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溪
摘要:研究心理因素在音樂表演過程中的體現和如何將之加以有效的控制與運用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對注意、記憶、投情、想象這四個心理因素的逐一描述概括,在此基礎上,結合作者自身多年積累的演奏實踐經驗,對已出現的、干擾完成完美音樂表演的問題從心理因素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期幫助演奏者提高音樂表演能力。
關鍵詞:音樂表演;注意;記憶;投情;想象
中圖分類號:J604.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1-0237-02
一、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是有效練習和成功演奏的前提
法國著名作曲家柏遼茲曾說:“作曲家不同于其他作家,在他和群眾之間,經常需要一個媒介人。而這個媒介人有的聰明,有的愚蠢,有的卻毫無生氣,也有的能夠自始至終給一部作品增添一層光輝,有的則相反把作品處理壞了或甚至把一部作品完全毀掉?!庇纱丝梢姡魳繁硌葑鳛槁?lián)系音樂創(chuàng)作與欣賞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是至關重要的,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必須依靠音樂表演來實現其審美價值,它是作曲及與聽眾之間的媒介與橋梁。它的任務是通過演奏樂譜將一系列樂音符號變成有血有肉的音樂,體味作品內涵,挖掘創(chuàng)作者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并注入自身的理解和激情,賦予音樂作品嶄新的生命。而培養(yǎng)學生在表演中有較好的心理因素,更好地詮釋作品,是高校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
音樂表演的過程是從研讀樂譜開始到上臺演奏最終將樂譜實現為活生生的音像的全過程,筆者把它分為三個部分:讀譜、練習、演奏。讀譜是指讓學生運用自己的音樂知識研讀分析樂譜的旋律、織體、速度、力度、曲式、音樂表情等音樂要素的過程。練習的過程包括把無聲的樂譜符號正確地轉化為聲音的過程,也包括了如何正確理解與表達音樂情感信息的探索過程。通過練習對音樂內涵有了充分的理解與把握,再通過自己的演奏把它傳達給聽眾,并得到聽眾的反饋,音樂表演的全過程才算完成。要達到這個目的。還要求學生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
音樂藝術活動是由認知、記憶、注意、情感等多種要素構成的綜合心理活動。學生在音樂表演時或許會遇到以下問題:不能專注演奏、音樂表現力差、常出錯等。追其源求其根,這與各種心理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準確無誤而富于感染力的演奏,不能只靠無數次的機械重復而獲得,不論技能技巧的形成,還是對音樂的理解、音樂內涵的揭示,都要付出大量的心智勞動。以下就幾個心理因素在音樂表演中的體現作一簡要分析,以求對學生的音樂表演實踐有所幫助。
注意就是專注,就是聚精會神,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也可以說是“意識的集中”。所謂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就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選擇,人在同一時間內不能感知周圍的一切對象,因此,人的心理活動在每一瞬間只能選擇少數事物作為注意的對象。所謂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集中,是指心理活動指向某一事物后,鍥而不舍地深入到該事物中,是被注意的少數對象得以清晰地被感知。人們常說“一心不能二用”,當我們注意到某一事物時。它就成為注意的中心,其余與之有關和無關對象或處于注意的邊緣,或處于注意范圍之外,以至未被意識到或意識得比較模糊。然而,注意中心與注意邊緣也是經常變化的,當一個注意中心被解決或消化,就會退居注意的邊緣,而之前處于邊緣或違背注意的事物就會成為一個新的注意中心。
有的學生在臨場表演時十分慌亂,許多顧慮占據了大腦,如害怕出錯、技術難關把握性大等,可以說顧慮重重。他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的運動上,對情感的表達和審美表現無暇顧及。而一個熟練優(yōu)秀的表演者,其演奏技術已達到自動化,因而能夠將更多的注意投入于音樂。
