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摘要] 會計教學既是一種枯燥的教學,也是一種很賦有感染力和創(chuàng)新的教學。如何把學生的學習被動變成主動、變成積極參與的教與學的過程,下面就結合自身的會計教學實踐,談些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 會計教學 創(chuàng)新思維 教學模式
一、傳統(tǒng)會計教學方法的弊端日見明顯
眾所周知,會計專業(yè)知識性較強,需要記憶的內容多,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也不容易理解,這勢必影響教學效果??梢?傳統(tǒng)教學方法已經遭受到質疑,采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二、運用新型會計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思維教學
(一)靈活引入,啟迪思維
教學應遵循啟發(fā)性原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思維的啟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導入,能促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積極開動腦筋,啟迪思維,在會計專業(yè)課新知識傳授前,教師應精心設計對課題的引入,有意識地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啟迪學生思維,開啟學生積極思維的火花。
根據(jù)不同內容的課程,還可以設計出不同的引入方法,如可以“提問式”、“舉例式”、“復習式”“行為引導”等,充分組織好每次課的教學導入,讓學生在好奇新鮮的興奮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以啟迪思維。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在授課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xié)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不協(xié)調——探究——深思——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學生接觸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可能同時接納,從而產生一種力求解決問題而又不能的心理狀態(tài),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可能性
會計教學中設置問題情境的可能性,是由會計專業(yè)知識的抽象性、教材編排的順序性、學生思維的過渡性以及學生認知的可變性決定的。
(1)會計專業(yè)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過渡性
會計專業(yè)知識教學,一般先熟悉會計專業(yè)理論知識,然后,根據(jù)理論知識進行具體賬務處理操作。會計專業(yè)理論知識是相當抽象的,而各項經濟業(yè)務的賬務處理又非常具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從抽象理論到具體應用的操作,又從具體的實踐應用到抽象理論依據(jù),這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存在著差距與矛盾,從而使學生學習新知識時產生思維沖突和心理困惑成為可能。
(2)教材編排順序性與學生認知的可變性
會計專業(yè)教材的編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形成一個有序的知識鏈條,每一個后繼知識都是來源于以前的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因此,當學生觸及那些“源于已知又發(fā)展于已知的新東西”時,就往往不能由已知順利地過渡到未知而產生矛盾沖突。學生消化了的知識觀念,是以一定的知識結構貯存在大腦中的,在面臨一定問題情境時,通過積極回憶與檢索,知識結構中的相關舊知識便會復活,衍生出一個個知識觸角,去同化新知識,并接納新知識,同時,原知識結構也隨著新知的充實而不斷調整、重組、擴展。這就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供了條件。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法
在會計教學中,要想巧妙地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知識基礎之中,教師必須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內在的矛盾因素和學生認知的特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1)溫故知新。當新舊知識聯(lián)系緊密時,可在復習舊知識的過程中孕育新知識,使學生在“溫故”中知新,來激化認知沖突。
例如,在講述收、付、轉三種專用記賬憑證編制時,組織學生做用銀行存款購買固定資產、銷售產品收到銀行支票、報銷差旅費退回預借款余額三筆經濟業(yè)務。學生順利完成了前兩筆,編制了付款憑證、收款憑證,做第三筆時,出現(xiàn)了既不能編收款憑證,又不能編付款憑證的新情況,把他們帶進欲罷不能的問題情境之中。
(2)循序漸進。在把握了已知和未知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后,可以把舊知識適當延伸,使學生的已知與延伸后的舊知“脫軌”,引出問題情境。
例如,講解按借方科目設置的多欄式賬簿中如何(期間費用賬簿、生產成本賬簿)登記時,先讓學生登記只涉及借方的經濟業(yè)務,然后,再出示涉及貸方的經濟業(yè)務的內容,在按借方科目設置的多欄式賬簿中沒有貸方欄目,這時,學生原有貯備的登賬知識就不夠用了,于是,又充滿了認知困惑。
(3)觀察比較。在會計教學中,注意觀察知識的特殊點和應用規(guī)律,啟迪學生思維,促使學生自己給自己提出疑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解資產負債表“未分配利潤”項目時,先分析1~11月份該項目是根據(jù)“本年利潤”和“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兩個賬戶期末余額計算分析填列,而12月份資產負債表此項目的填制,只根據(jù)“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賬戶余額直接填列的,然后,讓學生觀察比較,這樣既記住了“利潤分配、“本年利潤”賬戶的特點,又進一步掌握了年終“利潤分配”的具體賬務處理操作規(guī)律。這樣,就達到了加強學生記憶的目的。
(三)多向分析,主動思維
一般來說,教師還應注重學生主動思維的培養(yǎng),從當前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學生被動應付,失去主體參與意識,是影響學生主動思維的主要癥結,它壓抑了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fā)揮,扼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多向對比分析來調動學生主動思維。
例如,在講《財務會計》中“對外投資”的賬務處理中,可以結合“長期負債”的賬務處理,站在兩個不同的會計主體來進行賬務處理的不同之處,從而使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問題,這樣既綜合了鞏固知識,又可以多途徑的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力。
(四)設置陷阱,促進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驗,對教學中的難點及學生解題中常出錯的地方,可精心設計“失誤情境”給學生以強刺激,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及掌握。
(五)敢于質疑,深化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啟發(fā)學生大膽質疑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鼓勵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質疑,向教材質疑,對已有一些定論質疑,可鼓勵學生之間進行爭辯,在爭辯中不斷完善自我認識。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乃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經常給學生列舉出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
[1]郭秀珍.會計實踐教學全仿真操作設想[J].會計之友,2006,(3).
[2]何軍峰,黃紅球.高校會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思考[J].會計之友,2006,(3).
[3]陳黛,李爽.新會計準則全面發(fā)布挑戰(zhàn)帷幕拉開[J].會計師,2006,(3).
[4]趙秀芳,張炎興.高等院校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完善[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