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紅
[摘要]本文對中職語文分層教學的必要性與分層教學應注意的問題作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中職語文分層教學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與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學有所得,達到課程的教學要求。語文學科作為中職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也應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按照“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培優(yōu)輔差”的原則,采取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整體發(fā)展。
一、中職語文實行分層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職語文實行分層教學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語文素質不僅影響中職生其他學科的學習,還會對他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新時期的語文教育必須追隨時代的腳步,擔負起自身的責任,構建適應新時期需要的教育教學體系,且應以素質教育為宗旨、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改變應試教育中那種“少數(shù)尖子撐場面,多數(shù)學生作陪客”的被動局面,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采用“區(qū)別對待。分層施教,全員參與”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線上得到較好的發(fā)展,從而推動學生整體素質水平的提高。
(二)中職語文實行分層教學能更好地為職業(yè)教育服務
目前,中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專業(yè)技能,為謀職就業(yè)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在中職學校,語文就從普通中學教學中的“老大哥”地位降為一門基礎文化課,語文教學更多的是為了配合學生的專業(yè)學習,為將來求職打下必要的文化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按同一標準、同一個模式進行教學,如教師在教學中總是要求所有學生掌握同樣的生字詞、完成一樣的讀寫訓練,這往往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無法完成學習任務,并產(chǎn)生了“學不會,不想學”的厭學情緒,甚至放棄了對語文學科的學習。這樣的語文教學既達不到為專業(yè)服務的目的,也難以實現(xiàn)既定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連基本的語文職業(yè)能力都不具備,是不會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的。因此,中職院校應當在教學中制訂切合不同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根據(jù)社會需求的不同層次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都能得到提高,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中職語文實行分層教學的具體操作
(一)教學目標分層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目標制訂的恰當與否,是能否提高學習質量的保證。因此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著眼于學生的素質差異,制訂與其發(fā)展相適應的教學目標。
在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生源文化素質下降和各專業(yè)語文基礎差別較大的問題,這給教學帶來了諸多困難,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難以確定教學目標,兼顧不好,不但會影響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還會嚴重影響學生繼續(xù)升學深造和將來就業(yè)的競爭能力。因此根據(jù)各層次、各專業(yè)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便顯得尤為必要。筆者多年來在實際教學中,嘗試開展分層教學實驗活動,為不同專業(yè)、不同學制的學生制訂了不同的教學目標。
A類——提高班。這主要是針對我校的“3+2”學制數(shù)控專業(yè)班?!?+2”學制數(shù)控專業(yè)班學生前三年在我校接受中職教育,畢業(yè)前參加高校升學考試,成績合格將被錄取到高校就讀。這些學生都懷抱著升入高校成為一名大學生的美好愿望,因此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相對較高,而且他們的文化課尤其是語文基礎較好,因此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就應以教學大綱為基點,并適當有所提高,教學內(nèi)容上注意與高職考試內(nèi)容接軌,注重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學過程中以發(fā)展學生個性才能為主;教學上除要求他們掌握語文的基本技能,還要求具備較好的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B類——普通班。這主要是針對“2+1”學制普通中專班。普通中專班的學生文化課基礎一般,多數(shù)學生畢業(yè)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因此制訂教學目標時應以培養(yǎng)學生掌握適應較高層次企業(yè)需求的語文職業(yè)能力為主。在教學內(nèi)容上除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基礎知識,更強調其根據(jù)所學專業(yè)的不同要求,掌握與日常生活和職業(yè)相關的口語表達能力、各類應用文寫作能力。
實踐證明,切合不同學制和專業(yè)制訂教學目標,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提高教學質量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教學過程分層
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不僅是不同專業(yè)、不同班級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同,即使是在同一班級中不同學生的語文基礎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是智力的差異導致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強弱之別。因此在班級教學過程中,如果對每個學生都運用同一標準、同一方法,勢必造成強者興趣喪失,弱者畏難掃興的結果。而如果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既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基本要求,又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也就提高了整體教學水平。教學過程分層有兩個方面:
1.同一目標,異步參與
在教學過程中,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同一訓練目標。不同層面的學生共同參與并學習討論,相互啟發(fā)影響,共同進步。例如,筆者在講授請示應用文寫作時,為了讓學生掌握一般請示的基本寫作方法,筆者出了一道寫作練習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筆者先請一名語文基礎一般的學生到講臺上,該生完成后再請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上臺進行補充修改,最后再請基礎較差的學生總結寫請示要寫清楚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這樣在相同的教學目標中,全班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2.不同目標,異步參與
