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琬媛 董良杰
(海南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蛾P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就提供了理解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一種理解方式。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立足于“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正確“解釋世界”,以追求“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改變世界”的哲學。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解釋世界;改變世界
オ
馬克思在被恩格斯譽為孕育新世界觀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當那些立足于“‘市民社會”的哲學家們“笨拙得可笑”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的時候,立足于“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的哲學家則不僅僅滿足于正確的“解釋世界”而積極“改變世界”。那么,馬克思為什么還要以“改變世界”的哲學自居呢?區(qū)別“解釋世界”哲學和“改變世界”哲學的關鍵在于:“這兩種解釋原則和功能在一種哲學中總是要有一個主從關系問題、誰為誰服務的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立足于“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正確“解釋世界”的哲學
早在1846年,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已經揭示了這種以“改變世界”為使命的哲學的“解釋世界”的正確性:“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梢姡a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chuàng)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chuàng)立的社會形式。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fā)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系形成他們的一切關系的基礎。這種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xiàn)的必然形式罷了?!苯涍^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的詳細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成為了建立在正確“解釋世界”的基礎上的滿足那些生產關系已經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國家的理論。他鮮明的指出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阻礙作用,因此提出一定要廢除這種舊的生產關系,而廢除這種生產關系就必須打碎這種舊的國家機器,因為這種國家機器是這種舊的生產關系的庇護所,從而解放生產力,使生產力獲得更快和更好的發(fā)展。生產力得到更快更好的發(fā)展,相對應的掌握這種生產力的人也就獲得了更多的自由。馬克思從來沒有說要打破舊的生產力,打破生產力我們只能回到原始社會,因此生產力不能打破,而只能積極扶持和培養(yǎng),使其獲得發(fā)展,從而使生產力也不是原來的生產力了。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認為:“自然界是不依賴任何哲學而存在的;它是我們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賴以生長的基礎”。這也就是說自然界不依賴于人存在,而人卻要依賴于自然獲得發(fā)展,取得自由。“在從笛卡兒到黑格爾和從霍布斯到費爾巴哈這一長時期內,推動哲學家前進的,決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yè)的強大而日益迅速的進步?!闭沁@種生產力,推動了哲學的發(fā)展。少數科學家(近代唯物論者)在中世紀后期已經不需要從“上帝”那里得到啟示、進行行動了,而是以靠自己進行試驗和觀察考證。由此哲學由本體論轉向為認識論,“認識世界何以可能”。這是對“世界何以可能”前提的進一步追問,而不是對它的完全否定。于是隨著哥白尼發(fā)現(xiàn)了地心說,達爾文發(fā)現(xiàn)了進化論,尼采不得不感慨“上帝死了”。上帝確實死了。在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黑格爾那里上帝已經不存在了,早已變成了“絕對理念”。黑格爾的學生費爾巴哈首先看到了老師的這一謊言,于是把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變成了“感性的人”。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在倒洗澡水的時候把盆中的嬰兒也給倒掉了”。正因為此,黑格爾把整個哲學史比喻成為“堆滿死人的頭蓋骨的戰(zhàn)場”。這個戰(zhàn)場表面上是一種哲學對一種哲學的否定,馬克思說過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實質上是新的生產力對舊的生產力的否定,因此可以這么說,整個哲學史也就是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的哲學概括。
由于費爾巴哈拋掉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所以他對黑格爾的批判是不充分的,有的地方也是錯誤的?!罢軐W在黑格爾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為他在自己的體系中以最宏偉的方式概括了哲學的全部發(fā)展;另一方面,因為他(雖然是不自覺地)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走出這些體系的迷宮而達到真正地切實地認識世界的道路?!闭窃谶@個意義上,恩格斯認為“黑格爾——他對自然科學的廣博的概括和合理的分類,是比一切唯物主義的胡說合在一起還更加偉大的成就”。
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以追求“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為目的積極“改變世界”的哲學
