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恭維語是人類言語交際中的一種常見的禮貌語言。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語言中的恭維語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本文主要通過比較中西方恭維語在恭維對象、場合、應(yīng)答等幾個方面的差異,來探討中西方恭維語存在差異的內(nèi)在原因。
[關(guān)鍵詞]恭維語;語用;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738(2009)01-0077-03
[收稿日期]2008-12-28
[作者簡介]席于霞(1976-),女,泰州師范高等??茖W(xué)校人文科學(xué)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
在中西方人民的語言文化交流中,恭維語是日常使用的最為普遍的語言之一,它起著問候、鼓勵、致謝、開啟話題以及緩解矛盾等作用。但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這種語言和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現(xiàn)模式和內(nèi)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西方人民屬于不同的民族,因此在恭維語的使用場合、對象和應(yīng)答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被邀請去朋友家吃飯時,西方人一進門總是夸妻子(your wife is very pretty你妻子真漂亮),而中國人則選擇夸小孩“你孩子真乖”。在恭維語應(yīng)答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也不盡相同。對待恭維,西方人往往欣然接受,說聲“Thank you”;而中國人不像他們那樣直率,中國人習(xí)慣用“不行,不行”?!澳睦?哪里”?!斑€差得遠呢”這一類話來表達自己的謙虛態(tài)度。所以中西方人民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使用恭維語時經(jīng)常鬧出一些笑話,甚至不愉快。本文擬從恭維對象、場合、應(yīng)答幾方面的差異,指出跨文化交流中,只掌握語言本身是不夠的,諳習(xí)語言背后的文化———價值取向、習(xí)慣、禁忌等才是跨文化交流的關(guān)鍵[1]。
一、恭維語的特點
許多學(xué)者對于什么是恭維語好像具有普遍的共識。大部分定義都強調(diào)兩個條件,表達說話人的稱贊;話題涉及聽話人的所有物、成就或個人素質(zhì)。Holmes (Herbert,1997)對恭維語的定義也反映了這一特點:恭維語是一種言語行為,其直接或間接地向除了說話人以外的某個人,通常是聽話人,表示贊美,所涉及的話題通常有所有物、品質(zhì)、技能等,這些都得到說話人的積極評價。
恭維語包括兩部分:發(fā)話人發(fā)出恭維語和受話人作出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恭維語的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使用積極評價語言。恭維語不同于其他言語行為在于沒有負面評價詞匯的出現(xiàn),出現(xiàn)在恭維語中的都是正面評價語言;恭維語的運用和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不同的文化社團對恭維語的對象、內(nèi)容、場合以及對恭維語的反應(yīng)各有不同。恭維語運用的場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不同的,例如,雖然中國和西方恭維語的主要功能都是保持雙方和諧一致的關(guān)系,但西方恭維語傾向于表達平等、一致的關(guān)系,而漢語則側(cè)重于表示尊敬、關(guān)心對方。對于恭維語的反應(yīng),西方回答恭維語的正確反映是“Thank you”,而在中國則是傳統(tǒng)的自謙式。一般來講,當受到恭維時,中國人常選擇“不接受”“非同意”的方略,或回答“沒什么”、“哪里,哪里”。
恭維語可以用來充實問候語;恭維語可以強化謝意;恭維語可以引發(fā)會談,在相互交談中,適切的話題能夠激發(fā)對方的興趣,恭維語可以營造融洽和諧的氣氛,表示良好的愿望,因此,談話中使用恭維語可以推進談話的展開;恭維語有助于擺脫窘境,消除隔閡;恭維語有勸導(dǎo)鼓勵之功能[3]。
二、中西恭維語語用差異分析
1.恭維對象的差異
根據(jù)Wolfson和Herbert等學(xué)者的觀點,恭維語的對象往往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外貌或所屬物”,二是“成就和能力”。在西方文化中,恭維他人的“外貌或所屬物”被認為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而女性的外貌永遠是被恭維的對象,這是為角色關(guān)系所決定的。譬如,恭維外表時,西方側(cè)重“刻意修飾的效果”,而中國則傾向自然、未經(jīng)修飾的外表,“天生麗質(zhì)”從古至今一直是中國人對女性美的最高評價。又如對能力的恭維,西方偏向恭維對方經(jīng)過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功,而中國則除了恭維對方的成功之外,往往會提及對方為成功所作出的努力。在中國文化中,對其傳統(tǒng)的尊老愛幼、忠孝兩全思想十分恭維,西方人對此則感到十分困惑。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稱贊女性的容貌、身段、穿著、打扮等是很平常的,而中國人比較含蓄,男性對女性的稱贊,一般是籠統(tǒng)地說:“你今天氣色不錯”,而不會像西方人那么直觀而具體,例如:Your hair looks good.在西方社會,陌生男士恭維女士:“你是個性感的姑娘。”女士聽了會十分高興,并會說:“謝謝?!倍谥袊膫鹘y(tǒng)文化中這基本上是個禁忌,甚至?xí)J為該男士為“色狼”、“流氓”,無法接受,這也許與中國古代的“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的訓(xùn)誡有關(guān)。在西方,很忌諱“old”一詞,因為它有不中用的含義,而在中國則愛稱贊老年人高壽。西方人擅談自己的丈夫、妻子、子女工作如何努力,如何出色,而在中國人則會感到太俗氣。中國男人忌諱在別人面前夸妻子漂亮,而西方人則會感到十分自然,頗為欣賞,中國人稱贊的對象往往不是這家的女主人,而是主人的孩子。
2.恭維應(yīng)答的差異
由于中西方在觀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維模式及相應(yīng)的行為模式等方面有著很大差別,西方人面對回答對方的恭維,總是欣然接受,說一聲“Thankyou”以表謙虛。既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態(tài)度,又維護了自己的自尊,同時也給對方一個較為明確的答復(fù)。中國人接受恭維時,心里其實十分高興,但表面上持否定態(tài)度,關(guān)鍵的原因就是謙虛,中國人一直把謙虛當作一種美德,所以當一個人受到恭維或夸獎時,總是客氣一番,說“不敢當”“我不行”之類的話。這不符合西方人的習(xí)慣,西方人會把這個過謙視為自卑,在人面前顯示自己是無能之輩,西方人總希望對自己的贊揚做出肯定的評價和積極的反應(yīng),說“謝謝你”鼓勵之類的話[3]。
