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科學教育的課程目標僅強調知識點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價值觀的目標取向,同時未形成全面的、有層次的、具體明晰的科學教育目標體系且教育方法單一,強調知識點的考核與死記硬背,沒有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自主進行探索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楊振寧先生曾對中國科學教育中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有過如下評論:“中國現在的教學方法,同我在西南聯(lián)大時仍是一樣的,要求學生樣樣學,而且教得很多、很細,是一種‘填鴨式’的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弊病在于,它把一個年輕人維持在小孩子的狀態(tài),老師要他怎么學,他就怎么學……”其教學方法導致的后果是我國青少年的科學素養(yǎng)總體水平不高。學生不僅科學知識缺乏,知識面狹窄,對有關概念的理解差,缺乏知識與知識間的聯(lián)系,而且學生的觀察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較差。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對學習客體的主動探索和不斷創(chuàng)新,從而不斷發(fā)現客體新質,不斷改進自己已有認識和經驗的過程,而不是傳統(tǒng)教學所認為的是學生通過靜聽、靜觀接受現成知識的過程。為此,初中科學教學應該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親身的活動和實踐,變被動消極地學為主動積極富于創(chuàng)新地學,使學習成為學生主體的自主活動。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不是被動的而是有目的、有興趣、全身心地投入教學過程。這不僅強調動腦思考,而且強調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注重多種感官參與、多種心理能力的投入,在做中學,主動地學,創(chuàng)造地學。
一、在“做中學,做中想”中體驗科學學習的快樂
初中學生正處于一個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在初中科學教學中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這種教學形式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在初中學生學習初中科學的過程中,科學教師可以采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材料,讓初中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學習,或者帶領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想”,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及思想情感領域都能得到發(fā)展。
例如《蒸發(fā)》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知道蒸發(fā)的概念,了解影響蒸發(fā)速率的因素,用粒子理論解釋蒸發(fā)現象。了解影響蒸發(fā)速率的因素是教學重點,用粒子理論解釋蒸發(fā)現象是難點。在《蒸發(fā)》這一節(jié)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蒸發(fā)的過程可能會有所了解,但對于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具體因素知之甚少,而要從粒子角度來解釋對于預備班的學生更是個難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通過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理解。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用多種實物模擬水的粒子,用濕粉筆寫“蒸發(fā)”,在多種場景中體現蒸發(fā)的過程,并通過對教材上學生活動的改進,讓學生能看得到、摸得到,最終能想得到,想得通,從而能夠有所收獲。讓學生在多項活動中觀察、設疑、實驗、理解、解惑,是本節(jié)課的設計理念。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的主體參與活動時間超過了三分之二,體現了主體性原則。在新課引入時,我先用幻燈片創(chuàng)設了一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利用情境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引出蒸發(fā)的概念,此處的教學體現了情境性的原則。由于每個同學都幫家長曬過衣服,所以學生一般知道將衣服展開置于陽光下或將其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但很少有同學們會將“展開”、“置于陽光下”、“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這些基本常識同“擴大蒸發(fā)表面積、提高蒸發(fā)的溫度以及通風條件”等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外界條件聯(lián)系起來。于是我請同學晾曬衣服,并引導同學思考為什么衣服要展開而不是團在一起,為什么要放在有陽光的地方而不是放在陰暗處,為什么要放在通風的地方而不是放在相對密封的環(huán)境中,同時幫助學生把這些條件與影響蒸發(fā)的因素結合起來使學生自己提出假設。為了驗證假設,先把學生分組,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分組研究外界溫度高低、周圍通風好壞、蒸發(fā)面積大小對蒸發(fā)快慢的影響。經過不同組別相互間的交流,同學很快對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外界因素有了了解,達到了教學目標要求的重點,而且由于是學生親自體驗活動后得出的結論,所以更易于為學生接受,體現了探究性和實踐性原則。本課的另一個難點就是用粒子理論來解釋蒸發(fā)現象。粒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對于預備班的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在這個問題的理解上,我設計了一個演示實驗、一個學生游戲、一個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從直觀上來理解本課內容。在這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注重讓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積極思考,調動各種感覺器官進行活動,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起一個引導作用。由于六年級學生對各種科學現象充滿好奇,樂于參加探究活動,敢于發(fā)表個人意見。我在教學時運用了實驗探究、課外活動、課內匯報、小組討論等活動形式,使學生積極動手做,積極動腦思考,體現了實踐性的原則。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力爭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自己發(fā)現問題,在激發(fā)所有知識和技能儲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充分的科學探索和人際交往的體驗,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經驗,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
