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紅
課堂提問是政治課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真正實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教學的重要手段,同時又是課堂師生感情交流、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提問法經(jīng)常與講授法、談話法結合運用。許多教師對講授法比較重視,精雕細琢,而對提問法則重視不夠,存在隨意性、程式化,缺乏啟發(fā)性等不盡人意的地方。為克服這些弊病,優(yōu)化課堂提問,筆者初步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循循善誘,調動思維,注意啟發(fā)性
課堂提問的目的,有的是為了強化識記,有的是為了考查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運用是否得當,但更多的是為了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學習新知識,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對不對”“是不是”等無效提問,要精心設計一些帶有拓展性、發(fā)散性的提問。依據(jù)教學內容和課堂進程的需要巧妙設問,有時要旁敲側擊、迂回前進;有時要窮追不舍、刨根問底。運用啟發(fā)式提問,不僅可以鞏固舊知識,消化新知識,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獲取新知識的方法。
一個好的提問,能夠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在學生的頭腦中激起思維的漣漪。如在講解“量變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這一知識點時,先提出論點,又出示了如下相關的材料:無色氣體一氧化氮(NO),只需增加一個氧原子,就變成了NO2,成為有毒的紅棕色臭氣。這時如果增加一個氮,減少一個氧,又會變成五色無臭的一氧化二氮(N2O),成為有甜味的麻醉劑笑氣。為什么NO能變成有毒的紅棕色臭氣?又能從有毒的紅棕色臭氣轉化為無色有甜味的麻醉劑笑氣呢?它們的變化說明了哲學上的什么道理?教師引導分析后使學生真正理解了“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的原理。從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學中恰當采用啟發(fā)誘導式提問,抽象的內容變成形象的內容,學生就會變“厭學”為“樂學”,并且學的知識更加扎實、牢固。
緊扣主題,精心設計,注意目的性
課堂提問是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應緊緊圍繞教學目的、任務來進行,不應是隨意的,想問什么就問什么,想怎樣問就怎樣問,想問誰就問誰。在備課中要反復推敲、精心設計,使課堂提問有明確的目的性。例如:對“價值規(guī)律”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基本要求是“結合實際,分析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針對這一目標,筆者就這樣設計提問:“南方生產的香蕉運到北方,價格增加了近一倍,春節(jié)期間更是猛增,但春節(jié)過后開始回落。請你說一說,香蕉的價格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香蕉價格會發(fā)生變化?”設計一個問題要心中有數(shù),是為了突出重點,還是為了突破難點;是為了引起學生注意,還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要目的明確,做到有的放矢。
深入挖掘,聯(lián)系熱點,注意教育性
為了加強政治課的德育功能,更好地落實思想教育目標,教師備課時,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抓住教材內容與學生思想實際、社會熱點的聯(lián)系,找準切入點,巧妙設問。如在講“人生價值在于貢獻”這一知識點時,筆者提問:“在當代有沒有這樣的模范人物,他用實踐證明人生價值首先在于貢獻?如果有請舉例說明”。學生很自然地回答出像孔凡森、楊利偉等模范人物的一連串的感人事跡,謳歌了時代楷模,倡導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內容新穎,形式多樣,注意趣味性
設計提問時注意內容的新穎性,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繼而積極思考。如在講解“運動的絕對性”時,筆者說:“現(xiàn)在我給大家提一個要求——誰也不許動,絕對不動,誰能做得到?”有的學生認真得連眼都不眨一下,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表示自己達到了教師的要求。這時筆者說:“同學們沒有做到不動,同學們的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動,腸胃在蠕動,思想在開動,甚至同學們的位置也隨著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在移動!”然后筆者接著提問:“以上情況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說體現(xiàn)了運動的絕對性。這樣,學生從切身體驗了運動的絕對性,生動具體,雄辯有力。
難易適當,面向全體,注意廣泛性
教師提出的問題,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也不能讓學生張口就來,要設計出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要注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不同層次的問題,做到因人而問。
把握時機,當問則問,注意實效性
在授課前的復習性提問,有利于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為掌握新知識鋪路架橋,但不能停留在對舊知識的重復上,要加深拓寬,達到溫故知新。授課中的疏導性提問,要注意學生思維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或可能出現(xiàn)的偏差,及時疏導,排除思維正式障礙。總結性提問要注意對新授知識的歸納和整理。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提問,有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有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處提問,可以使新舊知識系統(tǒng)起來,融會貫通。
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抓住關鍵點,問在該問時,問在當問處。如在講“商品的兩個因素”這一節(jié)時,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的聯(lián)系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為了突破重點,在講到這個問題時,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商品為什么要有使用價值?2)只有使用價值沒有價值可不可以?3)只有價值沒有使用價值行不行?這3個問題步步推進,層層剝筍,揭示了問題的實質。學生通過思考歸納結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通過以上提問和教師講解,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本節(jié)的重點。
準確評價,及時鼓勵,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
在課堂的提問中,除了應注意以上幾方面外,還要注意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評價,積極鼓勵,該肯定的要充分肯定,讓學生有成功感。如果回答中有錯誤或不足之處,要誠懇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絕不能諷刺挖苦。對平時回答問題不夠主動的學生,要多給一些機會,多鼓勵、多鍛煉。
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運用提問法沒有固定模式。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根據(jù)教學目的的要求靈活選擇。課堂教學結構的優(yōu)化和教學效果的提高,需要多種因素和環(huán)節(jié)完美而有序地結合。優(yōu)化課堂提問,只有與其它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玉田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