根據(jù)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備課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各層次目標要在保證全體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讓各類學生“吃飽”,獲得最大可能的發(fā)展,同時留有余地,充分考慮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制訂向高層次過渡的遞進目標。這樣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到層,細化到人,有利于增強各類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促使各類學生都能達標。而要達到這種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精心設計不同的問題。
以《藥》一課為例,我在備課時設計了三個大問題。(1)把握文章的結構。(2)找出文章線索。(3)分析人物的形象:①找出文中對華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描寫的語句;②根據(jù)這些描寫分析他們的性格特征;③分析作者在文中塑造這幾個人物形象的意義。上述問題我要求層次較高的學生全部完成,中等層次的
學生完成(1)、(2)題及(3)題中的①、②題,層次較低的學生完成(1)、(2)題及(3)題中的①題。這樣設計的問題顧及了三個層次的學生。層次較高的學生要回答的問題比較深且全面,教師應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讓他們有發(fā)揮才能的機會,使他們在心理上和學習上都能得到滿足。中等層次的學生要回答的問題在他們能力范圍內(nèi)就可以解決,教師要為他們引路、搭橋,幫助他們掌握知識內(nèi)容。層次較低的學生要回答的問題相對較淺,讓他們也能獲得成就感。上課過程中,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問題要解決,從而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師成為主導。
(三)課后練習分層
教學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鞏固知識自然也要分層。
教師在設計練習或布置作業(yè)時應遵循“兩部三層”的原則?!皟刹俊笔侵妇毩暬蜃鳂I(yè)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叭龑印笔侵附處熢谔幚頃r要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以中層能達到的水平為限,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主要供學有余力的學生練習。第二、第三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層次較高的學生有練習的機會,中、下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fā)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實行分層練習和分層檢測,有助于教師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個性教學活動。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如在講授《師說》時,筆者設計的作業(yè)為,1.必做題:(1)掌握文中生字的讀音和通假字;(2)理解文中的重要實詞的意思;(3)串講課文大意。2.選做題:(1)掌握文中虛詞的意義和用法;(2)掌握文中動詞的活用情況;(3)掌握文中的文言文特殊句式;(4)對課文寫作方法試作評析。這樣布置作業(yè)既貼近學生的實際水平,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望,特別為學有余力的學生創(chuàng)造了發(fā)揮潛力的空間。
(四)課外輔導分層
1.集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
集體輔導主要面對中等生,以鞏固學習目標為目的,針對課堂上多數(shù)同學感到困難的重難點問題,仔細加以解決。個別輔導主要是兼顧層次較高的學生和層次較低的學生,分別給他們“開小灶”。如古代詩歌賞析,要求層次較高的學生不僅理解內(nèi)容,還要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等;而層次較低的學生,則只要求其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等基礎知識。
2.課內(nèi)輔導與課外輔導相結合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因人而異。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個別點撥、個別啟發(fā)和個別糾正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課堂解決不了的問題,應該在課后及時解決。對差生要面批、面改,對優(yōu)生要加強檢查、督促。
(五)綜合評價分層
教師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具有導向、激勵的功能,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以不同起點為標準的相應評價,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學習自信心。但是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不能只以分數(shù)來衡量。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評價標準應建立在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講究評價標準的相對性。對于中低層次學生要積極捕捉其身上的閃光點,只要有點滴的進步,都要及時表揚,可設立“進步獎”;對已經(jīng)盡了力,成績?nèi)圆焕硐氲膶W生要幫助他們尋找原因,改進學習方法;對層次較高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能在課堂上給老師挑出錯誤的或有獨到見解的學生設立“鼓勵獎”等。
三、實施中職語文分層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要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不同的心理效應,用愛心消除不良后果
作為一種科學而藝術的教育方法,分層次教學是教育的良好形式,符合培養(yǎng)人才的根本要求,但面對學生時,還需要注意其心理感受,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筆者在實施語文分層教學中發(fā)現(xiàn),明顯的有意分層次容易使尖子生固步自封,后進生自暴自棄,兩者都失去了進取心。因而,分層次要充分考慮心理暗示效應,如何進行要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采用“隱形分層”的方式,即層次不同,輔導不同。對尖子學生采用深化、擴展知識面的教法,對后進生則采用深入淺出,通俗化、興趣化的教法。這樣就可以解決有意分層次可能帶來的不良效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二)學生的“層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tài)的
任何一個學生都是在發(fā)展與變化的,對學生的層次,我們要始終保持一種動態(tài)的劃分。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教師要勤于觀察、善于觀察,首先發(fā)現(xiàn)、感知學生在本節(jié)課上或是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上所處的層次,將學生動態(tài)地進行分層,進而有針對性地實施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各種策略。雖然每個層次的標準不同,但教學過程中要堅守一個原則,那就是要喚醒、激勵學生的主體意識。所以無論對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要多關心、多鼓勵、多肯定。讓學生有正確的學習動機、鍥而不舍的進取熱情和穩(wěn)定的學習情緒,以保證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fā)展。要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實處,實施分層教學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當然教無定法,所有的方法只要能運用到最好,學生就會對語文學習感興趣,教師的教學也將獲得成功,中職教育也必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
(責編郝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