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語文課堂是對學生德育滲透的主陣地。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可以采取3條途徑,把教文與育人在語文課上演繹,使語文課成為對學生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不可或缺的主角。
肩負神圣的歷史使命,既教授學生知識、開發(fā)學生心智,又塑造學生人格品性
當今世界,知識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chǎn)力的速度日益加快。有研究報告表明,最近30年人類新增知識的數(shù)量,已超過過去2 000年人類所積累的知識的總和??梢哉f,國家、企業(yè)乃至個人的發(fā)展優(yōu)勢,愈來愈依賴于知識和科技,廣大教師肩負的歷史責任是何等重大而莊嚴!筆者認為,教師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培養(yǎng)一代新人,讓他們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科技人文素養(yǎng);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教師肩負的歷史使命神圣而廣雜,所以在教育活動中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主要任務。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其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教師可用課文中包含的真摯情感來扣擊學生的心弦,激發(fā)情感,溝通共鳴,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質,形成健全的人格品性。
發(fā)揮人格力量的引導作用,既傳輸自我良好的情感,又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
實施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使每一個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包括精神、道德、創(chuàng)造能力、情感以及體魄等諸方面。教育家烏申斯基強調(diào):“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chǎn)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人格的作用?!彼^“己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敬其師,信其道。可以說,教師的人格力量對素質教育有重要的影響力。
教師具有不可置疑的威信,教師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資效仿的榜樣,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的言行、對每一種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產(chǎn)生影響。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信念、遠大的理想,讓他們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牢固樹立熱愛祖國的使命感,增強努力學習、提高能力奉獻社會的責任感。教師首先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理想,有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強勢的人格力量,這樣才可以向學生發(fā)揮出偉大而高尚的示范作用。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么教師的愛心則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范。所有學生,無論自身狀況如何,都十分需要教師的關愛。美好的人生是為愛所喚起,并為知識所引導的。從這一角度講,學生美好人生的開始掌握在教師手中。
教師的愛心能使少年更健康地成長。教師的愛心特別要表現(xiàn)在錘煉學生意志、幫助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長方面。教師的關心和體貼能使有缺陷和有特殊困難的學生擺脫自卑,倍增信心和勇氣。
教師愛學生就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愛學生就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創(chuàng)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用自己的信任與關切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欲。
對好教師而言,只有了解每個學生的特別,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整體調(diào)整,既把握時代特征,詮釋教材德育支點,又挖掘德育教育資源,適當延展深化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目標是課程管理政策的改革。語文教師要把握時代特征的要求,在對語文學科整體研究狀況把握的同時,站在時代發(fā)展的高度,把握時代精神的內(nèi)核,開啟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精心詮釋教材德育支點,就能為德育教育挖潛開渠。其表現(xiàn):努力運用課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摯感情,扣擊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如學習《春》《濟南的冬天》時,教師把自己對作品情感的理解傳達給學生,使教師、學生、作品傳達的感情達到一種完善的統(tǒng)一,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掀起心底愛戀祖國山川的情感波瀾,從心底頓生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大地的熱愛。
總之,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周圍資源,如課外讀物、主題班會、電視網(wǎng)絡、新聞媒體、學生資料、家庭社會資源等有利條件,營造寬松、和諧的外部人際環(huán)境,與學生傾心交談,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自信;正確認識、了解學生的情緒、性格、動機、欲望,真誠地理解、幫助學生,在師生雙向交流過程中,通過人文精神的滲透教育,達到對學生道德養(yǎng)成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合作共贏。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陵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