三、中西恭維語差異原因分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恭維語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人的恭維體現(xiàn)在“卑己尊人”上,而西方人則“尊人”不“卑己”,原因就在于兩者的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突出個體性,尊崇個人的人格、價值、尊嚴,倡導(dǎo)人的個體獨立性、個體的解放以及不同的價值取向。個人主義是西方人最重要最基本的價值觀,他們認為每一個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特別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一個人,因而是自然界的最基本單位,進而主張個人奮斗,崇尚個人成就及自由,主張人們大膽直率地表述自己的觀點。西方人甚至認為,不善于表現(xiàn)個人主義的人是不健全的,了解了西方人的這一價值觀,在同西方人打交道時對他們?yōu)槭裁纯偸潜憩F(xiàn)出一種高談闊論,自以為是的姿態(tài)就不會感到奇怪了,這不過是要表現(xiàn)他們的自我存在。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是西方社會另一重要價值觀。這一價值觀體現(xiàn)在從政府機構(gòu)到社會關(guān)系直至家庭的各個方面,西方人認為,人人都有成功的權(quán)利,政府要通過法律及教育手段保證人們的這種權(quán)利,人與人之間以名字相稱,家庭成員間相互平等,小孩也被當作成人一樣看待。在社交活動中,恭維語的運用脫離不開這種文化背景,是在堅持這些最基本的價值觀基礎(chǔ)上的運用,從而使談話者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融洽[4]。
但在中國文化中,群體關(guān)系或別人的事務(wù)往往比自身的重要得多,因而恭維語也就起著不同的作用:使聽話人對自己有一個很好的印象;去取悅別人或利用別人。中國是一個擁有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國家,傳統(tǒng)的封建等級制度在人們的心靈中有很深的烙印,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官制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正如俗語云:“官大一級壓死人”,不僅上下級之間有差距,而且親疏有別。中國文化一向提倡“禮多人不怪”,《管子?五輔》中就明確指出“禮”是維護現(xiàn)行社會等差的行為法則:“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孔子則進一步說明了禮與語言的關(guān)系,“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正名”就是要維持君臣父子的關(guān)系,并由“順言”來體現(xiàn)這種關(guān)系,而且,與這套禮儀規(guī)范相關(guān)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男女“授受不親”,長幼有別,人在家庭和社會中定位明確,不能任意超越。這種禮儀規(guī)范強調(diào)“卑己而尊人”的禮貌準則,由此產(chǎn)生的諸如“卑、敝、鄙、寒”等自謙詞和“尊、令、貴”等敬詞不勝枚舉。這種壓抑的社會文化導(dǎo)致在價值評判上的自我價值壓抑,在交際時盡量表現(xiàn)謙卑恭順,即“卑自尊人”與貶己尊人的準則,“彬彬有禮”與文雅準則;“臉”、“面子”與求同準則;“有德者必有言”與德行準則,而且對人們的言行舉止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這種價值判斷體現(xiàn)在中國文化交際中使用恭維語時便表現(xiàn)出“卑己尊人”的特點[5]。
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審美觀都不盡相同。恭維語在實施過程中反映的對象、場合和應(yīng)答方式的不同,歸根結(jié)底是民族文化的差異。但是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正在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甚至出現(xiàn)“融合”現(xiàn)象。因此,通過中西方恭維語的語用對比分析,揭示出一定的言語規(guī)則和社會規(guī)范,加強對雙方的文化背景了解,盡量避免禁忌話題,選擇恰當?shù)木涫?同時根據(jù)具體的交際情景做出積極應(yīng)答,這樣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做到游刃有余[6]。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xué)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57-59.
[2]林 娜.英漢恭維語的功能及使用[J].中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08(2):90-92
[3]李艷玲.恭維語與和諧社會 [J].安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8,(4):81-83.
[4]張先剛.恭維語與和諧社會 [J]. 安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0,(4):81-83.
[5]卜時紅.論中美恭維語在日常交際中的差異 [J].云夢學(xué)刊,2002,(1):121-123.
[6]石秀珍.從恭維或贊美語論日常交際中中美文化的差異 [J].安康師專學(xué)報,2004,(1):57-5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pliment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Daily Communication
XI Yu-xia
(Humanities Science Department, Taizhou Teachers'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Compliments are a kind of polite languages frequently used in human verbal communication. Owing t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mpliment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mpliments in three aspects: complimentary object, occasions, response, and discusses the instinct reasons.
Key words: compliments; pragmatics; comparativ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