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國 孟偉英 王純興
【摘要】 目的 探討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診斷及治療。 方法 回顧分析61例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結果 良好47例,重殘8例,死亡6例。 結論 對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高危患者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做出診斷和處理,是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的關鍵。
【關鍵詞】 顱腦損傷;顱內血腫;遲發(fā)性;診斷及治療
隨著CT的廣泛普及和應用,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診斷越來越得到臨床神經外科醫(yī)師的重視,本研究收集了安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1998年4月至 2007年4月收治的的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61例,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治患者61例,其中男44例,女17例,年齡10~82歲,平均52歲。致傷原因:車禍傷42例,摔傷13例,硬物擊傷6例。入院時GCS評分:13~15分8例,9~12分21例,3~8分32例。臨床表現(xiàn):傷后昏迷不醒者53例,其中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者46例,合并嘔吐者38例,躁動不安者23例。
1.2 影像學資料 傷后均行頭顱CT檢查。首次檢查于傷后6 h內,結果正常6例,腦挫裂傷30例,單純蛛網膜下腔出血15例,硬膜下血腫6例,硬膜外血腫4例,并顱骨骨折11例,顱底骨折并腦脊液漏7例。發(fā)現(xiàn)時間,傷后或術后6 h 23例,6~24 h 18例,24~48 h 14例,3~7 d 6例(4例院外轉入);其中14例為術后6 h~3 d發(fā)現(xiàn)。出血部位:腦內血腫42例(額部18例,顳部20例,頂部4例,枕部1例),硬膜下血腫10例,硬膜外血腫8例。受力點與血腫的關系:沖擊傷14例,對沖傷47例。
2 結果
手術清除血腫29例,合并去骨瓣減壓21例,保守治療32例。結果良好47例,重殘8例,死亡6例。
3 討論
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概念幾經修改,現(xiàn)定義為:顱腦損傷后經再次影像學檢查(CT、MRI、DSA等)或手術證實,于首次CT掃描無血腫的部位出現(xiàn)的顱內血腫,或為原少量出血處擴大形成血腫,多為腦內血腫,也可為硬膜下、硬膜外或多發(fā)血腫[1]。據文獻報道,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發(fā)生率介于1.37%~7.4%,死亡率25%~55%[2]。本組發(fā)現(xiàn)率達20.7%(61/295),可能與CT較前普及有關;死亡率9.8%,與近年來,提高對此,疾病的認識,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有關。
3.1 發(fā)生機制 目前認為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形成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腦損傷局部二氧化碳蓄積,引起局部腦血管擴張,進一步促使血管出血;②血管痙攣引起局部腦缺血,腦組織壞死,腦血管破裂出血;③腦損傷后釋放酶的代謝產物,損傷血管壁引起出血;④也有人認為與外傷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和纖維蛋白溶解有關[3];⑤老年人多有血管硬化,血管脆性增加,較年輕人易出現(xiàn)血管破裂,及常有不同程度的腦血管萎縮,外傷(特別是減速傷)時,腦實質在較為寬敞的顱腔內沖撞,更易致對沖傷損傷[4],⑥清除一側幕上巨大血腫后,或去骨瓣減壓后,或僅使用甘露醇后,使顱內壓急劇下降,非手術區(qū)腦組織壓力和已損傷血管的血管外壓力降低,從而引起手術遠膈部位硬膜與顱骨內板的分離(特別是合并顱骨骨折者),或腦組織過度向手術區(qū)移位使橋靜脈撕裂而引起的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腫。本組7例硬膜外血腫均有顱骨骨折;⑦傷后腦水腫、低血壓等使傷后存在的出血源隱蔽,當恢復血容量,血壓回升或采用脫水劑及過度通氣降低顱內壓,可能增加靜脈滲血的傾向或出血源出血,形成遲發(fā)性血腫。
3.2 早期診斷 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具有隱蔽性和遷延性等特點。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治療關鍵;而當出現(xiàn)腦損害時,其致殘率和死亡率極高。本組8例重殘、6例死亡病例中,初2例原發(fā)腦損傷較重外,12例均與發(fā)現(xiàn)晚有關。綜合分析本組資料,筆者認為以下幾點有助于較早發(fā)現(xiàn)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①早期臨床表現(xiàn):a.意識障礙加重(GCS評分下降≥2分);b.劇烈頭疼、嘔吐頻繁或出現(xiàn)新的陽性定位體征者;c.煩躁不安及血壓升高和脈搏減慢、呼吸深慢等顱高壓征象明顯而不能用原CT解釋者;d.當顱內血腫清除后或減壓后,病情無好轉或惡化,不能為原有損傷解釋者。②影像學表現(xiàn):a.外傷后首次CT提示有點狀高密度影,尤其為對沖性損傷者;b.外傷后首次CT提示外側裂、腦溝、腦池積血影像或變窄、消失者;c.合并顱骨骨折者。③查頭顱CT時機。筆者認為常規(guī)于傷后或術后24 h(傷后立即CT掃描的顱腦損傷患者最好傷后6~7 h復查)、3 d、7 d復查CT,有特殊情況隨時復查CT,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④高齡患者因有腦萎縮,顱腔代償容積大,且年老者耐受性強,只有當顱內血腫較大時,才可能出現(xiàn)癥狀,但往往為時已晚,應提高警惕,嚴密觀察病情變化。⑤凝血功能檢查異常者,應視為高?;颊摺?/p>
3.3 治療 基本同于顱內血腫的治療原則需特別提出的是,除考慮血腫外,應充分考慮腦挫裂傷及腦水腫情況,積極手術治療,對沖性損傷并遲發(fā)血腫,一定要充分減壓,甚至可切除一些亞功能區(qū)腦組織,達到充分減壓的目的,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殘率。
參 考 文 獻
[1] 梁玉敏,趙明珠.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診治進展.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1,6(2):126.
[2] 高立達. 腦內血腫//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38-339.
[3] 吳承遠. 單寶昌.遲發(fā)性腦內血腫//吳承遠. 劉玉光.臨床神經外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1):176.
[4] 林其昌,林少華,陳經康.中老年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151例臨床分析,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3,8(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