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壯族認同“漢裔”現(xiàn)象研究回顧與展望

      2009-04-23 08:12:30鄧金鳳
      廣西民族研究 2009年1期
      關(guān)鍵詞:認同壯族

      【摘 要】認同“漢裔”現(xiàn)象在壯族社會里極為普遍,對壯族歷史與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F(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壯人“漢裔”身份真?zhèn)慰急?、自稱“漢裔”原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存在學術(shù)隊伍青黃不接、資料整理無人問津、研究盲點多、成果數(shù)量少、深度和廣度不夠、影響力小等問題。今后的研究應有針對性地解決以上問題。

      【關(guān)鍵詞】壯族;認同;“漢裔”

      【作 者】鄧金鳳,廣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教師,法學碩士。桂林,541004

      【中圖分類號】G03;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9)01-0088-008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Zhuang Identify with Han-descendant

      Deng Jingfeng

      Abstract:In the Zhuangs society,the phenomenon of identifying with Han-descendant is very popular,which affected deeply on the Zhuangs history and culture. Up to the present,scholars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judging the facticity of the Zhuangs Han-descendants figure and discussing its cause,which have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s. But also has some problems,such as lacking of scholar and research materials,having too much researchs blind spots,the amount and influence of these papers and books are too small,and the depth and extent of study are not enough. Futures work should settle above problems.

      Key words:the Zhuang;Identify;Han-descendant;Retrospect;Prospect

      將祖先追溯為外省遷來的漢人,在壯族地區(qū)已有千年之久。為便于論述,本文將其稱為認同“漢裔”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最早見于唐初,明清時期開始流傳,到民國時期頗為盛行,至今仍風靡于壯族地區(qū),對壯族的歷史與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此,學術(shù)界曾予以廣泛關(guān)注,陸續(xù)發(fā)表、出版了一批論著,解決了一些關(guān)鍵問題。但由于種種原因,該領(lǐng)域的研究一度陷入低迷,進展緩慢。隨著時間的推移,壯族認同“漢裔”現(xiàn)象又呈現(xiàn)出諸多新的特點,原有成果逐漸喪失解釋力。認真梳理并反思過往研究,探尋其得與失,將為該領(lǐng)域研究的繼續(xù)深入提供重要借鑒。在此,筆者不揣淺薄,試就現(xiàn)有的相關(guān)研究作一簡要述評,并對今后的研究走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冀得諸位專家學者斧正。

      一、學術(shù)界關(guān)于壯族認同“漢裔”的過往研究

      數(shù)十年來,國內(nèi)外有一批學者投身于壯族認同“漢裔”現(xiàn)象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大致說來,有如下數(shù)端:

      1.對壯族認同“漢裔”現(xiàn)象的歸納與表述

      如何歸納、表述壯族這種追溯祖先來源現(xiàn)象?學者們有多種意見。粟冠昌先生曾運用“外來說”、“狄部說”來指稱土官自稱外省隨征漢族將領(lǐng)后裔的現(xiàn)象,①這種表述不加雕飾,自然明了。

      談琪先生將其稱為壯族攀附漢族、與漢族“攀宗”,也很直截了當,一目了然。在此基礎(chǔ)上,又作進一步總結(jié)、歸納,用“棄蠻趨夏”一語加以概括。②

      爾后,有學者將這一現(xiàn)象上升到民族意識的層面上。如,龔永輝先生將其稱為“‘漢裔觀念”,③日本學者松本光太郎稱其為“‘漢人后裔意識”。④李富強先生則稱之為“漢裔情結(jié)”,⑤張聲震先生在《<壯學叢書>總序》中亦使用該詞,后又為多人沿用。

      應該說,以上表述都沒有歧義。但是,在表達同一事物時,是直接襲用成說還是將其表象加以抽象概括?如何準確描述、歸納?都有討論的必要。同樣說明壯人認漢人為祖,“觀念”、“意識”、“情結(jié)”等詞有無區(qū)別?哪一個更加形象生動?哪一個更加貼切?也有待辨析。

