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惠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初高中銜接,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成為基礎教育討論的熱點。在高中課程改革推進中,各地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出臺了關于初高中銜接的教育教學指導意見,使得初高中學科教學銜
接,再次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而引發(fā)了初高中教育銜接中諸多深層問題的討論。
初高中教育銜接問題的本質
我國目前實行初高中教育分離的學制。初中畢業(yè)生升入高中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學習階段,其學習內容、知識容量,學科的深度、難度、廣度都是一個較大的跨越,存在一個需要“平穩(wěn)跨越”的級梯,這似乎就是初高中教育銜接問題產生的根源。一般情況下,高中教師普遍認為,如果學生不能夠很好地實現從初中到高中的學習跨越,就不可能適應高中的學習,順利完成高中教育。
高初中教育屬于兩個不同的學段,除了學習內容差異之外,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思維形態(tài)、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都也有所不同。事實上,在實踐中高一教師的一項主要工作任務,就是做好初高中的銜接,了解學生在初中的學習方式和內容,服務高中教育的順利開展。
基于以上認識,目前關于初高中教育銜接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設置、學科教學的銜接問題;二是學生心理品質培養(yǎng)和身心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問題。在課程和學科教學的銜接上,比如,強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評價和師生交往等方面的銜接。在學生身心方面,則強調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個性特長、健康素養(yǎng)等方面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
初高中銜接,從字面意思看是指初中和高中這兩個學段之間的前后互相連接。如果僅僅把“初高中銜接”放到“教與學”的領域去考察,“銜接”在教師主要是指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銜接,在學生則主要是指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銜接。
本人認為當前課程改革中出現“教育銜接”問題,只是課程改革進城中的一個階段性問題,不是初高中銜接的本質問題。其實透過教與學銜接的背后,可以看出,“銜接”問題的出現,是由于基礎教育分段引起的一個“人為”問題,由于學制問題,初高中被截然分為兩個學段,這個學段在教育理念和方式的缺乏溝通,造成了初高中教育上“斷裂”,于是,在高中教育階段就重新提出了一個“銜接”的問題。
初高中教育銜接引發(fā)的“學段”討論
初高中教育分段的問題,一直是基礎教育討論的一個熱點,也是一個頗受爭議的學制問題,涉及到初高中“分開”還是“一體化”的問題。在各地示范高中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曾經通過政策導向,要求基礎教育嚴格實現初高中分離,并且把初高中是否分離作為學校申請示范高中校的條件之一。在這樣一個帶有強烈功利主義色彩的評比標準下,全國一批基礎教育名校,紛紛實行初高中分離辦學。一所所原來的完全中學,一兩年內,都實行初高中分離,隨之也出現一些“國有民辦”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但是,隨著示范高中評比的結束,各個示范高中又紛紛恢復自己的初中部,使得曾經流行一時“初高中分離”的政策,很快名存實亡,流于形式。
在初高中“分”與“合”的過程中,一直都存在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一種是不支持初高中分離的觀點,認為初高中合辦,有利于教育的整體性和一貫性,有利于初高中教研資源的共享,有利于開展學科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大主題長時段地實施素質教育。各種形式的六年直升的初高中教育銜接實驗,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觀點的集中反映。應該看到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地區(qū),六年一貫制學科教學實驗,的確有效地減輕了學生和家長升學或選擇學校的壓力。各種名義的初高中銜接的學科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教育系統(tǒng)的默許、贊同和效仿,也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承認、認可。
從現實狀況考慮,一些示范高中校反對初高中校分離,顯然有其在高中生源方面的考慮,但也有其辦學歷史文化連續(xù)性方面的考慮。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一批名校大多數都是完全中學,完全中學有其存在的歷史性和現實性,辦學思想和文化傳統(tǒng)也有其繼承性和一貫性的一面。完全中學改成純高中校,使其文化傳統(tǒng)不再連續(xù),特別是學校培養(yǎng)方式的不連續(xù)性,也引發(fā)了一些學生身心發(fā)展方面的問題。事實上,初三與高一的劃分,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方面,沒有一個嚴格的界限,甚至也不是一個具有明顯標志的生理或心理發(fā)展階段,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支持了初高中“一體化”辦學的觀點。
主張初高中分離的觀點,則認為初高中應該獨立建立,不要搞完中,高中與初中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強調初中和高中辦學性質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不同,初中教育屬于義務教育,而高中教育屬于選拔教育。義務教育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的特點;而高中教育則是介于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教育,既是義務教育的延續(xù),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礎,具有基礎性、大眾性、選擇性的特點。普通高中既要為高等院校輸送優(yōu)秀人才,又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新一代社會公民。
在初高中分離的討論種,還有一種“中立”的觀點,認為不論是分開的,還是初高中“一體化“,嚴格說來都沒有違背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也沒有心理學或教育學方面的充分證據。在某種意義上講,甚至分離與一體化,都沒有違背教育規(guī)律。認為初高中“分段”還是“合一”,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而言,沒有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差異,三年小循環(huán)有小循環(huán)的好處,六年大循環(huán)有六年大循環(huán)的好處。合有合的好處,分有分的好處,應該并存。
