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yè)仍是我國農村主導產業(yè)。如何在傳統(tǒng)產業(yè)上求得突破,求得更大發(fā)展,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各地紛紛大搞產業(yè)調整和種植結構調整。推出多種多樣的種植模式、發(fā)展規(guī)劃。做出了很好的嘗試,收到了可喜的成果。向土地要效益,向土地要財富,這是農村日趨地少人多探求發(fā)展的必然。也有一些問題,需切實引起重視。
首先,要結合實際,切莫搞紙上談兵。上世紀90年代早期,我地(山東茌平)為加快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經廣泛發(fā)動,引進了馬鈴薯脫毒品種。村民積極性也很高,種植面積不小。可經過一番精心培育和管理,到收獲時卻讓人大失所望。產量低不說,品質也太差了,又小又畸,根本無法上市。究其原因是土壤條件不適應,加上播種不科學造成的。不充分考慮本地客觀條件,一味追求效益,只能是欲速則不達。
其次,還要考慮本地市場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還是在我地,先前發(fā)展過山楂,一看不行拔掉改種蘋果,蘋果沒等掛果又改栽速生楊,后來又發(fā)展大小拱棚種菜等。客觀說,這些其實都是好項目,可在本地就是沒起色。說來巧,那年發(fā)展種蘋果時,有個小伙子卻沒“隨大流”而是獨自引進了香椿苗。三年后,當別人家的蘋果樹還沒掛果就面臨砍掉時,他的香椿卻為他賺了不少錢。雖說近年香椿市場不再紅火,可在1999年前后那幾年他的香椿芽可是集市上的搶手貨。
干什么一窩蜂不行,搞一刀切也不行,要看市場需要什么。像同樣的大棚菜,人家種什么市場反應好你就“跟風”種就缺乏競爭力,還會因供大于求滯銷賠錢。要根據市場變化,更新品種和花樣。我地有一棚菜種植戶,前幾年種絲瓜時想搞點特色。他通過報刊學習,引進了幾種絲瓜新品種,有短粗的、有細長的。一上市,果然很受歡迎。當別人見此情景也跟著種時,他又換了別的品種,仍然領先。所以說,不管種什么,都要和市場“對接”,根據本地實際和自身條件,合理發(fā)展??拷擎?zhèn)的,可種花養(yǎng)草搞園藝開發(fā);地多人少的,就在土地上做做文章;種植棚菜的,多開發(fā)新鮮品種,做到以質取勝。
另外,說起多種種植,也不是說需要家家戶戶都搞多種種植,其實最傳統(tǒng)的糧棉種植也大有潛力可挖。依靠新品種、新技術和更新耕作模式,也可增產增效。像時下推廣的保護性耕作模式,就很有普及價值。
搞種植,關鍵在因地制宜。土地是咱們農民的立命之本,科學種植是讓土地產出最大化的基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梢哉f,承載著我們致富夢想的廣闊天地里,仍然大有作為!■
(山東茌平縣胡屯鄉(xiāng)252121王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