      2.關(guān)于壯人“漢裔”說的內(nèi)容

      有關(guān)壯族地區(qū)流行的“漢裔”說的具體內(nèi)容,談琪先生認為主要有如下三種:一是“漢人后裔說”,最具代表性的如韋、覃、莫姓的改姓傳說;二是“到廣西平定少數(shù)民族反叛有功受封說”,如各姓土官所稱其祖由外省隨狄青征儂智高而受封于廣西的說法;三是“與漢族同宗共姓說”,即依漢族姓氏追溯源流,如壯族黃姓認為其先始于陸終,因受封于黃而以之為姓。⑥其實,在壯人的“漢裔”說里,內(nèi)容并不止以上三種,如有不少土官認為其先祖是漢代隨伏波將軍馬援、明代隨王守仁南征而來,還有稱因避亂、宦游、經(jīng)商而來者。其所謂的祖先南來傳說可謂五花八門,甚至同一姓氏中又有多個不同的版本。關(guān)于壯族各姓氏的 “漢裔”之說尚無人進行系統(tǒng)地整理,而這項工作對于壯族認同“漢裔”現(xiàn)象的研究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3.對壯人“漢裔”身份真?zhèn)蔚目急?/p>

      早在明清及民國時期,就有不少漢族官員、文人注意到壯人的“漢裔”身份,他們或表懷疑,或示認同,或不置可否,留下一些敘述性的記載,但并未進行深入研究。自上個世紀前半葉起,方有學者從學術(shù)層面探視這一問題,這些研究分別圍繞壯族土官及百姓族屬的考辨而展開。

      (1)壯族土官族屬考證

      作為學者,劉錫蕃是關(guān)注此現(xiàn)象的第一人。20世紀30年代,他不顧個人安危進入桂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行實地調(diào)查,寫出了著名的《嶺表紀蠻》。遺憾的是,他完全附會土官自撰的族譜,斷言“桂省蠻族,則純粹由中原遷來”,⑦并為此觀點列出諸多“證據(jù)”。劉氏該著作的發(fā)表,無疑對壯族地區(qū)“漢裔”說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原本盤根錯節(jié)的壯人“漢裔”身份披上了一層難解的神秘面紗。

      當然,大部分廣西土官為土著壯族畢竟是鐵打的事實,劉氏雖斷定其為隨狄青南征的將領(lǐng)后裔,但又不得不承認“土酋”當中“冒牌漢人者,其數(shù)亦不少?!雹?/p>

      1944年,日本學者河原正博對廣西左、右江流域“蠻酋”的始遷祖作了論證,認為把隨狄青平定儂智高叛亂而活躍的漢人當作本地的知州、知縣和將討伐的功勞記在族譜之中,完全是一種偽說,毫無根據(jù)。⑨由此可見,日本學者對此現(xiàn)象的關(guān)注比較早。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西土官“外來”說仍一統(tǒng)天下。面對這種局面,已故學者粟冠昌先生歷經(jīng)數(shù)十載艱辛鉆研,先后發(fā)表《廣西土官民族成份初探》、《廣西土官民族成份再探》、《三議廣西土官民族成分問題》3篇論文,指出廣西土官除極個別外,絕大多數(shù)為壯族上層分子。⑩繼之,談琪先生分別對廣西岑氏、忻城莫氏、南丹莫氏三土司的族屬進行辨析,認為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壯人,而非北來“漢人后裔”。[11]

      隨后,日本學者谷口房男與廣西學者白耀天先生合力對壯族17家土官的族譜逐一進行考證,認定土官在這些族譜中都“夤援攀附,聲言非為土著,以偽亂真,自詫遙遙華胄,故擬南遷,世官廣西,虛張勛伐,自抬身價,誣其先而亂其類?!盵12]同時,白耀天先生還就東蘭州韋氏土官族屬作了翔實考辨,對韋氏“山東鄒縣韋賢之后說”、“韓信之后說”、“原籍山東兗州府鄒縣白馬街韓氏之后因避禍南來得功而封東蘭說”及“原籍京兆說”等一一進行了駁斥。[13]

      本世紀初,白耀天先生又就百色岑氏首領(lǐng)的“漢裔”說進行辯駁,他指出,岑氏煞費苦心編撰的岑氏譜系不足為信,并推測其為北宋“蠻將”岑慶賓之后。[14]

      這些成果的發(fā)表,澄清了長期以來在壯族地區(qū)流行的壯人為“漢裔”的說法,得出了絕大多數(shù)廣西土官是壯族土著的結(jié)論。

      (2)壯族百姓“漢裔”身份辨?zhèn)?/p>

      在曾經(jīng)“舉峒純一姓”的壯族社會里,壯族土官對本姓氏祖先來源的解釋,自然會影響到其治下的同姓土民。于是,及至民國,自稱“漢裔”的壯族百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時至今日,壯族民間認同“漢裔”的現(xiàn)象不但沒有消退,反呈愈演愈烈之勢。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諸多學者的關(guān)注。

