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摘 要:地震國殤之時,全民心痛,與抗震救災有關的詩作大量涌現(xiàn),形成了“地震詩潮”。這啟示我們:詩歌并未退出公共生活,只是詩人要重新尋找詩歌介入公共生活、向公共領域說話的有效方式。國難過后,未必就會出現(xiàn)詩歌繁榮的景象,但這一次詩歌的勃興,為詩歌重返現(xiàn)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試從觀照現(xiàn)實、飽含真情、心懷憂患三大方面探討這種可能性的實現(xiàn)方式。
關鍵詞:地震詩潮 詩歌創(chuàng)作 觀照現(xiàn)實 飽含真情 心懷憂患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沉寂多年的詩壇突然爆發(fā),詩歌如潮水般洶涌在中華大地上。新浪、搜狐、網(wǎng)易等各大網(wǎng)站的博客上出現(xiàn)了大量以汶川地震為主題的詩歌,其他的文學網(wǎng)站、詩歌網(wǎng)站也貼滿了哀悼的悲愴詩歌,甚至在一些博客的留言版上也貼滿了詩歌。傳統(tǒng)媒體也不甘落后,一些多年沒有發(fā)表詩歌的報紙,也都專門空出了一定的版面,一些詩歌團體和詩歌刊物也組織了詩歌朗誦會和詩歌征文,《詩刊》、中國詩歌學會、《星星》、《揚子江詩刊》等在全國范圍內出版了詩歌專輯和詩集。由中宣部出版局組織策劃、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選的詩集《有愛相伴——致2008汶川》已經(jīng)面世……
地震詩潮的背后有著怎樣的動因?它又能對當下的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哪些啟示呢?這正是本文關注的焦點。
一、觀照現(xiàn)實——詩歌創(chuàng)作的回家之路
中國當代詩歌經(jīng)歷朦朧詩、后朦朧詩、現(xiàn)代派、后現(xiàn)代派的孕育之后,一批年輕的詩人開始在詩壇中崛起。這期間,由于社會更加開放,人的心靈更為自由,加之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破滅,年輕詩人越來越注重對個體生命的體察和對心理潛意識的把握。他們把日常生活、個人情態(tài)大量入詩,大膽地袒露自己的心理真實與內在的欲望和野心,但是卻忽略了對詩歌的社會屬性和現(xiàn)實基礎的關照,這使當代詩歌在中國漸趨邊緣化。那些曾經(jīng)給我們帶來巨大震撼、滋養(yǎng)我們心靈成長的泣血之作日趨衰落,詩歌在人們心目中所占有的分量越來越輕。而且,中國當代詩歌的亂象有愈演愈烈之勢?!袄婊ㄔ姟?、“裸誦”等相繼出現(xiàn),引起輿論嘩然。
2008年的“地震詩潮”一掃詩歌的頹勢,可以說為中國的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年輕詩人伊沙、大仙、葉舟、趙麗華、俞強等紛紛登場,詩作緊貼現(xiàn)實,一幕幕真實的場景、一段段真情的吶喊通過詩歌這種凝練的語言形式傳遞表達出來,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當然,地震詩潮的詩歌從藝術上看并非都是佳作,但由于貼近生活,關注時代和民族命運,所以有著巨大而廣泛的感染力。
地震詩潮的出現(xiàn)不僅再次展現(xiàn)了詩歌的魅力和生命力,同時也展現(xiàn)了詩歌發(fā)展的潛力和趨勢。詩歌不僅是詩壇的需要更是人們營造精神家園的需要。人類從誕生以至將來都離不開詩意的追求,而這份追求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對現(xiàn)實和社會的關照,因此關照現(xiàn)實才是詩歌的回家之路。
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不是排除一切社會性后剩下的動物性。[1]因此,人在本質上是離不開現(xiàn)實和社會的。這就要求詩歌必須融入現(xiàn)實、融入社會,與人的本質相互聯(lián)系,這樣,詩歌就會在現(xiàn)實中找回失落的受眾,否則就會失去生存發(fā)展的依托,直至走向殿堂,或被束之高閣。
二、飽含真情——詩歌創(chuàng)作的美學尺度
早在二千多年前,莊子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評論:“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2]抒情言志,無論是古詩還是朦朧詩之前的新詩都秉承了這一血脈。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混亂和揭竿起義式的革命拉開了“第三代”詩歌粉墨登場的帷幕。這場被命名為“后朦朧詩”的第三代詩歌運動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一些詩人提倡平民意識、“口語化”,使詩歌創(chuàng)作喧嘩到了今天。
我們不妨分析一首韓東的詩《你見過大?!?。[3]
你見過大海
你想像過
大海
你想像過大海
然后見到它
就是這樣
你見過了大海
并想像過它
可你不是
一個水手
就是這樣
你想像過大海
你見過大海
也許你還喜歡大海
最多是這樣
你見過大海
你也想像過大海
你不情愿
讓海水給淹死
就是這樣
人人都這樣
從這首詩中,我們讀到的是完全被消解的感情,是從前的詩中從沒有過的平易感,是一種透著冷幽默的對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極度敏感。
這首詩只是消解情感的發(fā)軔之作,隨后這一傳統(tǒng)被“伊沙們”繼承,至本世紀初,被沈浩波及“下半身們”推向了極端。由此可見,“平民化” 和“口語化” 都不是主要問題,最主要是日常主義寫作在處理當下問題和細節(jié)上的情感庸俗化傾向。如果詩歌可以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盞明燈,而不是渲泄的通道、得過且過的藉口,那么這一傾向就有必要得到糾正。
漠視情感的現(xiàn)狀在地震詩潮中得到了扭轉。地震詩潮中有一首詩歌被廣為傳誦,這首詩的名字叫《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是寫給汶川大地震中遇難孩子和母親的。
