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報
廢黃河就是曾經的黃河故道。按照專業(yè)的劃分方法,廢黃河分為三段:從河南蘭考縣到江蘇豐縣為上段,長約300公里;往下到江蘇淮陰市為中段,長約323公里;最后再到江蘇射陽的廢黃河口,約181公里。
黃河為什么數(shù)次改道
如今所謂的廢黃河,其實最早之前也不是黃河,而只是黃河下游的一條支流,追根溯源,是古淮河的路線。之所以由古淮河變?yōu)辄S河,究其原因,是戰(zhàn)爭改變了地理。
南宋王朝建立的第二年冬天,金國軍隊繼續(xù)南下,大有吞并剛剛宣稱建立的“南宋王朝”之勢,宋汴梁太守杜充在追不得已的情況下,為阻擋金兵,扒開了黃河大堤,從此,黃河開始侵入古淮河流域。而戰(zhàn)爭愈演愈烈,金兵為了摧毀南宋的力量,對自己所轄的黃河段任其流淌,多次決堤之后,公元1194年,黃河下游全面奪淮,進入黃海。
黃河奪了淮河道路,卻不像淮河那樣溫馴,猛烈的黃河在豫東、蘇北大地上我行我素,給沿線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和嚴峻考驗。人們不斷筑堤修堤,硬生生把黃河治成了一條懸河。
可是,600多年后,這條黃河再次改道。造成這次黃河改道的原因不是戰(zhàn)爭,而是天災。
公元1855年的清明節(jié),陰雨綿綿,黃河和以前一樣開始漲水……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漲水居然持續(xù)到了當年的農歷六月。就在那個月的十一日,在河南蘭考縣東壩頭一個叫做“銅瓦箱”的地方,黃河水突然改道,奪了北邊的大清河河道,向北奔流而去。從此以后,黃河不再經過江蘇進入黃海,而是改由山東進入渤海。
事先沒有任何征兆,黃河從此與廢河在此分手,河道在這里轉了一個大約90度的彎,由東西向變?yōu)榱四媳毕颉V涣粝裸等坏膹U黃河沿線民眾,和空殼一般的河堤。
廢黃河改變的歷史和命運
黃河在河南蘭考帶著一片汪洋決然地向北流去,給老黃河下游留下的,是空空的河道。兩岸數(shù)百年來已經適應了水土的家園,忽然就隨著黃河的流去而人間蒸發(fā)了。
黃河調頭北上,撇下了綿延數(shù)千里的廢河道和數(shù)億萬噸的黃沙,風從四面八方來,將廢道里無數(shù)的流沙吹教,像成千上萬的孤兒四處流浪。
天地歷史無情,被黃河拋棄的年景,恰又接上了清王朝的衰落,沒有誰來主持大局,承擔大規(guī)模持續(xù)性保養(yǎng)這塊被黃河拋棄土地的責任。于是,一口口水井被沙填了,一幢幢房屋被沙蓋了,一家家人不得不出外流浪,一片一片的村莊不得不遷徙他鄉(xiāng)……
也因如此,在廢黃河流域的上段形成了特殊的地方文化,豫北的人們大多沒有金錢財富的負累,不置恒產幾乎成了這里的共同習俗,所謂“有錢不蓋房,蓋房也空忙”,一年到頭的所有積蓄,總是吃光花凈。
劇烈變遷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于廢黃河沿岸的居民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這里的文化既蒼涼又混雜。因為黃河的數(shù)次改道,使這地方的許多縣城總是沒有歸屬,整日在河南、山東、安徽與江蘇幾省轄區(qū)內徘徊。這一帶許多的縣城,歷史上就是隨黃河的改來改去,一會兒歸了山東,一會兒歸了河南,弄得這地方人說起祖上,一會兒說,俺們是山東人呀,一會兒又得說,祖上也曾在河南。
鄉(xiāng)關究竟何處?這里的人們面對自己的后代,總是一臉的迷茫,心里永遠是一份解不開的謎。所以,這里的戲劇熱烈又蒼涼,被稱為拉魂腔;所以,廢黃河上的大型廟會,豫、魯、蘇、皖四省人都來參加,民俗混雜。
黃河生了個洪澤湖
與廢黃河上段的荒涼不同的是,從江蘇的宿遷到淮安,這一段廢黃河是活著的。它溫溫柔柔地伴在京杭大運河的旁邊,兩河幾乎并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淮安境內的洪澤湖,活生生是一個黃河與淮河愛恨交織的結晶。
黃河奪淮以后,使淮河失去了人海水道,黃河水從高處灌入淮河,兩河流量增加,將附近的大小湖沼和洼地連成一片,匯聚成了巨大的洪澤湖。洪澤湖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從現(xiàn)在的地圖上看到,被奪了入??诘幕春?,入了洪澤湖就沒了。