      1985年,韋紀科先生在《從韓信的后代說起——關(guān)于鳳山民族族源問題的探討》一文中提出一道趣題:據(jù)民國《鳳山縣志》和東蘭縣韋氏土司族譜載,當?shù)仨f姓是韓信的后裔,且不是壯族而是漢族,但現(xiàn)在卻因講壯話統(tǒng)歸為壯族,該作何解釋?[15]1989年,龔永輝先生就此作出回應,他考證了韋姓的由韓改韋傳說不足為信,并對與之相關(guān)的莫、覃的改姓說也予以了否定。[16]2006年,儂牧崗先生以《桂、滇壯族農(nóng)、儂兩姓群體不是外來者》為題,對農(nóng)、儂兩姓中流傳的“族譜記載論”、“雁門農(nóng)氏南下論”、“儂后裔論”、“古籍為據(jù)論”等外來說的論點進行辨析,指出壯族農(nóng)姓是由儂姓改變而來,農(nóng)、儂二姓皆為壯族土著。[17] 同年,儂兵先生又詳細探討了壯族儂姓改農(nóng)姓的歷程及原因,并強調(diào)其改姓之后依然保持著土著本色,絕非外來“漢裔”。[18]最近,覃圣敏先生就廣西覃氏祖源作了辨正,指出覃氏族譜中關(guān)于先祖為覃懷滿,原名譚山耀,祖籍山東的記載均是編造而來的。他認為,覃姓的根源在覃懷(地名),原為漢姓,在漢文化的熏陶下,廣西許多少數(shù)民族跟從了覃姓,但這并不意味著廣西覃氏都是外來的。[19]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廣泛存在于廣西韋、覃、莫、農(nóng)、儂等姓氏群體當中的“漢裔”之說,絕大多數(shù)是不可信的。

      4.對壯人自稱“漢裔”原因的探析

      既然上至壯族土官,下到平民百姓都廣泛流傳著“漢裔”說,其原因何在?學術(shù)界主要從如下方面進行討論。

      (1)民族歧視與壓迫的產(chǎn)物

      多數(shù)學者認為,封建王朝實行的民族歧視與壓迫政策是壯族認同“漢裔”的根本原因。最早提出此觀點的當屬劉錫蕃,他曾明確指出“蠻族因叛亂屠殺之慘,為逃生計”而冒充漢人。[20]當中所言“叛亂屠殺”指的是少數(shù)民族的反抗和封建統(tǒng)治者對少數(shù)民族的血腥鎮(zhèn)壓。

      此后,粟冠昌、談琪、白耀天、覃圣敏、龔永輝、張聲震、顧有識、李富強、松本光太郎、韋順莉等人也紛紛發(fā)表類似觀點。如粟冠昌先生指出,“廣西土官偽造家譜蔚然成風,根本原因是,歷代封建王朝實行民族歧視和強迫同化政策的結(jié)果?!盵21]龔永輝先生也認為這是民族壓迫與抗爭力量對扭的產(chǎn)物。[22]松本光太郎進一步分析道,壯族認同“漢裔”,是民族歧視與壓迫政策下壯族提高自身地位的一種手段。[23]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正統(tǒng)觀念的影響

      部分學者認為,封建正統(tǒng)觀念也是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如早在民國時期,徐松石先生就指出:“中國人在專制時代和封建時代所傳下來的正統(tǒng)觀念太深,人人都喜歡說本姓本族是出于中原……他們(指僮族,今稱壯族)以為承認是南方土著部族,乃一極失面子的事。因此所以有些縣志不肯承認本邑有僮人的氏族。有些僮人把自己的家譜勉強牽連到一個中原的祖宗”。[24]

      談琪先生也認為,這種以漢族的中原文化為中心,以封建王朝為代表的正統(tǒng)思想,對壯族,尤其是對其統(tǒng)治者產(chǎn)生較深的影響。那些受封建王朝冊封的土官,更是以受命于朝廷和朝廷的代理人自居,不承認自己是蠻夷,千方百計標榜自己是漢族,先祖出自中原地區(qū)。[25]

      (3)向慕漢文化

      還有學者認為,先進的漢文化也是壯人認同“漢裔”的原因之一。如劉錫蕃在壯族地區(qū)考察結(jié)束后就留下了“土酋羨慕中州文化,倚仗漢人勢力,冒牌漢人者,其數(shù)亦不少”的記載。[26]

