,“bridal showers”是指為新娘出嫁前組織的聚會,來賓會送給新娘一些禮品,因此也叫做“送禮會”。“大拇指”在中國文化中被稱做為“英雄指”,常有贊許、夸獎的意思,而在英語文化中,“thumb(大拇指)”的形象卻不太好,它最短,樣子笨拙,活動極不靈便。因此,它們的含義在漢英兩種文化中也截然不同。比如,“Talking of English,I aIn all thumbs”。意思是“說到英語,我真是一竅不通。”而不能理解為“說到英語,我真是棒極了?!?/p>
(二)所指內(nèi)容相同能指不同
由于不同語言團體成員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的
差異,使得其思維方式也有較大的區(qū)別,一些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心理圖式在他們之間也有所不同。中國人觀察事物習慣整體把握,直覺思維,而西方人習慣做理性分析,注重事物的邏輯聯(lián)系。反映到語言上就造成相同的所指內(nèi)容,有不同的語言形象來表述。
三、語用方面的不對等
語用義涉及到言語活動的多重關系,涉及到一個語言團體成員的主觀思維。換句話說,一個詞的概念并無某種意義,而是一個語言文化群體在使用該詞語時特意加上去的意義,可以說是社會傾向聯(lián)想賦予它特別的含義。如“人工流產(chǎn)”一詞,中國人會聯(lián)想到“計劃生育”,中國的“國策”,而有些美國人則會聯(lián)想到“殘忍和“不人道”?!皷|風”在《漢英大詞典》中釋為:春風;革命的力量和氣勢,并舉例“東風壓倒西風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我想西方人是難以理解這句話的語用含義的,因為“East Wind”與“東風”的含義是截然不同的,有諺語說:“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 i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beast”(東風吹,人畜悲);“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西風吹起,天氣和美)。再如,“狗”在國人心中的形象是不太好的,俗有“狗東西”、“癩皮狗”、“喪家之犬”、“狗雜種”、“狼心狗肺”等說法。由于有這么些習慣聯(lián)想,許多學生在翻譯下面一句話時都犯了語用錯誤:
“……and although you may not like it.if she chooses your"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 eep in the night。it is as norm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盡管你可以不喜歡這么做,但如果她選擇了你的門下作為一晚的棲息之地,你就很難把她趕走,就像趕走一條喪家犬/癩皮狗一樣難。
按中國人的文化思維方式,這句話譯得不錯,似乎也很有邏輯性;但按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這句話的語用含義完全譯反了。西方人對狗的感情很好,俗有“l(fā)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fā)ucky dog/幸運兒”,“l(fā)ike a dog with twotails/高興得像什么似的”。根據(jù)上述社會聯(lián)想,這句話的語用含義大致是:盡管不喜歡這么做,但出于憐惜之情,也不能把她趕走。因此,后半句可該譯為:“……一般來說,你狠不下心來把她趕走,就像你遇到一只迷失的小狗一樣。”
總之,由于各國文化千差萬別,主要是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地理位置,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差異,賦予了語言豐富多彩的感情色彩。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或比喻意義。教師不僅要從理論上使學生認識到了解文化差異對外語學習的重要性,而且還要多用類似的翻譯練習啟發(fā)學生去思考,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異國文化特色,在用外語寫文章或翻譯外語時,要學會用外語、在外國文化背景下思考,以促進外語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