把練習時間合理的劃分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們應當是:(1)“基礎時間”(用來克服樂曲中技術上的難點和全面技巧的提高);(2)“表現時間”(在練習中體現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3)“表演時間”(當一首樂曲已練好后,就使用“表演時間”從頭至尾、不停頓地演奏)。在“基礎時間”、“表現時間”中,由于對樂曲的掌握還不夠熟練,往往句斷意亦斷,音分神亦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在“演奏時間”中,逐漸擺脫了技術的干擾,將全部注意力投入于音樂之中。從而達到氣息與音樂的高度結合,將音樂作品一氣呵成完成下來。
二、良好音樂記憶的培養(yǎng)是成功演奏的保證
在音樂表演過程中,記憶問題時常困擾我們,并造成心理負擔直接影響臨場發(fā)揮,因此,有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音樂記憶能力,對每一位演奏者都至關重要。音樂記憶是一個心理活動過程,先有記,才能憶。它包括音樂的識記、音樂保持、音樂的回憶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它們密切聯(lián)系、互不可分。
音樂識記就是識別和記住音樂對象的特點及其間的聯(lián)系,從而積累經驗的過程。它是整個音樂記憶的開始。在音樂表演過程中,音樂識記主要體現在對一部音樂作品通過讀普及練習,運用各種專業(yè)知識及演奏技術對作品進行感知,并能較熟練流暢地演奏此作品。認真研讀曲譜,對每一個演奏者都至關重要?!皽毓识隆?,任何記憶的內容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消退以至遺忘。因此,就需要對已識記的音樂材料進行反復鞏固,這樣,不但可以加深音樂記憶,而且能對原來識記的音樂對象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就是音樂記憶的第二環(huán)節(jié)——音樂保持。音樂回憶是音樂記憶的第三個階段,是大腦對音樂及其相關信息的再現,主要體現在臨場演奏中。在臨場演奏中,演奏者通過“音樂的回憶”,在大腦中再現的不僅是樂譜的音符。伴隨并被喚醒的是對其更加重要的“審美記憶”。當演奏者進行表演時,實際音響刺激其聽覺神經,從而喚起演奏者大腦中各種生活記憶和審美記憶,并下意識地在其中尋找與作曲家相似的審美經驗,充分感受作品中的精神內涵,與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完成音樂的再現。而最后一點不僅對專業(yè)學生,即使是演奏家也是很難達到的。
三、自然流露——投情、想象,演奏家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體現
“琴人合一之境”或許是每一位演奏著追求的最高境界。從表演心理的角度說這是一種“自然流露”,即所謂“琴人合一,貴在自然的境界”。要達到這個境界,要求表演者把自己的真實情感投入到音樂表演中去,才可能真實、生動地傳達與再現音樂中的情感內涵,這就是投情。在音樂表演中投入的情感,是要建立在對表演作品情感內涵體驗的基礎之上的,它不僅要求表演者善于調動自身平素的情感積累。喚起真實的情感回憶,而且在更多的情況下還要求表演者有意識地去體驗自己從未經歷過的或是體驗很不充分,然而,卻為藝術表現所需要的情感。這就應當借助于想象。
想象在音樂心理活動中稱為音樂想象,使人在原有的、音樂的感性認識形象基礎上,通過拼接、重塑而形成的新的音樂形象的心理過程。任何音樂想象都不是憑空形成的。不管它如何豐富、生動和新穎,其內容依然來源于可觀的現實,它不僅是對現實音樂世界感性形象的再現,而且還是大腦原有的音樂感性形象加工、改造的結果。
表演者的投情、想象往往受音樂個性心理的影響。因為演奏者的個性差異,其投入情感和想象的角度就會有所不同,所以演奏風格才不會千篇一律。但是,音樂創(chuàng)作個體一旦失去自控會變成“多重人格”的音樂人,音樂表演就會變得既沒音樂個性,又顯得雜亂無章或神經質,從而失去特色和吸引力。因此,應培養(yǎng)學生有意識地對音樂個性進行自我調控。
通過上述對注意、記憶、投情、想象四個基本心理因素在音樂表演中的分析,可以認定,真正認識注意、記憶并加以有效地運用,在音樂表演讀譜、練習和上臺的總過程中可以幫助增強練習效果,提高演奏能力,正確運用注意與記憶是為更好地將精力投入音樂的表現。而要達到音樂表演的更高境界一“自然流露”,投情和想象是關鍵。音樂表演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綜合心理活動,演奏者只有將表演實踐與“心理”完美結合,才能完成高質量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