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麗娜 肖開鵬 張 運 吳殿軍
摘要分析了口蹄疫的流行特點。據此提出疫病暴發(fā)時及平時的防控措施,以期為有效控制口蹄痰的發(fā)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口蹄疫;特點;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5739(2009)16-0315-01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侵害偶蹄動物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廣泛流行,經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規(guī)定為A類烈性動物傳染病,我國列為一類動物傳染病。FMD嚴重危害畜牧業(yè)的發(fā)展。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百億美元,而且還嚴重影響國家聲譽、對外貿易和旅游業(yè)。因此,FMD素有“政治經濟病”之稱。我國幅員遼闊,偶蹄類動物飼養(yǎng)量巨大。其中豬、牛、羊分別約占世界總數的53%、9%和20%,FMD經常發(fā)生跨地區(qū)跨國界流行,隨著畜牧業(yè)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暴發(fā)疫情的危險性也相應增加。因此,對FMD的防控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1FMD流行特點
FMD的病原體是FMDV。屬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是已知最小的動物病毒。FMDV有O、A、c、Asia I、SATI、SATⅡ、SATⅢ等7個不同的血清型,其中以。型和A型分布最廣。FMDV對干燥抵抗力很強,在含病毒組織或被污染的飼料、皮毛、土壤等中傳染性可保持數周至數月,對日光、熱、酸、堿很敏感,特別對酸極為敏感,可瞬間殺滅FMDV。FMDV主要感染偶蹄動物,沒有嚴格季節(jié)性。病畜是主要的傳染源。發(fā)病初期的病畜排毒量最多,毒力最強,痊愈家畜有帶毒現象。各血清型發(fā)病癥狀表現基本相同,口腔、蹄部出現水泡是該病的特征癥狀,除口腔黏膜、蹄部等部位皮膚出現水泡和爛斑外,成年動物內臟器官無明顯病變。死亡仔畜心肌有灰黃色至灰白色的斑點及條紋。
FMDV還有以下特征:①高變異性。FMDV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約有8.5KB,基因組的中部是1個大的閱讀框,框內有P1、P2、P33個區(qū),分別由控制衣殼的4個非結構蛋白(P1區(qū))和參與KNA病毒復制的3種(P2區(qū))、7種(P3區(qū))共11種蛋白構成。理論上,閱讀框內的蛋白重組可以構成共計7920種病毒。是該病毒型多、各型之內又有許多抗原性差異的基礎。由于病毒閱讀框內結構復雜,自由基的漂移幾率高,病毒存在隨時貶義的可能,因而,在不同地區(qū)經過一定時間進化后可能在遺傳和抗原性方面發(fā)生很大改變,這意味著原來的疫苗可能對新的變異株沒有抵抗作用。②無交互免疫性。FMDV有7個不同的血清型,每一血清型又有許多不同數目的亞型,不同血清型或同一血清型內各亞型間基本無交互免疫性。如分布最廣的。型病毒具有11個亞型,盡管不同亞型間抗原變異不是很大,但幾乎沒有一個疫苗株對其他亞型FMDV產生交互保護能力。③高感染性。FMDV可以感染30余種動物。易在不同種動物間傳播。例如牛O型FMDV可傳染給豬致病。一些與養(yǎng)豬業(yè)關系密切的野生動物如鼠、犬、貓及鳥類也可通過不同方式傳播該病。FMDV直接接觸或通過疫區(qū)的牲畜、人員、車輛、污染的水源、飼料、用具等沒接簡接接觸均可傳播。感染動物呼出的病毒氣溶膠甚至可遠距離傳播,有資料認為,在陰冷潮濕氣候條件下。病毒氣溶膠能隨風傳播的距離達50~100km。
臨床表現亞臨床、亞健康、隱性帶毒、參與混合感染現象。如接受免疫并已產生抗體的豬群,由于機體抗體水平的提高,臨床已難見到口、蹄大面積潰瘍、潰爛、水泡,并伴稽留熱的典型病例。豬感染FMDV痊愈后可能長期帶毒,從無FMD地區(qū)收購的生豬。在長途運輸途中或抵達目的地后。發(fā)生了FMD,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無外界FMDV侵人情形下。非疫區(qū)內突然暴發(fā)FMD的原因。