      談琪先生認為,除民族歧視與壓迫、正統(tǒng)觀念等因素外,壯族向慕漢族的先進文化也是其自稱“漢裔”的原因之一。漢族先進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對國內(nèi)甚至世界各民族都產(chǎn)生重大影響,壯族在保持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不斷地吸取漢族先進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學漢人續(xù)宗譜追溯祖宗的源流即是壯族向慕漢文化的表現(xiàn)之一。[27]韋順莉女士指出,土屬地區(qū)的壯族土官,在制度和政治上都存在強烈的崇尚漢文化的需求,加之社會現(xiàn)實讓土司們意識到認同漢文化與其實際利益關(guān)系密切,因而,吸納漢文化成為了他們的文化策略,而向慕漢文化則是其“漢裔情結(jié)”產(chǎn)生的心理原因。[28]

      (4)其他原因

      談琪先生認為,除上述原因外,壯人自稱“漢裔”不排除有以下原因,如漢族贅婿于壯族婦女,其子孫以男方為系,族譜便記其先祖是漢族;一些同化于壯族的漢人,仍然不忘其漢族的先祖,故其族譜記其先祖為漢人。[29]

      筆者以為,除卻以上因素,封建時代的民族觀也是壯族認同“漢裔”的重要原因,在古來“夷夏觀”的桎梏下,壯族接受了漢族的民族觀,認為少數(shù)民族確實如同漢人眼中的“蠻夷”,愚昧無知。進而認同于比自己先進的漢族,將自己說成是漢人后裔,以示與漢族同宗同族。[30]

      較之于國內(nèi)學者而言,日本學者的探究更重于微觀方面。他們注意到壯族“漢裔”說多與“狄青”、“山東白馬”、“山東青州”等詞有關(guān),并對其原因作了大量推理研究。如河原正博先生認為,壯族土司家譜上的“狄青·山東白馬縣傳說”是受由狄青討伐儂智高而授予原居民首領(lǐng)之影響的結(jié)果。繼之,他還就“壯族土司為何多自稱是山東青州益都人”這一重要問題作了推測:“據(jù)《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和《諸蠻州》九十二之中有《青州》,它隸屬邕州。是混同了邕州青州和山東青州,然后漸漸地與南遷說一起附加上益都的緣故呢?還是平定儂智高后,受了對廣西的安撫工作作過極大貢獻的周沆是青州益都人影響的緣故?”松本光太郎先生認為上述兩種推測都具有可能性,但更傾向于后者。牧野巽先生則推斷壯族土司間的“山東青州傳說”是從廣西平話人中流傳而來的。[31]

      5.影響分析

      目前,學術(shù)界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壯族認同“漢裔”的影響。消極方面,談琪先生認為有如下一些:首先,扭曲了壯民族的歷史。以土官為主的社會上層及文人編造族譜,攀附漢族,到漢族中去尋找自己的老祖宗,歪曲了事實,謬誤后代,造成了極大混亂。其次,淡化了壯族的民族意識,使得壯族缺乏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差等等。[32]龔永輝先生也認為其加劇了壯人自我意識的扭曲與分解。[33]

      積極方面,筆者認為壯族認同“漢裔”恰恰反映了漢民族的向心力,正是這種“漢裔”意識的產(chǎn)生將壯民族緊緊地團結(jié)在以漢民族為核心的中華民族里,這也正是中華民族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34]

      6.個案分析

      筆者曾以壯族歷史名人岑毓英為個案對壯族“漢裔情結(jié)”作了探析,總結(jié)岑氏“漢裔情結(jié)”主要表現(xiàn)在虛構(gòu)族譜、營建祖墓、崇尚漢文化、鄙視少數(shù)民族、鎮(zhèn)壓民族斗爭等方面,從古代“夷夏觀”、封建正統(tǒng)思想、民族歧視與壓迫、先祖?zhèn)髡f等方面探討其成因,并從多維度對其進行文化解讀,認為其“漢裔情結(jié)”具有現(xiàn)實功用,是利益驅(qū)動的產(chǎn)物,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進程的鮮明例證。[35]

      二、前人研究得與失

      如上所述,學人對壯族自稱“漢裔”現(xiàn)象的研究,成果顯著,在學術(shù)界得到普遍認可,對壯族史研究的發(fā)展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但回顧已有成果,我們在欣喜的同時,也還存在些許遺憾。下面僅以一己管見,對前人研究取得的成績、存在的不足及面臨的困境作一評介。

