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標準下,應用文寫作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簡單的寫作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寫作能力。傳統(tǒng)應用文寫作教學偏重于單純的寫作知識的傳授,這對缺乏或根本不知道這方面的知識的學生來說的確起到了完善知識結構的作用,為學生學習應用寫作打下了必要的基礎。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只停留在理論傳授上,弱化了學生對應用文寫作的興趣。要提高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當前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變革。在這一點上案例教學法能夠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有機會參加實際的應用文寫作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案例教學法溯源
案例教學法,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1870年前后由哈佛法學院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姆布斯·朗道爾教授將這種方法運用到教學中,開啟了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先河,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極大關注。從而也使案例教學法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被認為是代表未來教育方向的成功教學模式。近年來,我國各中高等學校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開始注重案例教學法,這對促進我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通過對一個具體寫作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學習、分析、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案例以書面的形式被展現,作為被剖析的對象,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
二、案例教學法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一)案例的搜集與整理
我們知道,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中心,案例選擇的成敗決定著案例教學法的成功與否,因此,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有針對性的精心準備寫作案例,就成為整個寫作案例教學過程的關鍵。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可以用書籍、報紙、新聞中收集而來的案例,也可以由教學者自行撰寫或由現成案例改寫而成,甚至當學習者已經熟悉案例教學法后,也可以讓學習者自行創(chuàng)作。所選案例必須具有問題性、真實性和典型性的特征,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一個完整的案例必須包含標題、背景、問題、解決策略、反思與討論等部分。在此基礎上,還要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選擇不同內容的案例,使案例的選擇更有針對性。如:在對金融專業(yè)學生講授調查報告時我選取的案例為《低通脹條件下的居民儲蓄心態(tài)——某某地區(qū)儲蓄問卷調查》。學生對本專業(yè)的問題熟悉,所以無論在討論問題或是整理資料寫作時都能做到得心應手,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此外,在選擇案例中還要注意案例類型要多種多樣,不要單一化。單一的類型,則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一般情況,案例主要有三種類型:描述型案例、問題型案例和混合型案例三種基本類型。所謂描述型案例是指案例中包含了對某一問題的出現直到解決的全過程的描述性介紹,學生的任務是對采取的措施得失進行學習與評價,使學生學會解決某一問題的某一種方法或措施,開拓視野,增加知識量。而問題型案例則是指案例敘述了基本情景和基本過程,給出了最后的結果,讓學生找出問題及其癥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所有方案,并在比較和評價的基礎上作出決策。這一種類型的案例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方面超過了描述型案例,但是難度相對較大。最為常見的案例是混合型案例,即先描述一個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再把新出現的問題或情況,或遺留的問題,由學生提出方案和解決辦法??傊處熞诰唧w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出新的案例類型。
(二)案例的分析與討論
案例教學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討論,為使討論起到應有的作用,要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第一,教師要吃透案例內容撤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第二,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分析思考。學生閱讀案例并進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師要給學生提出預先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對案例進行分析、思考。在案例分析過程中,總體上應該做到實事求是、全面細致,以案論理。如在講課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案例:某大學由于近幾年擴大招生,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原有的校舍、操場及教師嚴重不足,為此,某秘書向某銀行遞送了一份請求撥款的請示。該請示被銀行退了回來,而該秘書也受到了領導的責備。我將此秘書擬的公文展示給學生細讀,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出這位秘書被領導責備的原因。此時教師并不加入任何主觀評價,而是原本真實地描述事件發(fā)生的情節(jié)與過程,這樣的公文寫作案例能夠從感性上引發(fā)學生寫作興趣,能夠使教學目的更加突出。上述案例是針對“請示”與“函”易混淆的特點,要學生通過區(qū)別“請示”與“函”的文種特點從而更深刻地了解“函”的行文范圍、種類、特點,明確的教學目的能夠使學生的思考分析更有目的性。第三,組織好課堂討論。在進行到這一步時,教師要組織好學生分組討論使討論,始終圍繞題目中心。在討論過程中降低學生的困難度,避免學生因知識不足或缺乏人生經驗而無法進行討論。因此,教師必須協(xié)助學生搜集數據,提供主要數據或至少要指出資料方向。當討論發(fā)生偏離時,要及時加以必要的啟發(fā)引導,要及時發(fā)現討論中的分歧意見,并使之引起爭論,促進問題討論的深化,善于發(fā)現好的分析意見與獨特新穎的見解,并及時做好記錄。第四,歸納評點。教師要對學生討論的情況進行總結評點,指出學生討論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同時教師要對總結材料加以整理,作為該案例的資料積累,這對進一步提高案例教學質量是非常有益的。
