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明
1與生物學科有關的國內(nèi)新聞
1.1安徽阜陽出現(xiàn)腸道病毒EV701(手足口病)
2008年3月起,安徽阜陽出現(xiàn)腸道病毒EV71(手足口病),傳染率和死亡率高。自1957年首次報道手足口病以來,該病已在世界上多次流行。2008年3月-5月,中國30個省市發(fā)生了手足口病疫情,共報告176321例病例,死亡40例。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密切接觸或消化道傳播,常見于學齡前兒童。
1.2我國基因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藥物獲重大突破
2008年10月9日,經(jīng)過8年技術創(chuàng)新的艱苦努力,我國第一個基因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藥物——泰欣生(尼妥珠單抗)已獲得監(jiān)管部門的新藥證書、生產(chǎn)批文和GNP認證,投入批量工業(yè)化生產(chǎn),泰欣生的成功上市,不僅代表我國在單抗藥物人源化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百泰生物藥業(yè)已成功突破了生物醫(yī)藥產(chǎn)業(yè)的瓶頸技術——哺乳動物細胞規(guī)模化培養(yǎng)。
1.3《中華本草》編纂通過驗收
2008年10月10日,歷時15年、近4000萬字的巨著《中華本草》,通過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專家組的驗收?!吨腥A本草》精選本分上、下兩冊,載有535味常用中藥,附插圖1383幅;《中華本草》30卷本,共10冊,載藥8980種,插圖8534幅;《中華本草》民族藥4卷本,分別為藏藥卷、蒙藥卷、維吾爾藥卷和傣藥卷,共載民族傳統(tǒng)藥材1641味,被譽為新的《本草綱目》。
1.4我國繪制成首張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于2008年10月、11日宣布,大熊貓“晶晶”基因組框架圖繪制完成。該研究將從基因組學的層面上為大熊貓這種瀕危物種的保護、疾病的監(jiān)控及其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1.5中國遺傳學之父談家楨百歲仙逝
中國現(xiàn)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之一談家楨教授,2008年11月1日在上海華東醫(yī)院逝世,享年100歲。談家楨是蜚聲海內(nèi)外的杰出科學家和具有崇高師德的教育家。他發(fā)現(xiàn)的瓢蟲色斑遺傳的“鑲嵌顯性現(xiàn)象”,被認為是經(jīng)典遺傳學發(fā)展的重要補充和現(xiàn)代綜合進化理論的關鍵論據(jù)。他最早將“基因”一詞帶人中文,被譽為“中國的摩爾根”。
1.6大熊貓“團團”、“圓圓”赴臺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搭乘臺灣長榮航空公司專機于2008年12月23日17時許抵達臺北。至此,(“團團”、“圓圓”歷經(jīng)3年多的等待,終于踏上了寶島。大陸贈送臺灣的珍稀植物——珙桐樹苗同機抵達臺灣。
2與生物學科有關的國際新聞
2.1器官移植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血管修復中心科學家于2008年1月13日發(fā)表論文稱,他們通過給“脫細胞化”處理后的動物尸體心臟注入活細胞,成功地使這些心臟恢復了跳動。這是器官移植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也是人類首次在生物體外用組織培養(yǎng)出完整器官。
由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則利用部分由成人干細胞培養(yǎng)的氣管,于2008年6月12日為30歲西班牙女患者實施了器官移植,術后反應良好。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移植患者自身干細胞再造器官的病例,證實了成人干細胞與經(jīng)過重新改造的生物材料結合,能夠用來定制人體器官,治療以往難以治愈的頑癥。
2.2首次人工構建完整基因組
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科學家于2008年1月24日刊登文章稱,他們通過合成生殖支原體細菌JCVI-1.0中的58.297萬個堿基對,成功制造出生殖支原體的完整基因組,創(chuàng)造了目前世界最大的人工合成DNA組織,成為合成基因組學的又一大突破。該成果使人類以化學方法制造DNA片段成為可能,并為合成與復制DNA的技術提供了新方法。
2.3受活腦組織控制的機器人問世
英國雷丁大學科學家8月13日局示了他們研制的全球首個受活腦組織控制的生物化機器人米特·戈登,其原始大腦灰質由人工培育的30萬個老鼠神經(jīng)元聚合而成。這項實驗科研和醫(yī)學意義深遠,目的是探索天然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間逐漸趨于模糊的界限,揭示人腦奧秘,可能有助于找到對抗神經(jīng)退化性疾病(包括早老性癡呆癥和帕金森癥等)的有效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