關于初高中分離還是合并的問題,在國際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模式,比如,日本初高中就是分開的,但大多數歐美國家則是“合一”的。比如,美國的義務教育是12年,初等教育(小學)和中等教育共12年(包括小學和中學),高等教育4年;中學有四年制、六年一貫制和三三制三種。前蘇聯1984年的教育改革,實行的是十一年一貫制的基礎教育。
香港的學制規(guī)定,小學教育學制6年。中學分文法中學、工業(yè)中學和職業(yè)先修學校3類,學制均為5年。前3年為初中教育。中三以后,大多數學生繼續(xù)升讀2年制的高中課程,修業(yè)期滿便可參加香港中學會考,成績好的可升讀1年制或2年制的大學預科(又稱中六與中七)。完成中六或中七課程的學生可參加高等程度會考或高級程度會考,以選擇包括大學、專上學院、理工學院、教育學院以及工業(yè)學院在內的專上教育。
其實,真正困擾我國基礎教育“合與分”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招生制度改革的問題。如果將來實現了12年一貫制的義務教育, 就沒有一個“合與分”的問題了。應該看到盡管初高中教育有其根本性質的不同,有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之分,但是畢竟都屬于基礎教育階段。何況對一些發(fā)達地區(qū)而言,義務教育實現的年限,也不是一個絕對不變的數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已經成為一種教育發(fā)展的趨勢。人為地將六年的基礎教育分為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特別是在有“模擬高考”之嫌的中考壓力下,學生初三基本上就是初中復習階段,應考的跡象非常明顯,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中考比高考難,上好高中比上好大學難”的問題。
中考對學生和家長而言,是一次重新選擇學校的機會;對于學校和教師而言,是一次全面檢驗義務教育教育質量的機會。這樣,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都高度重視中考,中考其實已經打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中學教育的聯系性,使得一些大主題長時段的素質教育主題項目,沒法繼續(xù)實施下去。比如,從初中階段開始實施學業(yè)規(guī)劃和人生規(guī)劃教育,在初高中分離過程中就被攔腰斬斷了。
誠然,義務教育結束時,是需要一種考試方式來檢驗教育效果的,但是,中考在事實上已經弱化了對義務教育效果監(jiān)測功能,而增加了更多的升學功能。升學又必然引發(fā)應試。這樣導致了“初中教育直逼中考,高中教育直逼高考”的教育現象。在這樣一個升學的背景下,素質教育實施就被大打折扣,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也遇到“中考”的障礙。學生探究意識、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情感意識的培養(yǎng),都面臨一個被割裂的問題。學生的習慣良好、學科知識、學科能力、興趣愛好、品德發(fā)展等,都被截然分為初高中兩個階段。在許多地方,中考的壓力一點也不亞于高考,中考的壓力給學生、學校和家長都增加了很大的教育負擔和壓力。
因此,當前教育背景下,重提初高中銜接,就是要把中考打斷了的基礎教育鏈條重新“連接”上。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初高中銜接是由于學段分化引起的。初高中教育銜接,事實上是一個“人為”造成的,又要“人為”恢復的問題。如果初高中“一體化”辦學,也許就沒有一個“初高中教育銜接”的問題。初高中教育銜接,遇到最大問題是學制問題。大家討論最多的是有沒有可能辦六年一貫制中學,或者在發(fā)達地區(qū)嘗試12年一貫制教育。
學制改革是解決初高中銜接的關鍵
我國基礎教育現行的學制是“六三三”制,也就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這一學制的制定大約是上世紀80年代起的。當時正是撥亂反正的時期,應該說,這在一定的時期內,對于提高人們對于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確實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實際上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貫制”三種學制。高中教育則相對比較獨立。長期以來,人們對普通高中任務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升學”與“就業(yè)”的雙重任務論,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此亦有多次的規(guī)定。
雖然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初高中分離的學制,但是由于在實踐中,完全中學的大量存在,在一些地方,初高中教育分離也不是絕對整齊化一的。特別是近年來,一些學校開展了辦學體制方面的實驗,主張“辦特長班”,“初高中直升實驗”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學制改革”方面的實踐探索。
在我國許多地方,一些完全中學校堅持多年開展六年一貫制初高中學科銜接的實驗,比如直升高中的英語實驗班、數學實驗班等。這種實驗班保證教師在初高中教材處理、教法選擇和教學安排等方面,都具有了更大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探索了一些頗有特色的學科特長生培養(yǎng)的教育教學體系。
大量六年一貫制初高中學科銜接的實驗表明,六年一貫制的教育實驗,有利于學生的后繼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改變不同學段各自為戰(zhàn)的弊端;有利于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為實施“12年一貫制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做了有益探索;有利于真正關注學生發(fā)展,關注學生的情緒體驗、道德品質和人格養(yǎng)成,尊重個性,發(fā)展特長。
因此,初高中教育銜接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課程和教學的問題。這一問題要得到真正的解決,還需要從學制改革方面來考慮,應該鼓勵各地進行多種形式學制改革和探索,真正尋找到一條適合當地基礎教育發(fā)展的科學“學制改
革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克森. 初高中銜接的誤區(qū)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2(12).
[2]馮龍平.如何跨越初高中銜接的“鴻溝”[J].山西教育.2008(8).
[3]徐建平,毛建清.初高中銜接時期學生心理問題探析[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4).
[4]薛亮. 關注非智力因素, 跨越初高中銜接[J].職業(yè)圈. 2007(19 ).
[5]北京市十一學校六年一貫二四分段課程改革實驗方案(2005年).
[6]廈門市基教科.廈門市初高中銜接的教學建議.2007.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