      1.曾形成學術(shù)隊伍,今青黃不接

      壯族自稱“漢裔”現(xiàn)象曾吸引了一批學者的目光,這些學者耗費多年心血在這一領(lǐng)域辛勤耕耘。粟冠昌先生是廣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自1963年起開始探究這一現(xiàn)象,至1992年止,先后發(fā)表3篇文章論證廣西土官“漢裔”說的虛構(gòu)性。他開創(chuàng)了學術(shù)界對此現(xiàn)象研究的先例,無疑是該研究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人物。在粟先生影響下,龔永輝、談琪、白耀天等學者也先后踏入該領(lǐng)域。龔、談二位為廣西民族學院(今廣西民族大學)教授,白系廣西民族研究所專家,三學者學術(shù)功力深厚,后兩位尤擅長考據(jù)。上世紀80~90年代,這批學者將該領(lǐng)域的研究推向了高潮,陸續(xù)發(fā)表了十余篇論文,出版了一部著作。此間的研究輝煌,得益于這支實力雄厚的科研隊伍的形成。

      時至今日,粟先生已作古,談、白兩先生已年過花甲,龔先生則轉(zhuǎn)攻民族理論與政策,昔日的戰(zhàn)斗雄風已一去不復返。近年來雖有一些學人關(guān)注此研究,但也多為年長學者,如覃圣敏、儂兵、農(nóng)牧崗等人均已步入老年。至今為止,鮮有中青年學者涉足這一領(lǐng)域。學術(shù)梯隊的形成是研究持續(xù)深入的必要條件,這樣一種青黃不接的局面對于壯族認同“漢裔”現(xiàn)象的研究極為不利。諸多難題、謎團未解,學術(shù)傳承卻面臨中斷,是該領(lǐng)域研究面臨的最大困難,令人扼腕嘆息。

      2.整理了部分資料,但數(shù)量少而分散

      數(shù)十年來,學者們有意或無意地整理了一些有關(guān)壯人“漢裔”說的資料。土官族譜是壯族認同“漢裔”的重要見證,其中白耀天先生與日本學者谷口房男合編的《壯族土官族譜集成》共收錄了17份土官的族譜或世系,并逐一進行了考證,是這一領(lǐng)域重要研究資料之一。另外,廣西博物館1961年編印的《廣西土司制度資料匯編》,廣西民族研究所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石刻碑文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編輯組編、廣西民族出版社1985、1987年出版的《 廣西壯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碑文、契約資料集》,范宏貴主編、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儂智高研究資料集》也都有部分涉及壯人“漢裔”說的資料,主要包括一些土官族譜、碑刻及口碑資料。這些資料是該領(lǐng)域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

      顯然,有關(guān)壯人“漢裔”說的資料遠不止此。唐宋至今,“漢裔”之說由點及面、自上而下地在壯族地區(qū)流傳,留下了許多痕跡,有的以文字形式載入官書、族譜,有的被鐫刻成碑銘,還有的則成為記憶留在了人們的頭腦里,口耳相傳。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對這些資料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成為該領(lǐng)域研究停滯不前,難以深入的絆腳石。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解放前壯人編修的族譜,隨著時間的流逝已逐步消亡;刻有祖先來源的碑刻,也在日曬雨淋中日漸模糊;懂得祖先傳說的老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正逐漸仙逝。這些承載著壯民族認同變遷的印記逐漸模糊,筆者進行多次田野考察后,對此憂心忡忡。看來,進行搶救性搜集、整理這些資料的工作迫在眉睫。

      3.已發(fā)表、出版若干論著,但數(shù)量及影響力太小

      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壯族自稱“漢裔”問題的研究者完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據(jù)筆者所見,在論文方面,已有近20篇文章公開發(fā)表;在著作方面,則有《壯族土官族譜集成》一書出版。其大致內(nèi)容,在本文第一部分已有介紹,此不贅述。

      然而,20篇論文、1本著作,這樣的數(shù)量對于這一課題而言太少了。從唐高宗永淳元年(682)鶼州都云縣(今廣西上林縣一帶)令韋敬辦在《六合堅固大宅頌碑》中聲言其祖先“昔居京兆”至今,自稱“漢裔”現(xiàn)象在壯族社會里已流行了上千年之久,對壯族歷史與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皾h裔”說由出現(xiàn)到遍布壯族地區(qū),給世人留下了許許多多難解的謎團。這些謎團,在已有的研究成果里并未完全解開。惟其如此,人們期待更多的學術(shù)成果出現(xiàn),以更好地解開這些謎團。

      現(xiàn)有成果不但數(shù)量稀少,而且其影響力也極為有限。過去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學術(shù)層面上,對廣大壯族社會的影響微乎其微。我們的研究已經(jīng)開展了數(shù)十年,但壯族民間卻照樣如火如荼地祭奠著自己的“漢人祖先”。我們研究這一課題的目的,不僅僅是要以科學的精神去還原事物的本真,單純地做學術(shù)研究,更應該著眼于壯族社會,讓更多的壯族同胞正確認識本民族的歷史與祖先來源。只有這樣,民族的凝聚力與自豪感才能得到加強。