二、在交流和合作中體驗科學學習的快樂
大量的學習活動都有個體和群體結合的過程,因而,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必須認真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習慣和合作精神。包括生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等。其中,實驗操作、問題討論、結論驗證等都是合作學習的最佳方式。所以,尤其在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學中更應大力開展,使學生養(yǎng)成習慣,以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酸雨》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溶液酸堿性測試以及酸對金屬、建材的腐蝕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至社會關心的環(huán)保熱點問題上。本課的教學內容是酸雨的定義、酸雨的危害以及酸雨的防治。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為主;交流形式:生生交流和師生交流相結合;本節(jié)課我所用的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錄像。這節(jié)課的設計從整體上注意幫助學生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性學習。我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調查、討論和交流等方式,自主地發(fā)現問題,體現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提高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整個教學體現了主體性原則。課堂整體設計采用“情境一立問一探究一引申”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投入,為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一只卡通兔,與老師一起講解酸雨知識。
《酸雨》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溶液酸堿性測試以及酸對金屬、建材的腐蝕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至社會關心的環(huán)保熱點問題上。對此內容,學生略有了解,但不全面。教師在課前首先指導一組學生在網上收集、查閱了許多相關材料。另外,指導兩組學生分別利用吊蘭幼苗和蕎麥種子設計、“實施了”模擬酸雨對幼苗生長的影響實驗,借此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并使學生對酸雨的危害有一直觀認識。這樣的安排體現了主體性和開放性原則。上課開始,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即收集了一些雨水,讓學生判斷是否為酸雨,進而引出了酸雨的概念。此情境設計能帶領學生迅速進入本課主題,另一方面則幫助學生回憶鞏固之前學過的有關溶液酸堿性知識,學會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疊加,整合自己的知識體系,學會融會貫通。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這也體現了整個教學的情境性原則。隨后我引導學生進行三個探究活動:什么是酸雨、酸雨的來源,酸雨的危害。這部分探究活動由于時間關系,部分活動放在課前進行。在本課題最后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酸雨的防治”中,我要求學生根據今天所學的酸雨知識,討論出有效的酸雨防治方法。此部分內容,讓學生以環(huán)保局局長的身份來討論此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給了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同時對學生進行了環(huán)境保護的教育,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本課的教學中各個活動之間能夠銜接較好。我適時地給學生提出了挑戰(zhàn),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并且激烈的討論,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地發(fā)揮出來,我是整個活動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本課教學中,我既關注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又發(fā)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重視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更關注探究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環(huán)保意識等科學素養(yǎng)各方面的發(fā)展。
三、在相互評價中體驗科學學習的快樂
初中科學活動教學實施過程是一個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家長及社會相關人員之間的相互交往過程。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以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評價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少了學生之間的互評,缺少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參與,評價結果容易出現片面、主觀等問題,難以保證學生對評價結果的認同。加強學生相互評價,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班級整體質量得到提高。例如,在調查和小組匯報結束后,可以由調查機構的工作人員給一個評價,小組以及學生自己也進行分別評價,再加上老師的評價,最后給這位同學一個分數,所以不單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小組成員的評價等這樣的評價積極有效,學生信服。
總之,只要在科學的課堂教學中能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參與中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感受到課堂不是一個苦惱的場所,而是一個師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生動活潑的樂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科學教學在為學生終身發(fā)展而奠基的同時又能輕負高質。
作者單位:浙江省余姚市蘭江中學
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