因為黃河而誕生的洪澤湖,更具有黃河的特色。黃河是懸河,洪澤湖則是我國著名的巨大懸湖——湖底海拔都高于蘇北平原。全長67公里的洪澤湖大堤,是中國人修了無數(shù)年的大堤,一直到今天都還在進行防護和加固,因為它“力挽巨瀾”,保護著下游地區(qū)的蘇北平原千萬人的家園。
在流經淮安的黃河被廢之前,洪澤湖的湖底一直在不斷加高,而湖周圍的人只得不斷加高加固大堤以防洪水。到了清康熙年間,人們緊繃的神經已經無法只用加固大堤來舒緩了,于是,在政府主持下建造了系列鎮(zhèn)水之獸:“九牛二虎一只雞”——九頭鐵牛,兩只石虎,一只漢白玉雕的雄雞。它們曾被分別安置在長長的大堤之上,如今老虎和雞已經不見蹤影,只有鐵牛昂首臥在大堤之旁。
到今天,淮安依然流傳著關于鐵牛的傳說:當年鑄造的鐵牛是“金心銀膽”,所以天賦異稟有鎮(zhèn)水之靈,同時還會晚上偷偷活動,跑去偷吃老百姓的莊稼,有只鐵牛還在偷吃之時,被聞聲而來的人一棍打掉了雙角;又說后來有人偷摘了鐵牛的金心銀膽,所以有時它們也會失去鎮(zhèn)水的神力。
即使嚴防死守,高懸的洪澤湖依然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同時淹沒了兩個著名的地方:盱眙縣的明祖陵以及曾繁華一時的泗州古城。被淹沒的明祖陵,是朱元璋迫封其高祖、曾祖和祖父而修建的皇陵。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shù)卣?000米,把陵墓從湖水中隔出,明祖陵重見天日,成為洪澤湖畔的游覽勝地。
廢黃河下游:最寂寞的三角洲
在地理學家的認知中,我國沿海有四大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現(xiàn)代黃河三角洲,以及廢黃河三角洲。然而在普通人的視野里,廢黃河三角洲似乎已經消失在視覺盲區(qū)之中,或者消失在江蘇連云港和鹽城的中間。
廢黃河三角洲是黃河奪淮以后,用了600多年時間,由黃河裹挾著巨量泥沙填海堆積而成,明清兩代的治理,更促使了它的飛速生長。直到1855年黃河改道向北,這個三角洲失去生長的動力……上百年過去了,這三角洲就越來越寂寞。
由于人類的較少涉入和三角洲特有的灘涂,使得這里成為了世界級的珍禽天堂。據統(tǒng)計,在射陽灘涂濕地上共有37.93萬種鳥類、100多種底棲生物、近百種濕地植物,每年占全世界數(shù)量一半的野生丹頂鶴要來這里越冬。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白頭鶴、白鶴、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遺鷗、大鴇、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白鱘等往來于此。每年春秋有近300萬只岸鳥遷飛經過鹽城,有20多萬只水禽在保護區(qū)越冬。
這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海涂型自然保護區(qū)——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qū),在保護區(qū)的上空,每當候鳥遷徙的季節(jié),會看到飛鳥如云,翔集在太陽之下。蘇北廢黃河三角洲,成為了保持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保護區(qū)。
有個發(fā)生在這里的真實故事,被寫成一首歌傳唱:“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走過那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還有一只丹頂鶴……”
歌中那位女孩,叫做徐秀娟,1964年出生于黑龍江,跟隨父親在齊齊哈爾市扎龍自然保護區(qū)學習,成為了優(yōu)秀的丹頂鶴培育人。后來她在江蘇鹽城灘涂珍禽自然保護區(qū)工作時,為了尋找一只走失的天鵝而犧牲在河沼中。為了紀念這位年輕的護鶴天使,江蘇鹽城和齊齊哈爾市扎龍自然保護區(qū)都為她修建了紀念館……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正是為她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