孩子/抓緊媽媽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媽媽怕你/碰了頭/快/抓緊媽媽的手/讓媽媽陪你走
媽媽/怕/天堂的路/太黑/我看不見你的手/自從/倒塌的墻/把陽光奪走/我再也看不見/你柔情的眸
孩子/你走吧/前面的路/再也沒有憂愁/沒有讀不完的課本/和爸爸的拳頭/你要記住/我和爸爸的模樣/來生還要一起走
媽媽/別擔憂/天堂的路有些擠/有很多同學朋友/我說/不哭/哪一個人的媽媽都是我們的媽媽/哪一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孩子/沒有我的日子/你把愛給活的孩子吧/媽媽/你別哭/淚光照亮不了/我們的路/讓我們自己/慢慢的走
媽媽/我會記住你和爸爸的模樣/記住我們的約定/來生一起走
這首詩并沒有嚴格的韻律,甚至非??谡Z化,但是詩歌本身所散發(fā)出的濃烈情感意味卻蕩氣回腸,使人潸然淚下。
央視、東方衛(wèi)視、湖南衛(wèi)視等多家電視臺在賑災節(jié)目中朗誦了這首詩,《南方日報》等全國近百家報紙刊登了這首詩,甚至法國的一家報紙也用整版刊登了這首詩歌,人們聽到和看到這首詩后最普遍的反應就是“我哭了”……這只是地震詩潮強大影響力的一個縮影。
我們分析,地震詩潮涌現(xiàn)的許多作品之所以能感染人,并產(chǎn)生著強烈的反響,原因在于:作者與讀者的真情互動形成了滾雪球似的詩歌效應。詩人被感染,創(chuàng)作的激情陡增,不停地寫作;動人的詩歌感染了許多讀者,人們爭相閱讀,這種良性的互動為詩歌創(chuàng)作確定了恰如其分的美學尺度:只有飽含真情的語言才能稱其為詩的語言,平庸的情感裹挾著的詩歌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也一定沒有審美價值。
三、心懷憂患——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驅動力
在這場地震詩潮中,一首名為《汶川,今夜我為你落淚》的詩被中國播客網(wǎng)站和新浪網(wǎng)站推薦到首頁,點擊率達到600多萬人次,并被30多家報紙轉載、20多家電臺及電視臺朗誦。(節(jié)選第一、二節(jié))
我真不想記住這個日子
是的,真不想記住這個日子
這是一個令我悲痛的日子
這是一個令我哭泣的日子
可是,我又無法從腦海中抹去這個日子
——北京時間5月12日14時28分
四川汶川縣
北緯31度
東經(jīng)103.4度
發(fā)生了震級為8.0級的
能量相當于400顆廣島原子彈的大地震
轉瞬間
那座如童話般美麗的山城
就夷為了一片廢墟
是的,我真不想記住這個日子
真的不想啊,它撕扯著我的心好疼啊
——匆忙奔向災區(qū)的溫家寶總理
坐在飛機上
瞅著災區(qū)的地圖
止不住淚如雨下
——盤旋在汶川縣上空的飛行員
向指揮中心
悲傷地匯報著
汶川已滿目瘡痍
許多的房屋倒塌
道路橋梁被毀……
這首詩歌是山東蒙陰縣青年李世英于2008年5月13日晚10時創(chuàng)作的。作者在談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時說:白天談論的全都是汶川大地震的事情,心情非常沉重?;厝ズ蟠蜷_電視,看到的是溫總理親自在災區(qū)指揮救災,一支支軍隊正急切地向重災區(qū)艱難地挺進的場面,原來美好的家園,變成了一片片廢墟。一張張面孔毫無表情的災民,似乎還沒有從噩夢中醒來……那一瞬間,我的心被畫面緊緊地揪住了。正是懷著這樣一種惦念和悲傷的心情,我在鍵盤上重重敲打出“汶川,今夜我為你落淚”九個字。
悲泣是作者生命力受到阻礙后的情感表現(xiàn),是作者心懷憂患的擔當精神,也是一個詩人應當具備的基本情操和人格。
中國歷代詩人大都有“哀民生之多艱”的強烈憂患意識,他們自覺地為國為民疾聲呼號。地震詩潮的涌現(xiàn),發(fā)揚了中國詩歌擔當?shù)木瘛4罅康牡卣鹪姼鑼︻倦y者寄予了深切的哀悼,對痛失家園的災民給予了親切的慰問和鼓舞,對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致以了崇高的敬意。正是這樣的詩歌,為“抗震救災,眾志成城” 的凝聚帶來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在以詩歌形式參與拯救災情的同時,詩人們也在拯救著自己的靈魂,義不容辭地踐行著詩歌的神圣使命。
一流的作家作品莫不與悲怨有關。悲怨來自于憂患意識,這種意識始終左右著作者和讀者的心靈,并在事實上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驅力,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近乎永恒的文學母題,是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中所不應忽視的。
結語
8.0級的大地震是幾十年、上百年不遇的大災難,地震詩潮的爆發(fā)也有一定的突發(fā)性,但人們追求和崇尚詩意的生活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天性。地震以后,詩歌將會走向它的常態(tài)。如何讓詩歌的活力一直延續(xù)下去,如何讓詩歌持續(xù)影響人們的心靈?地震詩潮帶給我們的啟示或許會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所裨益。
注釋:
[1]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北京: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1972年版,第138-139頁。
[2]莊子:《莊子·漁父》,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頁。
[3]韓東:《白色的石頭》,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頁。
(王強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2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