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昌灼
《翡冷翠山居閑話》是徐志摩散文中的一篇佳作、名作,發(fā)表于1925年7月4日《現(xiàn)代評論》第二卷第30期上。它是記寫“山居”于意大利名城翡冷翠(佛羅倫薩)的冥想與思緒,洋溢著浪漫的情調(diào)。要注意的是,作者雖寫“山居”,卻未著重、具體地描寫山野的秀美風光和居于此間的生活情況,而是“閑話”其妙處、意義,抒寫情懷,坦露心志。因此,堪稱一篇地道的漫語式抒寫生命與自由的隨筆。
關(guān)于作者,有必要作一些介紹。他1896年生于浙江海寧,1931年去世,是現(xiàn)代文壇“新月派”主將、著名詩人,也是散文家。1917年入北京大學學政法,次年師從梁啟超,并赴美國求學。1920年橫渡大西洋留學于英國劍橋大學,受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詩人的影響,開始從事新詩寫作。1922年回國,先后在北大、清華等大學任教。1925年第二次出國,漫游歐洲,陸續(xù)發(fā)表了長詩《翡冷翠的一夜》、散文《歐洲漫游》。1928年創(chuàng)辦《新月》雜志。20世紀30年代初,任教于上海、北平、南京等地,并辦《詩刊》雜志。這期間,正值“五四”潮落、“3·18”慘案,他的思想受到很大沖擊,動蕩多變的社會現(xiàn)實,影響了其自由、單純的信仰,心靈產(chǎn)生矛盾。這給他的詩文寫作以直接影響。
他的散文寫作,集中于1925年和1926年問,優(yōu)秀作品除本文外。還有《我所知道的康橋》《巴黎的鱗爪》《印度洋上的秋思》等。奔放、激越、坦誠、秾麗的風格特征,頗富想象力和浪漫情調(diào),才華橫溢的運筆,體現(xiàn)于其中。
本文一開頭即寫“山居”于那里的美妙所在:五月晴好的向晚,出門散步,上山或下山,如赴宴會,如去果園或看或采摘“詩情最秀逸的果實”,足夠“性靈的迷醉”。陽光暖和,風息溫馴,帶來山林里幽遠的淡香,還有濕潤的水汽摩挲顏面,輕繞肩腰。空氣明凈,秀美的風景像畫片展露眼前以供鑒賞。這些山間風物,不是直接客觀地寫出,而是主觀情愫融于其中,筆觸裱麗艷美,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之美的追求。其欣然暢快的愉悅心境,自然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接著,文章進一步寫作客山中的妙處。更在于完全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講穿戴、不重視體態(tài)、不刻意裝扮。他強調(diào)春夏間的秀美山林,要獨自閑逛。那樣,“才是福星高照”,才可“實際領受、親口嘗味”,才能做到“肉體與靈魂行動一致”。那樣,才知道靈魂的愉快,活著的快樂,呼吸、走路、眼觀、耳聽是怎樣的意趣??傊?。作者從不同的角度,以鋪張的語句,抒寫置身于山中的真正自我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的超然自得。但僅這樣還不夠,他更進一步寫獨自漫游,會在青草里坐地、仰臥、打滾,會在靜僻的道上狂舞,看身影幻出詭異的變相,會信口歌唱,胸襟跟著漫長的山徑開拓,心地因看著藍天而靜定,思想會和著山里的水聲、泉響,有時一澄到底的清澈,等等。作者獨自陶醉于大自然的快感與幸福,由此寫透、寫夠了。
徐志摩有返璞歸真的欲望與追求,對大自然有崇高的認識。他曾說自己“是個自然的崇拜者”,在這篇作品中又說“自然就是最大的一部書”。因此,他認為“山居”不但不需帶游伴,尤其是年輕的女伴,“也不必帶書”?!澳莻ゴ?、深沉、鼓舞、清明、優(yōu)美的思想的根源,可就在風籟中、云彩里、山勢與地形的起伏里,在花草的顏色與香氣里尋得”。而且它的文字是人人都懂得的,認識了它,就會產(chǎn)生偉大的、奇特的力量。這些方面的認識和感受,在作品的結(jié)尾,警句似的作了概括與升華:“只要認識了它,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南針?!钡莱隽舜笞匀恢谌说牧α亢妥髡邔λ木次分?。
總之,全篇緊扣“山居”中的自我感受展開抒寫,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和哲思。徐志摩以詩人的氣質(zhì)與哲人的心靈進行寫作,神馳意縱,筆調(diào)輕盈,語句飄逸,詞藻華麗,筆路鋪張;比喻、排比、對偶、重疊等修辭的大量運用,酣暢淋漓、豐姿多態(tài)地抒寫情致,建構(gòu)出了一種獨特的超然心境,也給讀者以曠達的藝術(shù)美感。這正如現(xiàn)代著名作家阿英所評:“他善于寫冥想的散文,以寧靜的心,抓住一個中心,發(fā)展下去,而且發(fā)展很遠?!薄遏淅浯渖骄娱e話》正是這樣來營建一種冥想的心境的。它既是一篇贊美自由的散文佳作,也是一曲生命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