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萍 郎曉黎 熊 昕
[摘 要]情景教學是外語教學的一個有效的途徑,欣賞英文電影不僅可以學習語言知識,同時可以擴充學生社會文化知識、開拓視野。如何在有限的聽力課上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影視教學的效果,還要涉及到英文電影的選擇,影片選段的選取,時間的合理安排,觀片前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課堂活動的組織和看片后語言知識的強化等問題,使影視欣賞不再只是單純的娛樂性活動,而是通過對這些影片的分析解讀,使學生能夠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思考與鑒賞,并且通過電影欣賞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了解英美文化。學生通過對一部部經(jīng)典英語影片的背景、臺詞和相關(guān)知識等的了解和學習,能夠以自身的視聽與影片的視聽語言進行交流.達到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交流能力的目的。
[關(guān)鍵詞]英文電影 影視教學 語言 文化
作者簡介:方萍(1979-),浙江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生學歷,方向:語言學,杭州市浙江工業(yè)大學(屏峰校區(qū))外國語學院公外第一教研室;郎曉黎(1979-),浙江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生學歷;熊昕(1979-),浙江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生學歷。
一、引言
喬姆斯基(Chomsky)曾提出一種假設(shè)性的語言習得機制(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來解釋為什么孩子生來就有學習語言的傾向和能力,同時他又指出要使這一天生的語言習得機制運作起來就需要適當?shù)拇碳?,而這些刺激就是主要的語言材料(primary linguistic data)。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語言的習得過程:LAD+ primary linguistic data= language acquisition.由此可見,語言素材這一因素非常重要,缺乏大量的忠實于生活的語言素材,我們的語言習得機制就無法運行,那么語言習得就無法完成和實現(xiàn)。對于二語學習的人來說,他們處在非目標語的語言環(huán)境中。在通常情況下,學生和老師都運用對文本的閱讀來獲取目標語的語言素材,但這種方法缺乏生動性和生活性。那么如何給二語學習的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語言學習的自然環(huán)境呢,影視教學不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大量的視聽材料,在課堂上再現(xiàn)了一個模擬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內(nèi)化英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和英美文化,并加深其對在閱讀中所獲取的語言素材的理解。
二、聽力課上引入影視教學的必要性
影視作品通常是指在視覺和聽覺的背景下所傳遞的有一定選擇性和順序性的信息。人們一般認為,電影和電視只是一種娛樂工具,似乎和學習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視聽作品在外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過程中(TESOL)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語言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外語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而達到此目的的前提條件,就是要使學生對所學的目標語言獲得足夠的輸入, 否則,學生的輸出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目前的一個問題是學生沒有太多與目標語和目標語文化直接接觸的環(huán)境語言,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非常膚淺,無法適應(yīng)西方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運用地道的英語進行有效的交流更是成了一大問題。
充分利用聽力課上多媒體設(shè)備,給學生營造生動豐富的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影視教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模式。Baliova(1994)發(fā)現(xiàn):比起那些只單純通過聲音為媒介來提高聽力的學生而言,在課堂上觀看錄像的學生對同樣的聽力材料有更好的理解力。同時,如果電影中的對白配有較簡短的動作或肢體語言。那么學生對此的理解力就更好,反之,如果對白過于冗長或畫面長時間靜止,那么其對提高聽力的作用則較弱,這表明視覺的暗示性對聽力理解非常重要,因為它能從某種程度上促進或干擾聽覺所接受的信息。因此在聽力課上引入影視教學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如何通過影視教學進行語言和文化的輸入
(一)選擇要播放的影片,現(xiàn)在的影片有action(動作片),adventure(冒險片),comedy(喜劇片),等等。但并非上述所有的類型都適合用于語言學習,因此,應(yīng)該選擇與大學生學習生活相關(guān)的,能引起學習興趣的主題,同時影片應(yīng)選擇外語發(fā)音清晰,對話量適中并有一定的思想內(nèi)涵,能反映多方面的背景知識,比如《阿甘正傳》中,越南戰(zhàn)爭、反戰(zhàn)浪潮、中美建交、水門事件、種族歧視,等諸多代表性的歷史事件都得到了體現(xiàn)
(二)通過練習的設(shè)置來強化一些地道的語言表達。電影語言地道、生動、形象,含有大量俚語、口語化的語詞,并在逼真的交際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詞義、詞的搭配、句法功能和感情色彩,從而再現(xiàn)了現(xiàn)實交際中英語的表達形式。這些日常表達都是在閱讀當中無法獲得的,但很有必要熟悉它們。教師可以設(shè)計的題型是在播放影片之前給學生一些中文的表達,讓學生在觀看影片的同時聽出與此相對應(yīng)的英文表達;或者給出影片中的幾句俚語,讓學生在影片的上下文中猜出這些俚語的意思。
(三)課堂討論影片中所體現(xiàn)的文化差異。英語原聲電影客觀地展示了目的語的民族個性,人文思想和精神氣質(zhì)。不同時期,不同題材的影片所提供的社會文化語境可以培養(yǎng)學生識別文化差異的能力.如影片《刮痧》就體現(xiàn)了中美社會在父母對待孩子上的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和文化,學生可以通過相關(guān)話題的討論,用心體會東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從而將語言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四)進行觀片之前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教師應(yīng)簡要介紹影片的歷史背景、主要內(nèi)容和人物關(guān)系,激活學生腦中的圖式知識,幫助其更好的接受新知識。
(五)觀片之后的語言知識的強化。行為主義理論把語言習慣看成是習慣形成的過程,而習慣形成需要不斷強化進行刺激一反應(yīng)。語言學習過程是輸入一吸收一輸出的過程。教師可以為學生設(shè)計一些活動,如復述故事情節(jié)、角色扮演、問題討論、寫觀后感、背誦經(jīng)典對白,給電影角色配音等。讓學生將片中學到的表達方式運用到要討論與寫作中,從而提高口語和寫作水平。這樣學生可以將剛從電影中學到的大量習語、表達方式內(nèi)化成自己的知識,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遺忘。
四、結(jié)語
有效的影視教學不僅可以豐富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使學生能夠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思考與鑒賞,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了解英美文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能只充當放映員的角色,而應(yīng)該是編輯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通過對一部部經(jīng)典英語影片的背景、臺詞和相關(guān)知識等的了解和學習,能夠以自身的視聽與影片的視聽語言進行交流.達到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交流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Noam Chomsky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1965
[2]莊根源,Enjoy Listening to A Movie With the Aim of Acquiring English, 2000
[3]Baliova, Impact of Video On the Comprehension skills of Students,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4
[4]朱方慶,《話里畫外學美國俚語》,群言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