列寧說過:“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但是辯證法卻只能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因為在黑格爾那里,世界是頭足顛倒的。馬克思主義的“改變世界”并不是絕對地否定一切和改變一切,而正是站在正確“解釋世界”的基礎上對現(xiàn)存的一切進行揚棄。“解釋世界”的作用是發(fā)現(xiàn)“必然性”,而“改變世界”的作用則是在這種“必然性”的基礎上支持、扶植那些積極的、向上的、進步的、發(fā)展的符合必然性的事物和現(xiàn)象,從而獲得“自由”。
發(fā)現(xiàn)“此岸真理”與批判“彼岸真理”是同時的,于是馬克思從費爾巴哈的“宗教批判”出發(fā),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進而對這種法哲學所維護的經濟基礎進行批判,即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批判的結果就是這個世界是頭足倒立的世界。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阻礙人的解放和自由的最大障礙就是當時的生產關系——這個人類社會的產物。馬克思在社會領域的這一巨大發(fā)現(xiàn),使他成為第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于是為了“改變世界”使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而且在由強大的舊的國家機器保護下的生產關系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馬克思不得不呼吁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群眾”“變成物質力量”,打碎這個舊的國家機器及其保護下的生產關系,從而使生產力得到發(fā)展,于此同時人也研究自然和社會的“必然”,進而使這個大寫的人從異化中解放出來,使人成為自己的根本目的,使人成為自己的最高本質。這個“必然”就是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也就是客觀辯證法,人在以往實踐基礎上的實踐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這一“必然”進行研究,客觀辯證法也就成了主觀辯證法。
馬克思提出的“改變世界”的任務沒有解決,因為世界還沒有建立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剩下的主要任務就是我們如何改變世界(辯證法是“以認識思維的歷史及其成就為基礎的” “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數目永遠增加著的)”“理論思維形式”,因此它的“解釋世界”的功能也永遠不會消退),首先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怎么能打碎這種舊的國家機器呢?
馬克思就在這個舊的國家機器的對立面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鑰匙。無產階級就是這種舊的國家機器的對立面。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這篇著作中第一次論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指出無產階級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掌握革命理論同革命實踐統(tǒng)一的原理。對于這個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共產黨宣言》明確的提出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因此,“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國理論的徹底性從而其實踐能力的明證就是:德國理論是從堅決積極廢除宗教出發(fā)的。對宗教的批判最后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闭窃谶@個意義上“德國的工人運動”成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者”。因此,中國共產黨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另一方面,馬克思又指出:革命需要被動因素,需要物質基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這句話是說是不是需要革命,完全取決于生產關系是不是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豆伯a黨宣言》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在發(fā)展生產力的同時,不能忘記要根據生產力的要求,適當的調整生產關系。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法就是這樣:前一時期的迫切任務是在國內生活的各方面實現(xiàn)直接改革,后一時期的迫切任務是總結經驗,使更廣大的階層掌握這種經驗,使這種經驗深入到所謂底層,深入到各階級的落后群眾中去。不僅如此,而且要“徹底發(fā)展民主,找出徹底發(fā)展的種種形式,用實踐來檢驗這些形式等等,這一切都是為社會革命進行斗爭的基本任務之一。任何單獨存在的民主制度都不會產生社會主義,但在實際生活中民主制度永遠不會是‘單獨存在,而總是‘共同存在的,它也會影響經濟,推動經濟的改造,受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等等。這就是活生生的歷史辯證法”。因此,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提出了改革就是革命。于是,我們可以借用馬克思的話說:“改革需要被動因素,需要物質基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卑凑瘴覀円呀浾莆盏摹氨厝弧笔股a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云閣.馬克思思維方式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23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532.
[3]列寧選集.(第2卷).55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94.
[5]列寧選集.(第3卷).181.
作者簡介
秦琬媛,海南大學2007級思想政治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