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繼青 余秀梅
摘要:依照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領導干部進行任期經濟責任審許,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反腐倡廉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是揭露和懲治腐敗的重要手段。在對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9.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4-0677-02
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審計機關接受干部管理部門的委托,依據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有關政策,對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事業(yè)單位的黨政干部或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領導人員任職期間所負責單位財政、財務收支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以及其履行經濟責任、遵守財經紀律和廉潔自律的情況進行監(jiān)督、簽證和評價的活動。經濟責任審計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國家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以及我國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開展產生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是揭露和懲治腐敗的重要手段,它有力地促進了黨風廉政建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審計工作的長期、艱巨的任務。因此建立經濟責任審計的長效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1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存在問題
1.1相關法律制度不建全
經濟責任審計的立法和規(guī)范制度工作與實際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盡管國家已制訂《審計法》、《經濟責任審計條例》、《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規(guī)定》等來規(guī)范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但這些法律法規(guī)多宏觀描述,少具體操作性的條文,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必須遵循的準則和指南及經濟審計程序、內容、文書、語言使用等方面,還未能從制度上加以明確,客觀上使得審計機關及審計工作人員在經濟責任審計中難以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審計機關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開展,更談不上如何規(guī)避經濟責任審計風險。
1.2審計手段滯后,方法不科學
經濟責任審計涉及經濟、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的內容,與其他審計相比具有廣泛性、復雜性的特征。同時,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各種經濟成分和結構進一步調整,經濟活動變得更加復雜,而審計信息手段卻十分有限,難以規(guī)避審計風險。目前審計工作尚停留在手工審計階段,雖然有計算機使用,主要是用于文檔仍難以規(guī)避審計風險審計。
1.3審計評價難
審計評價是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核心內容。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內容廣泛,它包含了財務、法紀和績效等各方面的內容,綜合性很強,而審計評價的內容、目的和要求均不明確,具體的經濟責任界定標準、評價尺度難以把握,沒有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些都給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帶來較大的隨意性,使審計評價不夠規(guī)范。由于目前尚無統一的、可操作性強的評價標準,受主觀因素影響,對同一審計事項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審計評價,這就很難分清任期責任與非任期責任、直接責任與間接責任、個人責任與集體責任、主觀責任與客觀責任等,導致審計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受到質疑。
1.4審計工作滯后,審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由于批量任免、調動,集中開展審計,審計時間緊任務重,經濟責任審計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審計工作政策性強、責任大,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較高的政策水平和較強的業(yè)務能力。但目前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尚不能適應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需要。
1.5審計成果的運用差,存在著先離任后審計
審計能否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關鍵在于審計結果的利用是否及時。在實際工作中,審計結果不公開、不透明。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結束后,干部管理部門如何運用審計結果,以及審計結果運用情況如何反饋等沒有明確規(guī)定,審計結果運用缺乏明確標準,一些單位在經濟責任審計之前就做了干部任用或調離的決定,形成了審歸審、用歸用的現象。干部任用與經濟責任審計脫節(jié),其審計結果不能作為評價、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
2健全我國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的主要對策和措施
2.1加快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章制度的建設
我國應在現有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上,盡快建立《經濟責-任審計實施條例》,規(guī)范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范圍、內容程序及違反法規(guī)應承擔的責任等內容,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操作程序。規(guī)范各種經濟責任審計公文體系。從法律上明確審計人員在對領導干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中執(zhí)法的權限,加強審計工作法制化、規(guī)范化建設,減少審計工作和審計判斷的隨意性,使其逐步走上法律化軌道,做到有法可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
2.2要堅持先審后離的原則,積極推行“任中,審計”
針對我國目前經濟責任審計滯后的現象,我們應推進經濟責任審計常規(guī)化、制度化建設,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解決經濟責任審計臨時性、無計劃性、工作調度難協調及質量與時間的矛盾。針對不同的情況,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審計方式:一是“先審后離”方式。這種方式可準確地評價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履行經濟責任的情況,為組織部門提供干部任免的準確依據,發(fā)現存在經濟業(yè)務連帶責任或因經濟活動需要暫時不能離任的可繼續(xù)留任。二是實行“任中審計”。這樣有利于分解工作量,有利于“計劃外”變成“計劃內”,有利于保證審計質量,防范審計風險,切實提高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利用效果。邀種方式需要相關部門有效協作,使審計不僅能達到評價監(jiān)督領導干部的目的,而且能夠將違紀違規(guī)問題及時揭露出來并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
2.3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提高審計人員素質
經濟責任審計,歸根到底需要審計人員去執(zhí)行。經濟責任審計對審計人員的專業(yè)技能和理論功底要求都非常高:首先是強化職業(yè)準入,審計執(zhí)業(yè)資格的認證上崗,是今后審計職業(yè)化的發(fā)展方向,其次是強化后續(xù)培訓,對于經濟責任審計人員而言,要不斷更新專業(yè)知識,適應現代審計職業(yè)化發(fā)展的需要,加強對最新頒布的財經法規(guī)、審計法規(guī)的學習,更加準確地把握政策界限,提高分析判斷問題的實際能力,要讓更多的審計人員通曉財會、經濟、工程、計算機、英語等各種知識,嚴格執(zhí)行審計程序,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
2.4改進審計手段和方法。降低審計風險
采取有效的審計手段和方式方法,將經濟責任審計納入管理改革,是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注重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同時要將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等其它審計相結合,在實施經濟責任審計時也要充分利用財務收支審計的結果。審計部門要加強同組織人事、紀檢監(jiān)察、財務等部門的協調配合,爭取最大限度的配合和支持,可采取召開聯席會議形式,共同研究、解決具體問題。采取審計和被審計雙向承諾措施,被審計對象作出書面承諾,保證提供真實、完整會計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
2.5加強審計結果運用
審計成果的運用,是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權威和效能的發(fā)揮。要把審計結果、審計評價作為干部考核的內容寫入組織部門考核檔案,作為今后干部任用管理監(jiān)督的重要依據,同時也作為為干部任前公示的內容之一。利用審計結果教育和警示干部,將經濟責任審計作為加強干部監(jiān)督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施行,認真研究審計成果轉化運用問題,逐步建立完善審計成果運用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促進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和科學發(fā)展觀,促使領導干部嚴格要求自己,廉潔自律,增強領導干部自我約束意識。從制度上開辟一條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徑,使經濟責任審計成果真正成為領導干部監(jiān)督管理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是對領導干部自身履行職責的監(jiān)督和考察,也是領導干部經濟行為接受社會公眾監(jiān)督的一種形式。各級領導干部要十分珍視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工作,清正廉潔,嚴格自律。領導干部只要行得正、站得穩(wěn),就可以經得住任何形式的考察和審查。黨政機關特別是紀檢、監(jiān)察和審計部門,要把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作為經濟責任審計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充分發(fā)揮經濟責任審計的引導作用,把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