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婷
摘要中國是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度,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電影音樂的重要構成元素,在中國電影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主要討論了電影《成吉思汗》的音樂創(chuàng)作,從音樂的旋律形態(tài)、表現(xiàn)形式兩方面分析了中國民族音樂在中國電影音樂中的應用。
關鍵詞中國電影音樂;中國民族音樂;蒙古;旋律形態(tài);表現(xiàn)形式
中國的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和追求。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根植于中國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土壤之中。作為中國電影音樂的重要構成元素,在中國電影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電影音樂民族化的探索不斷深入,民族音樂在中國電影音樂中的運用不斷增強。發(fā)展至今,隨著中國電影人的經(jīng)典作品在國際上屢獲大獎,烙印上了中國符號的民族電影音樂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中國印象。眾所周知,流傳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用不同語言演唱、不同樂器演奏的民歌、民族器樂等音樂素材一直都是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也是中國電影音樂吸引世界觀眾的重要因素。
蒙古族作曲家莫爾吉胡在電影《成吉思汗》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大量運用了具有蒙古族風格特點的音樂元素,多角度、多形式地體現(xiàn)了影片的民族風格特點。筆者根據(jù)電影《成吉思汗》中的音樂來分析和研究其旋律的創(chuàng)作手法及音樂表現(xiàn)形式所具有的民族風格特點。
一、旋律形態(tài)
“蒙古族民歌旋律的音樂特點是蒙古族對蒙古高原自然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生活深刻認識的藝術化反映,是蒙古族對草原游牧生活的藝術化體現(xiàn)。它來源干蒙古高原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和草原游牧特色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生成于蒙古族的民間風俗之中,傳唱在蒙古族的氈房之中?!毙梢舻乃奈宥忍M是蒙古族民歌音調進行的顯著特點。為了豐富蒙古族民歌的旋律,有時加入了起裝飾作用的旋律色彩音。在近現(xiàn)代的蒙古族音樂創(chuàng)作中,旋律色彩音不僅能促進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的展開,而且使蒙古族民歌的旋律成為多聲部音樂創(chuàng)作的重要音樂題材。蒙古族民歌的調式以羽調式和宮調式為主,商調式和微調式次之,角調式較少。蒙古族民歌音調具有五聲性特點,除了5個基本音之外,還運用了其他樂音(變宮、變徵、變羽、清角、清宮等),既可以豐富音樂的表現(xiàn)力,還可以起裝飾旋律的作用,同時,在一定條件下也會影響調式調性的變化。
莫爾吉胡根據(jù)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特點在影片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采用了多角度創(chuàng)作的方法,使電影中絕大多數(shù)的音樂都具有鮮明的蒙古族音樂風格特點,并根據(jù)影片中人物角色及地位的需要,對電影中人物主題音樂進行了認真的構思與創(chuàng)作。以成吉思汗這一中心人物,確立成吉思汗主題音樂為貫穿電影的重要主題音樂。然而,作為成吉思汗主題音樂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襯托性主題音樂——女性化主題音樂,也隨著影片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其作用也不可小視。
1.成吉思汗主題音樂