2FMD疫情暴發(fā)的原因和防控措施
2.1 FMD疫情暴發(fā)的原因
FMD是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暴發(fā)FMD疫情的原因:一是動物和動物產品流動性加大,跨區(qū)域大范圍傳播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私屠濫宰情況嚴重的地方。帶毒或被污染的動物產品、使用未經處理的泔水。成為危險的傳染源。二是養(yǎng)殖場所動物防疫條件不符合要求,防疫制度不健全,措施執(zhí)行不嚴格,大大降低了疫病防控的能力,防疫體系的缺陷使FMDV入侵和傳播有了可乘之機。三是FMD病毒具有高變異性、高傳染性、高發(fā)病率和傳播速度快等特征,要徹底消滅困難重重。近年來,部分已宣布消滅FMD的國家和地區(qū),如日本、韓國、英國、法國等又重新暴發(fā)FMD疫情。我國是FMD老疫區(qū),國內發(fā)生的FMD主要是O型。自2004年Asial傳入我國,局部地區(qū)的牛FMD以Asial為主。當前,我國防治FMD的基本政策是免疫控制,即以預防接種為主,輔以撲殺、限制移動、流行病學檢測、進口控制和生物安全等措施。FMD傳播速度極快、發(fā)病率極高,一旦暴發(fā)FMD疫情,要盡早確定疫情范圍,按照《動物防疫法》規(guī)定,及時啟動防控FMD應急預案,快速采取措施,嚴格封鎖疫點,將損失降到最小程度。
2.2FMD防控措施
2.2.1暴發(fā)疫情時的防控措施。一是立即對疫點、疫區(qū)嚴格封鎖,限制疫區(qū)內動物及產品移動,防止疫情擴散。二是派出專家組赴疫區(qū)指導和督促疫情處置工作,嚴格消毒措施。三是采集病料送上級業(yè)務部門進行實驗室確診,確定血清型;立即開展流行病學和病原調查,確定傳染源并加強疫情監(jiān)測。四是嚴格按規(guī)定處置病畜和同群畜,徹底消滅傳染源。五是選擇相同亞型的FMD疫苗對所有偶蹄畜進行強制免疫,疫點及受威脅區(qū)內易感動物免疫密度要達到100%,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70%以上。
2.2.2平時的防控措施。一是強化免疫工作。從1999年到現在,我國每年開展對豬牛羊進行O型FMD免疫,已經初見成效,疫情整體呈大幅度下降趨勢,說明對FMD易感動物有針對性的接種疫苗,提高動物抗感染能力,斷絕病毒繁殖機會,是控制FMD的有效措施。因此,應繼續(xù)加強免疫工作,提高免疫質量,建立易感畜群免疫屏障。根據農業(yè)部推薦的免疫程序,選擇相同亞型的畜流感疫苗對家畜預防接種,規(guī)模養(yǎng)殖場按免疫程序進行免疫,農村散養(yǎng)家畜在春、秋兩季實施集中免疫,對新補欄家畜及時補免,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母源抗體和免疫抗體檢測結果,制定相應的免疫程序。二是加強疫情監(jiān)測和報告,建立有效的主動檢測、預報、預警機制。全面開展疫情普查和流行病學調查。及時掌握疫情動態(tài),提出疫情預警信息。發(fā)現疫情。要按照疫情報告規(guī)范逐級報告疫情,及時通報受威脅的地區(qū)做好疫情防范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完善應急預案,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建立疫情應急處理預備隊。一旦暴發(fā)疫情,要做到發(fā)現疫情立足于早,采取措施著眼于快,處理疫情堅持從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四是嚴格對移動動物、動物產品的管理。FMD傳播渠道主要是帶毒動物及其產品的移動,特別是不表現明顯癥狀的帶毒活畜危害最大。為了防止傳染源移動,要加強產地檢疫工作,把疫情控制在源頭;在運輸途中發(fā)現疫情就地處理,防止擴散;嚴厲打擊畜類產品逃避檢疫以及走私活動;未經處理的泔水不要用作飼料。五是健全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全面提高動物疫病防控能力。要加強鄉(xiāng)鎮(zhèn)、村動物防疫隊伍的建設。完善防疫網絡。建立合理的經費保障機制。保障動物防疫工作人員工作經費。加強動物防疫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充實、完善各級獸醫(yī)工作機構的設備、條件,進一步提高診斷、檢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