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英 王勤紅
宋朝陸九淵有詩:“讀書切忌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未曉莫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可以說,讀書百遍,其情、其美自見。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編選了大量的古代詩文,這些文本都是經(jīng)典,凝聚著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漢語文的源頭。反復品讀、吟誦,反復涵詠,有利于形成語文能力、文化底蘊。教學中,針對學生成績較差,底子薄,學習習慣不良的現(xiàn)實狀況,為了完成學習任務,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提高語文素養(yǎng),改正不良習慣,全面的發(fā)展,古詩文教學中注重了誦讀的訓練,取得了明顯的效果?,F(xiàn)將其連綴成文,供同行批評。
一讀:正字音,明句讀,合語調。
接觸文本后,首先要做到朗讀流暢,正確,流利。為此,掃清字詞障礙尤為重要。學生試讀幾遍后,指名讀,共同糾正,同桌再讀,比較文本讀音的不同,從而有針對性的正音。初讀時,可以結合文本下面的注釋中的注音進行正音,如:跬(kuǐ)步;萇(cháng)弘;知(zhì)明;或不(fǒu)焉;木直中(zhòng)繩;賈(gǔ)人等,或是生字,或是通假字,或是多音字。只要閱讀注釋,就能解決。新教材的古詩文注釋非常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根本無須老師一一正音。如果有生字,學生可以查字典解決。下一步就是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進行合理的斷句,這樣對理解句意有很大的幫助。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痹谶B詞“而”前面停頓,句子之間的關系為并列。再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在“也”后面停頓,可以表現(xiàn)作者對世風難轉的感慨。只有正確斷句,才能準確理解句意。此時再播放名家的朗誦,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語調,更有助于理解文本。如網(wǎng)上下載的著名話劇演員孫道臨朗誦的《琵琶行》,錚錚的琵琶樂曲,抑揚頓挫朗誦語調,很快把學生帶到了詩歌意境當中,詩意的理解,迎刃而解。
二讀:用工具,釋字詞,析句意。
正確流暢的朗讀文本后,再讀文本,疏通文意為背誦奠基。本環(huán)節(jié)以小聲朗讀為宜,學生一邊讀文本,一邊讀注釋,同時小聲用自己的話口述文本的意思,并自覺地與同桌討論,交流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如果不理解,可以向老師提問,也可以利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查閱。例如:“彰——清楚”“暫——忽然,一下子”讀文本下面的注釋即可解決;“須臾——片刻,一會兒”等可以請教老師、同學,也可以查字典解決。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學習資源析句意,疏通文意。注意此學習環(huán)節(jié)從大處著眼,只求大致理解,不求一一對應的翻譯,更不必從細微處計較句式、活用等語法現(xiàn)象。至于字詞的記憶,可以利用學習活動中的“制作文言詞語卡片”進行,并且將這一學習活動貫徹到學習所有文言文的過程中。
三讀:理思路,明主旨,能成誦。
充分利用學習資源,疏通文意后,理解文本的思路,明確文本的主旨,是背誦文本的關鍵。只有理解的內容,才能快速的背誦,這是大家都熟知的。本環(huán)節(jié)仍然離不開反復的朗讀,可以采取小聲朗讀,同桌討論,教師點撥的方式理清文本的思路。如學習《勸學》《師說》,教師可以直接引導學生找出文本的論點,即“學不可以已”“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論證中心論點。《勸學》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等方面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全面論述中心論點。學習《琵琶行》,反復誦讀后,再理解詩的思路,即先講述江邊送客聞琵琶,再講述舟中聆聽琵琶曲,然后是琵琶女傾訴身世,接著是詩人同病相憐傷遷謫,最后講述自己重聞琵琶青衫濕。全詩表現(xiàn)了白居易對琵琶女的深摯同情、對自己被貶的滿腔幽怨以及對冷酷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此時再去背誦,較為容易。
四讀:鑒名段,品滋味,賞全文。
如果上述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的是積累與整合,思考與領悟的話,本環(huán)節(jié)的文本品讀,應重點指導學生在感受與鑒賞,應用與拓展,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新等方面獲得發(fā)展。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揮想象力和審美能力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通過點撥、討論,對文本的再次親密接觸,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勸學》中比喻排比的運用對說理的作用,及對自己的啟發(fā);《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比喻,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也可以討論探索:《勸學》講了哪些道理?“學不可以已”與“終身學習”觀點是否一致?為什么?《師說》提出了哪些觀點?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學習了《琵琶行》后,有的學生在鑒賞全文時為琵琶女指了一條明路:發(fā)揮特長,創(chuàng)辦女子琵琶樂隊,與現(xiàn)代女子十二樂坊抗衡??缭綍r空的思維,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求異思維,的確進行了富有個性化的解讀。
千古絕唱,一讀了之。讀、說、寫、議、賞,貫穿于古詩文的學習過程。
王新英,王勤紅,中學語文教師,現(xiàn)居山東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