成吉思汗主題音樂在影片中共出現(xiàn)了11次。作曲家莫爾吉胡在成吉思汗主題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主要運用了主調音樂的寫作手法,來突出成吉思汗主題音樂在影片中的主導地位及貫穿作用。由于在影片中,每一次成吉思汗主題音樂出現(xiàn)所需要的影片背景不同,所以成吉思汗主題音樂也略有不同,但主題音樂的旋律特點并沒有改變成吉思汗主題音樂是隨著影片中成吉思汗的成長經(jīng)歷及日趨成熟的心理背景的變化而變化。如成吉思汗主題音樂的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成吉思汗少年時代與其父親共同狩獵的場景中。這段場景主要描寫了天真、活潑的少年成吉思汗,在蔚藍的天空下,馳騁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猶如一只準備自由搏擊的雄鷹。此時的成吉思汗主題音樂具有簡練、活潑的特點,音樂狀態(tài)積極向上,表現(xiàn)了成吉思汗在少年時的率真活潑的性格。主題旋律動機共兩小節(jié),由4個五聲性樂音組成。開始是在微調式的主音上,其后,由商音、角音到羽音的五度上行進行,構成了這一主題的基本特征。隨后,這一音型不斷自由摸進,最后,由商音、角音到徵音四度上行的進行完成了主題陳述,強調了主題旋律動機,使這一帶有鮮明特征的蒙古族音樂主題與影片的蒙古族草原文化背景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影片的民族風格特點。
2.女性化主題音樂
筆者通過分析和研究電影《成吉思汗》的音樂作品,認為成吉思汗母親的主題音樂和成吉思汗妃子那木倫的主題音樂都來自于相同的主題旋律動機,并具有鮮明的蒙古族音樂風格的特點,而這一帶有女性化特征的主題音樂也對影片民族風格特點的流露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女性化主題音樂在影片中共出現(xiàn)了5次。其中有兩次是作為成吉思汗母親的主題音樂而出現(xiàn)的,有3次是作為成吉思汗妃子那木倫的主題音樂而出現(xiàn)的。5次女性化主題音樂的出現(xiàn)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加深了對成吉思汗主題音樂的襯托發(fā)展,同時與影片故事情節(jié)融為一體。
作曲家莫爾吉胡在女性化主題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主要運用了復調音樂的寫作手法,使多線條的旋律感覺更大程度地流露出女性的溫柔善良,與運用主調音樂寫作手法的成吉思汗主題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兩個在影片中占重要地位的主題音樂能夠更好地結合發(fā)展。如女性化主題音樂的第三次出現(xiàn)是在成吉思汗戰(zhàn)敗于塔塔爾部落后,第一次見那木倫時的音樂。這段音樂主要描寫的是:成吉思汗與塔塔爾部落的戰(zhàn)爭剛結束,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出現(xiàn)了那木倫的身影。音樂此時具有很強烈的戲劇性,將戰(zhàn)場的殘酷瞬間融化在溫情的女性化主題音樂中,作曲家奠爾吉胡在這段音樂中,主要運用了復調音樂的寫作手法,不僅直觀地描寫出那木倫的溫柔、漂亮,而且隱伏地勾勒出成吉思汗內心的波動。
主題旋律動機共3小節(jié),由4個五聲性樂音組成。開始是由宮調式的角音向羽音做四度的上行跳進;其后,由羽音通過角音到商音做五度的下行進行,后又從商音上行級進到角音;最后,由角音做五度下行跳進到羽音后,又從羽音上行三度進行到宮音,構成了這一主題動機的基本特征。從這一主題旋律動機的線條發(fā)展特征來看,旋律線的構成音符及旋律線音符的音調特點都顯現(xiàn)出了鮮明的蒙古族音樂風格特點,從而與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相輔相成,進一步體現(xiàn)了影片的民族風格特點。
二、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
電影《成吉思汗》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作曲家莫爾吉胡運用了多種音樂表現(xiàn)形式來突出影片的民族風格特點。在音樂題材和體裁的選用及不同樂隊的編配手法上,都流露出鮮明的蒙古族風格特點。
1.運用蒙古族音樂題材和體裁
在音樂題材和音樂體裁的選用上進行了反復必要的斟酌,大量運用了具有蒙古族風格特點的音樂題材,并將其改編融入適合影片風格特點的音樂體裁中。
潮爾題材的片頭曲——《像初升的太陽》,是曲作者根據(jù)蒙古族古宴歌《像初升的太陽》改編而成。作品具有鮮明的蒙古族風格特點,是以蒙古族的合唱形式——潮爾哆為音樂體裁出現(xiàn)的,由著名的蒙古族一代歌王哈扎布