      4.解決了一些難題,但盲點仍多

      通過幾十年的鉆研,學者們已解決了該課題的部分難題。如通過粟冠昌、龔永輝、談琪、白耀天、覃圣敏等學者的嚴密考證,壯人“漢裔”身份的真?zhèn)螁栴}已基本明了,其結(jié)論已在學界達成共識。再如,關(guān)于壯人自稱“漢裔”的根本原因,經(jīng)學者們的廣泛討論,也基本形成定論,為學界所認可??梢哉f,這些問題的解決,使該課題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更是為下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雖然如此,有關(guān)這一課題的盲點仍然很多。究竟這種“漢裔”之說產(chǎn)生基礎(chǔ)是什么?以什么樣的方式在壯族地區(qū)建立起來?如何得到桂西社會普遍認可的?……都是我們應該深入探討的問題。而如何將其放在特定的地方社會歷史過程中去討論,并從中解讀出其歷史和文化意義,也同樣值得我們深思。還有,壯人的“漢裔”意識對于壯民族乃至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有過何種影響、產(chǎn)生過何種作用……需要學術(shù)界關(guān)注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5.開啟了研究肇端,深廣度不夠

      至今為止,學者們已就這一課題做了許多基礎(chǔ)性研究,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堅固的地基。這些成果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他學人的關(guān)注,使得許多學者在相關(guān)論著中或多或少地提及此問題。毫無疑問,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對于該領(lǐng)域的研究而言,具有開創(chuàng)性之功。

      但是,檢視目下成果不難發(fā)現(xiàn),過去的研究無論在深度還是在廣度上都極為不夠。現(xiàn)有的成果當中,近20篇論文中有13篇是考證壯人“漢裔”身份真?zhèn)蔚奈恼?,僅有的一本著作也屬于此類。由此而知,現(xiàn)有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壯人“漢裔”說的是非考證之上,關(guān)于其他方面的探究則很少,其研究廣度之狹窄可見一斑。

      就研究的深度而言,也還不盡如人意。以壯人“漢裔”身份真?zhèn)蔚目急鏋槔?,有些考證因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jù),使某些結(jié)論的說服力不強。另外,考證辨?zhèn)喂倘恢匾?,但透過這些被人們刻意制造的漢祖?zhèn)髡f的表象去探明其背后的社會及歷史意義,會比單純做非此即彼的判斷要有意義得多。目前,學者們的精力大多投放在真假辨?zhèn)沃?,忽視了對這一現(xiàn)象的深層理解。

      研究廣度、深度不夠,與研究方法的單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F(xiàn)有研究主要運用歷史學的方法,這極大制約了研究者的視野,將其他學科的方法引入該領(lǐng)域?qū)ζ溲芯康目v深發(fā)展有很好地推動作用。

      總而言之,有關(guān)壯人自稱“漢裔”現(xiàn)象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于上述提及的多種因素,其研究面臨著一定的困難,這需要我們對癥下藥,找出突破困境的對策。

      三、未來研究展望

      壯族認同“漢裔”現(xiàn)象的研究剛剛起步,未來的路途還很漫長。在充分認識到過去研究的成績與不足的基礎(chǔ)上,我們應慎重走好今后每一步路。鑒于以上論述,筆者認為,該領(lǐng)域未來的研究應注意以下幾點:

      1.重建研究隊伍

      研究隊伍具備與否,是一項課題能否持續(xù)的關(guān)鍵。壯族認同“漢裔”現(xiàn)象的研究現(xiàn)今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局,重新組建一支有力的研究隊伍,是延續(xù)研究的首要條件。當然,這里所說的組建隊伍并非是拉一幫人來從事這項研究,這既荒唐也不現(xiàn)實。所謂兵不在多而貴于精,學術(shù)研究同樣如此。

      目前,許多高校、科研院所都設(shè)有專門研究壯族的專業(yè)、研究中心等等,當中有不少青年學者及研究生,其間不乏有少數(shù)對這一領(lǐng)域感興趣的年輕人。他們或許已經(jīng)踏入該領(lǐng)域,發(fā)表了一些成果;或許正處于摸索階段,對這一現(xiàn)象感到新奇。著重對這些年輕學人進行引導與培養(yǎng),是重建研究隊伍的重要途徑。