(三)案例的寫作與修改
在案例的討論與交流后,要讓學生結合創(chuàng)設的情境進行應用文的寫作練習,這有助于學生對應用文理論知識的掌握,可為下一步學習做好充分準備。此時教師要講解寫作知識,告訴學生所寫文體的一般寫作格式,更要結合范文讓學生自己總結寫法,教師從旁指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養(yǎng)成不等不靠的寫作習慣。如寫一篇計劃,可讓學生先閱讀例文,從中使他們知道標題、前言、主體、結尾如何來行文,然后讓學生自己模仿例文來寫作課堂上所分析的案例。學生只有大量地研究、模仿、抄寫例文才能夠獲得應用文語感,寫出標準的應用文。寫出應用文后,教師可以直接在課堂上點評學生的文章,使學生對照標準文章,找出自己的不足,進行文章的修改,最后形成標準的范文。同時教師也可采用課后批改的方式,有針對性逐一的對學生所寫文章進行修改。通過這樣反復寫作與修改,將學生課堂上所學的寫作知識轉化為實踐工作當中的寫作能力。
三、案例教學法的優(yōu)勢辨析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以教材為中心,以灌輸的方式傳授知識,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fā),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案例教學法則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學習為中心,教師側重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確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案例型教學法不在于讓學生死記硬背理論知識,要求學生根據案例去思考問題,這樣他們就會主動、自覺地去查資料、學習理論,尋找相關的知識來分析問題,無須任何人去提醒和督促。于是就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死記為活學。
(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學生在分析案例時,必須揭示案例隱含的意義、尋找內在聯系。這個分析、揭示、尋找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體現,它不是一種定向思維,而是一種變通性的思維,要求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案例討論的結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案例教學時,學生被設計在特定的情境中,置身于決策者的位置,在信息不充分的條件下對復雜多變的形勢獨立作出判斷和決策。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理論知識、人生經驗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學校是學習的小課堂,社會是學習的大課堂。案例是現實工作、學習、生活的縮影,它能把大課堂中的真實問題引進小課堂,通過一系列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進入案例情景,設身處地地作出反應,為他們提供一種雖然沒有真正深入實踐,但卻身臨其境地處理實際問題的機會,這樣做使原本無趣的概念、特點、寫作方法等理論知識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例子當中,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很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問題,而且不易遺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縮短了理論和實踐踐間的距離。
(四)加強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
采用案例教學法來教學使學生和教師加強了課堂上的溝通,課堂再也不是傳統(tǒng)教學的“一言堂”,而是一種相互交流討論的“座談會”。教師舉出案例,學生提問、討論、回答問題,由于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個人生活背景和興趣愛好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程度、思維角度也必然不同,所以每一位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分析同一案例,闡述自己觀點和處理方案時,教師可在此過程中進行中肯的點評和總結,這個過程正是一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是一種良性的互動,促進了教學相長。
綜上所述,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案例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比有其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常用文體寫作的基本技能,并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加實際的或模擬的應用文寫作實踐,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礎。本文所述是我對案例教學法的粗淺認識和實踐積累,以此拋磚引玉。相信從事應用文寫作的教學者今后能不斷地在教學中對案例教學法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使案例教學法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得到長足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