先生領唱。作為電影《成吉思汗》的片頭曲,很多人認為應該用龐大的管弦樂隊來突出它的影片地位,但作曲家莫爾吉胡卻用一個蒙古族的古宴歌改編而成的潮爾哆作為片頭曲,有兩個原因。首先,音樂題材的選用。蒙古族的古宴歌與蒙古族宮廷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電影《成吉思汗》的故事情節(jié)恰恰正是以蒙古族宮廷生活為題材的影片。其次,音樂體裁的選用。龐大的管弦樂隊雖然能突出片頭曲的影片地位,但選用與影片民族風格特點相融洽的音樂體裁更為重要,而具有鮮明蒙古族風格特點的音樂體裁——潮爾哆同影片的民族風格特點恰能達成一致?;谶@兩點原因,作曲家莫爾吉胡選擇了將蒙古族古宴歌改編成具有蒙古族風格特點的音樂體裁——潮爾哆作為影片片頭曲。不僅與影片內容契合,而且對民族音樂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宴歌題材表現(xiàn)在成吉思汗與勃爾帖的婚禮歌舞曲。曲作者在這段音樂中充分運用了蒙古族婚禮的題材,創(chuàng)作了帶有鮮明蒙古族風格特點的婚禮歌舞音樂。這段音樂由一人領唱,眾人合唱,而且擔任領唱之人同時要彈奏伴奏樂器,即蒙古族民間樂器——圖卜碩爾。曲作者創(chuàng)作的這段音樂中不僅運用了具有鮮明蒙古族風格特點的蒙古婚禮題材,而且運用了蒙古族民間樂器——圖卜碩爾,增加了音樂的民族性,更好地與影片水乳交融。
2.運用多種不同的樂隊編配手法
在電影《成吉思汗》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曲作者運用了多種樂隊編配手法來體現(xiàn)影片的民族風格特點。筆者僅對以下4種具有代表性的編配手法作必要的闡述和分析。
以西洋樂器來表現(xiàn)民族風格特點。成吉思汗三兄弟狩獵歸來的音樂,這段音樂是由西洋管弦樂隊演奏的。在這段音樂中,曲作者將富有民族風格特點的旋律融于西洋管弦樂隊的演奏之中,使得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以民族樂器來表現(xiàn)民族風格特點。塔塔兒舞曲(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巴特爾在塔塔兒部落的營帳中飲酒,舞者跳舞的音樂),這段音樂是由民族樂器演奏的,具有鮮明的蒙古族舞蹈音樂的性質。音樂中加入的民族打擊樂器突出了音樂的節(jié)奏,更加表現(xiàn)了音樂的民族風格特點。
以西洋樂器為主奏加民族樂器來表現(xiàn)民族風格特點。王罕宮廷舞蹈音樂,這段音樂是由西洋樂器雙簧管和民族樂器中音笙、揚琴、箏、三弦、高胡、中胡、鋁板琴、鈴鼓、套鼓及大鼓演奏的。曲作者為了進一步體現(xiàn)民族風格特點,從而更好地與影片內容相協(xié)調,所以要求演奏員在演奏這段音樂時,將自己樂器的音色做了必要的改變(只要聽不出樂器原本音色即可),使得這段音樂具有蒙古和古代波斯結合的民族風格特點。
以民族樂器為主奏加西洋樂器來表現(xiàn)民族風格特點。成吉思汗與勃爾帖新婚之夜的音樂,這段音樂是由我國民族樂器簫和西洋樂器單簧管、圓號、鋁板琴、豎琴及弦樂組演奏的。曲作者在這段音樂中,將我國民族樂器簫與西洋樂器交融。這種配器手法不僅不矛盾,相反正是影片中音樂的一大亮點——中西合璧,融合發(fā)展,從而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的民族音樂,做到了音樂的民族化、世界化。
作曲家莫爾吉胡將這4種樂隊編配手法穿插運用于電影《成吉思汗》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將西洋管弦樂器與我國民族管弦樂器融于一體。既運用西洋管弦樂器多聲部的手法來表現(xiàn)民族特點,渲染出更加具有色彩感、寬廣性、立體化的影片效果,又使我國民族管弦樂器所具有的淡雅、輕快、線條化的音樂特點躍然于影片之中。進而顯示了作曲家對西洋管弦樂器與民族管弦樂器的把握能力。
三、結語
在電影市場全球化的今天,中國電影很難以其制作規(guī)模、常規(guī)技巧、主流形態(tài)與好萊塢以及歐洲電影競爭從而被國際認可,只有用人物、造型、風格和音樂上的民族特色來突出一種民族個性,中國電影才可能以其獨特的文化個性確立自己在世界電影中的位置。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化創(chuàng)作道路,以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讓音樂反映悠久而燦爛的中國音樂文化,同時在現(xiàn)實題材中貼近百姓生活,中國電影音樂就能以更新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煥發(fā)出更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