      盡快對這一課題予以立項,將有志于此項研究的青年學者列為課題組成員,以老帶新,通過課題研究提高年輕人的科研能力,將是提升學術(shù)團隊戰(zhàn)斗力的最佳方式。

      2.挖掘與整理資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光有學術(shù)隊伍,缺少研究資料,研究也難以開展。有關(guān)壯族“漢裔”說的資料比較零散,對其進行系統(tǒng)地整理是研究得以繼續(xù)的重要保障。

      首先,應繼續(xù)挖掘文獻資料。目前,學術(shù)界已經(jīng)挖掘與整理了不少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chǔ)上應繼續(xù)深入。其一,繼續(xù)爬梳書籍類文獻,包括官方史料如正史、實錄、官員奏折及方志,以及私人文集、族譜等等;其二,進一步普查碑刻,核查已經(jīng)整理出版的碑文,收羅尚未整理出版的碑銘,并做好拍照、拓片、測量等工作。

      其次,注重口碑資料的收集。加大實地調(diào)查的力度,深入壯族地區(qū)向壯族同胞了解其有關(guān)漢人祖先的傳說,尤其要關(guān)注高齡老人的先祖記憶,并及時做好記錄及整理工作。

      在此基礎(chǔ)上,將所收集的文獻、口碑資料進行系統(tǒng)整理,出版有關(guān)壯人“漢裔”說的資料集。如此一來,該領(lǐng)域的研究將大有改觀。

      3.運用多學科方法研究

      運用多種學科的方法進行學術(shù)研究已是大勢所趨,實踐證明,這樣更易于解明事物的本真。至今為止,學術(shù)界主要使用了傳統(tǒng)的史學方法對壯族認同“漢裔”現(xiàn)象進行研究,將其他學科的方法引入該領(lǐng)域,可更全面、科學地理解這一現(xiàn)象。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指引我們?nèi)〉昧爽F(xiàn)有的研究成果,功不可沒。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還應采用史學方法繼續(xù)挖掘文獻資料,深入考證。需要指出的是,面對壯人“漢裔”說的歷史文獻,我們不能僅從史學的角度對其做真假考證便了事,在此基礎(chǔ)上,還應借鑒社會人類學的“歷史記憶”等理論對其進行深度解析。

      同樣,民族學人類學的實地調(diào)查方法、社會人類學的族群認同理論及民族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都將為該領(lǐng)域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新的認識。關(guān)此,我們應該予以充分地重視。

      4.拓寬研究視角

      學術(shù)研究猶如盲人摸象,站在不同位置所感知到的事物也不一樣,惟有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探究,才能全面、正確地看待一個事物、一種現(xiàn)象。有關(guān)壯人“漢裔”說的研究,也需要我們不囿于原來狹窄的視角,而應換個角度,或站在更高的位置對其進行審視。

      從原有研究視角進行的探討并未窮盡,事實上,有關(guān)壯人“漢裔”身份辨?zhèn)蔚目甲C及其自稱“漢裔”的原因探討還應繼續(xù)深入。如壯人虛構(gòu)祖先來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為何大多稱來自山東青州或益都?且都與儂智高事件掛鉤?……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不少,而人們對它們的理解多是一些證據(jù)不足的猜測。

      開辟新的研究個案、專題。過去的研究對于壯人自稱“漢裔”現(xiàn)象而言,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諸多問題尚未明了。如這一現(xiàn)象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如何?有何特點與規(guī)律?當今的發(fā)展態(tài)勢怎樣?再如,它折射了壯族怎樣的民族認同?反映了壯漢之間的何種關(guān)系?……需要繼續(xù)探討的問題不勝枚舉。

      另外,從縱橫方向進行比較研究??v向比較,如壯族土官與百姓認同“漢裔”的原因、特點、形式等方面的異同;橫向比較,則可將壯族與其他民族進行比較,如漢族也存在虛構(gòu)祖先現(xiàn)象,北方少數(shù)民族及南方其他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認同“漢裔”的現(xiàn)象,找尋其中的相同及相異之處,以深化壯族自稱“漢裔”現(xiàn)象的研究。

      壯族自稱“漢裔”現(xiàn)象是壯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牽動著許多學人的心,更是關(guān)系著無數(shù)壯人的情。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憑著執(zhí)著、求真、務實的精神,不斷鉆研,勇于探索,研究成果將如秋天的果園碩果累累。所有熱愛壯族,熱愛真理的人們都將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注釋:

      ①參見粟冠昌:《三議廣西土官民族成分問題》,載《廣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②⑥[25][27][29][32]參見談琪:《論壯族歷史上的“棄蠻趨夏”現(xiàn)象》,載《廣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談氏在文中認為以上三種說法是壯人“棄蠻趨夏”的表現(xiàn)形式,筆者認為應屬壯人“漢裔”說的具體內(nèi)容,故在此歸入“內(nèi)容”進行概況。

      ③參見龔永輝:《“土話漢人”與“漢裔”觀念——壯族自我意識歷史形態(tài)初窺》,載范宏貴等編《壯族論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8~114頁。

      ④[23]參見參見〔日〕松本光太郎:《壯民族意識的“再生”——從“漢人后裔”到“壯族”》,載范宏貴等編《壯族論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131頁。

      ⑤參見李富強:《論壯學》,載《廣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⑦〔民國〕劉錫蕃:《嶺表紀蠻·緒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1頁。

      ⑧[20][26]〔民國〕劉錫蕃:《嶺表紀蠻》,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218頁。

      ⑨參見〔日〕河原正博:《論廣西蠻酋的始遷祖——以左、右江流域為中心》,轉(zhuǎn)引自〔日〕谷口房南著、覃義生譯:《日本的壯族史研究動態(tài)》,載《廣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⑩參見粟冠昌:《廣西土官民族成份初探》,載《民族團結(jié)》1963年第2~3期;《廣西土官民族成份再探》,載《學術(shù)論壇》1981年第2期;《三議廣西土官民族成分問題》,載《廣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11]參見談琪:《廣西岑氏土官族屬辨析》,載《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2期;《忻城莫氏土官族屬考略》,載《廣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南丹州莫氏土司族屬考》,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1期。

      [12][13]谷口房男、白耀天:《壯族土官族譜集成》,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頁,第477~505頁。

      [14]參見白耀天:《百色岑氏首領(lǐng)不是中原來客》,載廣西歷史學會編:《歷史的啟示》,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165頁。

      [15]參見韋紀科:《從韓信的后代說起——關(guān)于鳳山民族族源問題的探討》,載《廣西地方志通訊》1985年第6期。

      [16][22]參見龔永輝:《壯族韋姓“漢裔”考——也從“韓信的后代”說起》,載范宏貴等編《壯族論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2~97頁,第98~114頁。

      [17]參見儂牧崗:《桂、滇壯族農(nóng)、儂兩姓群體不是外來者》,載李富強主編:《中國壯學》(第一輯),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412頁。

      [18]參見儂兵:《略談由儂改農(nóng)的壯族姓氏嬗變及其土著本色》,載李富強主編:《中國壯學》(第一輯),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423頁。

      [19]參見覃圣敏:《廣西覃氏祖源辨正》,載《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21]粟冠昌:《廣西土官民族成份初探》,載《民族團結(jié)》1963年2、3月刊。

      [24]徐松石:《粵江流域人民史》,中華書局1941年版,第81頁。

      [28]參見韋順莉:《榮耀與追求:廣西壯族土司民族認同之考察》,載《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30][34][35]鄧金鳳:《試論壯族的“漢裔情結(jié)”——以岑毓英為例》,載《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31]參見〔日〕松本光太郎:《漢族平話(蔗園)人考》,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1期。

      [33]參見龔永輝:《“土話漢人”與“漢裔”觀念——壯族自我意識歷史形態(tài)初窺》,載范宏貴等編《壯族論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8~114頁?!?/p>

      〔責任編輯:邵志忠〕

      猜你喜歡
      認同壯族
      壯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壯族民歌“喜”的情感表達
      《Cat’s book》
      人物畫報(2020年20期)2020-03-14 23:26:20
      “壯族三月三”來對山歌
      壯族山歌
      歌海(2018年5期)2018-06-11 07:02:15
      “認同”視角下輔導員心理輔導談話技巧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44:49
      輿論場理性族群的認同與構(gòu)建
      新聞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 11:32:20
      認同的崩潰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4:42:56
      融媒體時代領(lǐng)導者媒介形象重構(gòu)與認同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1:21
      跨性別者認同矛盾研究
      勃利县| 汉沽区| 蒙山县| 永安市| 辰溪县| 灌南县| 郑州市| 南康市| 新疆| 福海县| 富源县| 黄山市| 长子县| 彭州市| 手游| 太谷县| 长岛县| 新竹县| 高青县| 莆田市| 彰武县| 桂平市| 乐山市| 崇义县| 静海县| 胶州市| 通河县| 宽甸| 双柏县| 霸州市| 嘉义县| 应城市| 乌兰察布市| 浙江省| 平潭县| 雅安市| 公主岭市| 云南省| 赤壁市| 遵化市| 林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