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佳
摘 要: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創(chuàng)作頗豐,女性是他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之一,命運感是他作品的深厚底蘊。本文以哈代的中篇小說《美麗的獨身》為切入點,來探討他對女性命運的關注。
關鍵詞:托馬斯·哈代 《美麗的獨身》 女性 命運
一、托馬斯·哈代及其作品
作為英國文學史上的巨匠,托馬斯·哈代及其作品歷來受評論家、分析家的青睞。哈代在詩歌和小說兩個領域均有大量優(yōu)秀甚至一流的作品。他的詩歌被認為是在繼承中有創(chuàng)新,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且有些學者認為:“現(xiàn)代主義詩歌只是一種旁支,哈代才代表了英國詩歌的主流。”[1]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包括長篇和中短篇,尤其是其長篇中的“性格與環(huán)境”小說,更是學界關注的重中之重。哈代的小說創(chuàng)作包括14部長篇和47篇中短篇。
哈代的中短篇小說,多為報刊連載,后集結成集,分別收在《威塞克斯故事集》、《貴婦錄》、《人生的小諷刺》和《一個轉變了的人與其他的故事》等幾個小說集中。
哈代寫作中短篇小說是在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中后期,這也是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這個時候的哈代,生活閱歷豐富、思考問題成熟、而且創(chuàng)作技巧也爐火純青,這些在他的中短篇小說中也都有體現(xiàn)。哈代的長篇小說工于人物剖析,精于故事結構,富于地方色彩,擅寫聚散悲歡,喜作興亡慨嘆。其中短篇小說可謂之“長篇濃縮”,雖筆墨大有減省,而其十之八九,則仍不乏其長篇小說的上述特質(zhì)。
二、理想個案:《美麗的獨身》
《美麗的獨身》又名《崗上人家》、《錯過了的姻緣》,在哈代的中短篇小說中可說是不太起眼的一篇,因為雖然在它的故事脈絡中同樣有哈代構建故事慣用的“偶然”和“巧合”的手法,但其結局卻是較平穩(wěn)的——沒有大起大落的悲或喜——因此與哈代的其它中短篇小說如《待用的晚餐》、《兒子的否決》等相比,并非是非常突出的??墒且舱且驗樗c眾不同的基調(diào)和結局,所以它也成為哈代的中短篇小說中不容忽視的一篇。
女主人公薩莉是別人眼里近乎完美的女性,她漂亮、勤勞、善良、質(zhì)樸——可是她卻沒有婚姻。她身邊不乏追求者,可是她卻始終抱著獨身的宗旨。這個故事是哈代創(chuàng)作中的個案,故事的主人公是理想化的,故事的結局也是理想化的。出身貧寒的薩莉除了具有以上說到的品質(zhì)之外,她還自尊、自愛、獨立、自主。在她的身上,我們能看到現(xiàn)代女性的特點。她對婚姻的要求是:希望不因為愛情以外的其它原因而嫁人,她想要的是完美的愛情??墒窃?“除了死,結婚就算一個女人一輩子最大的正經(jīng)事”[2]的時代,她卻堅持獨身,而且這獨身是“美麗”的。這部同樣以婚戀為主題的中篇小說因為它的與眾不同顯現(xiàn)出作家對婦女命運的深層思考。
三、婦女:男權社會里的奇葩
婦女是哈代的創(chuàng)作靈感之一,在他的長篇小說中,女主人公都是極富光彩的,男主人公在她們面前都黯然失色,比如苔絲、游苔莎、淑等。在中短篇愛情小說中,女性的塑造也占有很大的分量。她們個個漂亮聰明,人生的遭際不盡相同,卻都難逃悲劇的結局。即使是在短小的篇幅中,人物性格也栩栩如生。哈代對女性的欣賞超過了男性。有人評價說“哈代的世界是由年輕婦人和姑娘們構成的”,“哈代筆下的婦女沒有一個是無生氣的”[3]。
哈代筆下女子,是為愛情而生的,她們在奇異而美好的愛情王國里享受愛情的甘美,也飲盡愛情的苦酒。她們都容顏美麗,雖性格各有特點,但在對愛情和幸福的渴望與追求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
哈代對處于社會邊緣的女性的同情和關注,也迎合了一種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文學發(fā)展到了19世紀,很多作家關注起以往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因生活圈子的狹小,女性有意無意地成為男性的附庸,即使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造的那些具有“永久魅力”的女性群像,她們的行為仍是以男性主人公為中心,仍舊脫不了隸屬男性的命運。從19世紀開始,作家的女性意識逐漸增強,婦女形象被從后臺搬到了前臺。從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到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作家們更多地關注起女性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所遭受的社會與家庭的雙重壓迫,力圖打破幾千年男性中心給定的話語規(guī)范。哈代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變化,在其作品中,對婦女的地位、權利和人性發(fā)展等問題做出了理性的思考,既肯定了女性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地位,又肯定了女性作為性別角色的特殊意義,塑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女性形象系列,反映了他明顯的“女性視角”意識。哈代筆下的女性“通常比男性人物更堅定、更復雜”[4]。通過描述女性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與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全方位的批判現(xiàn)實,對那個社會賴以存在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傳統(tǒng)給予了徹底的否定。
四、女性的命運
人類歷史可以說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歷史,在男權社會中,社會的道德、法律、習俗等等,都是由男人們在規(guī)定著、操縱著,強制她們服從男權社會給定的責任與義務,摧毀她們的自我意識。哈代認為女性有權利用自己的方式追求愛情而不受男性的控制和支配。女性在自己的生命里,似乎是以愛情為中心,無法離開男性而獨自運轉?!芭嘶钪褪菫榱藧邸?而愛情對女性來說是如此難以把握,以致生命的體驗對他們而言,總是苦多于樂,悲哀的濃霧久久地籠罩在她們身上。
哈代同情女性在婚姻愛情中的不幸遭遇,也欽佩她們在尋求幸福時的勇敢,只是,在維多利亞時代,婦女為自己的婚姻做主,只是一個夢想罷了。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在尋求婚姻自主時,不由自主地陷入怪圈:她們很難真正為自己做主,想擺脫愛情婚姻的困境時,能想到的辦法也只有依附于另一個男人。
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應該忠誠順從,沒有欲念,也就是說女性的定義是作為男性的附庸,沒有自我意愿、自我決策的。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女性只有依賴外在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正因為父權制的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是在家操持家務、相夫教子,所以她們的歸宿和實現(xiàn)價值的途徑只能是婚姻、家庭。社會缺乏使女性獲得經(jīng)濟獨立的條件,也就是女人沒有獨立的生存環(huán)境,社會沒有給女性提供發(fā)揮才能的空間,使得她們擇業(yè)的范圍非常有限。
在男權文化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里,女性處于第二性和他者的從屬地位,然而不同性別的作家對女性追求愛情的探討也會有所分歧。與哈代同在維多利亞時代,同屬批判現(xiàn)實主義流派作家的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簡·愛就是作者對女性的夢想,簡·愛的愛情能有一個較好的結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于金錢和命運,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謀生的艱難與饑餓的危險時刻伴隨著他們,……雖然幸福的婚姻生活要建立在感情的親密、精神的和諧的基礎上,但是沒有任何物質(zhì)基礎的婚姻也是不可能幸福?!盵5]可見只有當時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不再在社會生活中扮演從屬者的角色,取得獨立的生存權后,她們才可能獲得主動積極的地位去追求自己的愛情。
雖然當時英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但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地位卻是沒有改變,她們在社會中處于次要地位,只是男性的附庸。社會也沒有提供給她們多少獨立自主的機會,要完全聽從自己的心意地為自己的婚姻做主,更是不可能。哈代是清楚這一點的,因此在他的筆下的女性在男權、世俗觀念的外在原因的壓力之下違背自己意愿地走進婚姻。
哈代對女性的悲慘命運是同情的,他主張女性為自己的婚姻做主,可是,女性的婚姻要完全聽從自己的心意而選擇獨身,來自外界的阻力是巨大的。即使在當今——21世紀,女性選擇獨身也會遭到家庭、社會的非議??墒?在小說《美麗的獨身》中,薩莉做到了,不僅因為她思想獨立,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經(jīng)濟獨立——用她自己的話說,她有足夠的家當過日子,不需要為了比愛情低賤的目的去結婚。
《美麗的獨身》不過是哈代為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做的一個美夢。思考的智者哈代,具有遠見卓識。哈代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對現(xiàn)實表示不滿,對女性的愛情追求認可贊賞,對他們的命運悲劇流露同情,他在小說中,已經(jīng)在思考如何去改善女性的處境,以及女性的獨立意識。哈代敢于向傳統(tǒng)婚姻道德觀念提出挑戰(zhàn)是難能可貴的。他公開宣稱:如果夫妻間沒有真正的愛情,就應該解開聯(lián)結他們倆的婚姻紐帶:強加于人的婚姻關系只能使人痛苦,造成悲劇,他主張修改英國的婚姻法,在當時可算作大膽的革命思想。
哈代看到了男權社會女性的痛苦和無助,并對她們有著深切關注和同情;他欣賞女性的美好以及她們身上閃光的優(yōu)秀品質(zhì);他認為女性有權利為自己的婚姻愛情做主,并對她們對幸福的勇敢追求表示肯定??墒撬吘姑撾x不了他的時代和他自身性別立場的影響,在他的小說中,他也不由自主地為男權的說教代言。
在《忠貞的勞拉》中,作者對女主角勞拉守在家里十二年等待丈夫歸來的行為是肯定的,認為勞拉雖有朝秦暮楚之瑕,但她能鄙棄邪惡,幡然悔悟,這也能昭顯其情之忠貞。這篇小說又名《貞潔得報》,作者對女性此等忠貞的肯定,也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女性偶然失足就必須受到懲罰,勞拉的丈夫成了男權道德的化身,他一去多年杳無音訊,與克萊爾對待苔絲有何分別?而作者顯然對勞拉丈夫的做法不持疑義。
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以后,就一直處于男權文化的籠罩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文學家哈代,我們絕對不能吹毛求疵。在他的作品中,有他無法超越的東西,這正如一個人無法揪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面一樣。在他充滿悲劇氛圍的中短篇故事中,女性形象熠熠閃光,足見作者對女性的喜愛和尊重,更有作者對女性命運的深入思考。因此,相對于他的時代,他又是超前的。
注釋:
[1]王佐良:《華茲華斯·濟慈·哈代》,讀書,1987年,第2期,第76頁。
[2][英]托馬斯·哈代:《哈代愛情小說》,劉躍榮,蔣堅松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
[3]陳燾宇:《哈代創(chuàng)作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4][英]安德魯·桑德斯:《牛津簡明文學史》,谷啟南,韓加明,高萬隆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5]段漢武:《從淑與簡·愛的愛情模式來分析貧民女子在西方社會中的命運》,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9年,第1期。
(萬佳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二中 3301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