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智 李順合 張勝利
摘要從病原、流行病學、致病機理、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等方面對牛肺疫進行診斷,并對其防治方法進行論述,以期為牛肺疫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牛肺疫;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 S858.23.0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9-0320-01
牛肺疫即牛傳染性胸膜肺炎,俗稱爛肺疫,是一種由絲狀霉形體引起的對牛危害嚴重的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肺和胸膜,其病理特征為纖維素性肺炎和漿液纖維素性肺炎。
1病原
牛肺疫絲狀霉形體,細小、多形,但常見球形,為革蘭氏陰性菌。多存在于病牛的肺組織、胸腔滲出液和氣管分泌物中。日光、干燥和熱力均不利于本菌生存,對苯胺染料和青霉素具有抵抗力。1%來蘇兒、5%漂白粉、1%~2%氫氧化鈉或0.2%升汞均能迅速將其殺死。0.001%的硫柳汞,0.001%的“九一四”或2~10萬國際單位/mL的鏈霉素均能抑制該菌。
2流行病學
該病在自然條件下主要侵害黃牛、牦牛、犏牛、奶牛等,其中3~7齡多發(fā),犢牛少見,該病在我國西北、東北、內(nèi)蒙古和西藏部分地區(qū)曾流行過,造成很大損失;目前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仍有流行。病牛和帶菌牛是本病的主要傳染來源。牛肺疫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也可經(jīng)消化道或生殖道感染。該病多呈散發(fā)性流行,常年可發(fā)生,但以冬春兩季多發(fā)。非疫區(qū)常因引進帶菌牛而呈暴發(fā)性流行;老疫區(qū)因牛對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發(fā)病緩慢,通常呈亞急性或慢性,往往呈散發(fā)性流行。
3致病機理
病原開始侵害細支氣管,繼而侵入肺臟間質(zhì),隨后侵入血管和淋巴管系統(tǒng),由支氣管源性和淋巴源性2種途徑擴散,進而形成各種病變。支氣管源性系沿細支氣管蔓延,引起肺小葉細支氣管發(fā)生炎癥和部分壞死,進一步擴展到毗鄰小葉。由于大量小葉病變迅速發(fā)展擴大和大量淋巴液蓄積,患部很快硬化,使淋巴管和血管栓塞而壞死。又因肺炎的進展階段不同,出現(xiàn)紅、黃和灰色等不同色彩的肝變。淋巴源性是沿細支氣管周圍發(fā)展,侵入肺小葉間的結締組織和淋巴間隙中,引起小葉間結締組織廣泛而急劇的炎性水腫。淋巴管顯著擴張,其中淋巴液大量增加。由于淋巴管舒張,淋巴液大量蓄積,病原的繁殖與淋巴液的滲出相互促進,終于造成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堵塞。導致小葉間組織顯著增寬,呈白色,內(nèi)含大量淋巴液和炎性細胞,形成廣泛的壞死。這種間質(zhì)變化與肺泡的各期肝變構成了色彩不同的大理石樣的典型病變。通過淋巴管病變迅速擴展,可很快形成融合性大葉肺炎。肺臟發(fā)生炎癥,導致大量淋巴液滲出于胸腔,繼而引起漿液纖維素性胸膜炎,而胸膜縱膈和淋巴結的腫大則是病原沿著淋巴管的侵入而引起。
4臨床癥狀
該病潛伏期2~4周,短者7d,長者可達數(shù)個月之久。一是急性型。病初體溫升高至40~42℃,鼻孔擴張,鼻翼扇動,有漿液或膿性鼻液流出,呼吸高度困難,呈腹式呼吸,有吭聲或痛性短咳。前肢張開,喜站,反芻遲緩或消失,可視粘膜發(fā)紺,臀部或肩胛部肌肉震顫。脈細而快,80~120次/min,前胸下部及頸垂水腫,胸部叩診有實音,痛感。聽診時肺泡音減弱,病情嚴重出現(xiàn)胸水時,叩診有濁音。若病情惡化,則呼吸極度團難,病牛呻吟,口吐白沫,伏臥伸頸,體溫下降,最后窒息而死。二是亞急性型。其癥狀與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較長,癥狀不如急性型明顯而典型。三是慢性型。病牛消瘦,常伴發(fā)痛性咳嗽,叩診胸部有實音且敏感。在老疫區(qū)多見牛免疫力下降,消化機能紊亂,食欲反復無常,有的無臨床癥狀但長期帶毒,故易與結核相混,應注意鑒別。
5病理變化
主要特征性病變在呼吸系統(tǒng),尤其是肺臟和胸腔。肺的損害常限于一側,初期以小葉性肺炎為特征,中期為該病典型病變,表現(xiàn)為漿液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肺臟呈紫紅、紅、灰紅、黃等不同時期的肝變而變硬,切面呈大理石狀外觀,間質(zhì)增寬。病肺與胸膜粘連,胸膜顯著增厚并有纖維素附著。胸腔有淡黃色并夾雜有纖維素之滲出物。支氣管淋巴結和縱膈淋巴結腫大、出血。心包液混濁且增多。末期肺部病灶壞死并有結締組織包囊包裹,嚴重者結締組織增生使整個壞死灶瘢痕化。
6診斷
該病初期不易診斷。若調(diào)入牛在數(shù)周內(nèi)出現(xiàn)高熱,持續(xù)不退,同時兼有漿液性纖維素胸膜肺炎的癥狀,并結合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其病理診斷要點為:肺呈多色彩的大理石樣變;肺間質(zhì)明顯增寬、水腫,肺組織壞死;漿液纖維素牲胸膜肺炎。細菌學診斷:高倍鏡下見多形性菌體,結合補體結合試驗即可確診。
7防治
非疫區(qū)勿從疫區(qū)調(diào)入牛。老疫區(qū)宜定期對牛注射疫苗;發(fā)現(xiàn)病牛應隔離、封鎖,必要時宰殺淘汰;污染的牛舍、屠宰場應用3%來蘇兒或20%石灰乳消毒。該病早期治療可達到臨床治愈,但長期帶菌的應隔離飼養(yǎng)以防傳染。具體措施為:一是“九一四”療法。肉牛用“九一四”3~4g溶于5%葡萄糖鹽水或生理鹽水100~500mL中,一次靜脈注射,間隔5d用1次,連用2~4次,溶液應現(xiàn)配現(xiàn)用。二是抗生素治療法。
四環(huán)素或土霉素2~3g,1d用1次,連用5~7d,靜脈注射;鏈霉素3~6g,每日1次,連用5~7d。除此之外輔以強心、健胃等對癥藥物治療。三是中藥治療法。選黃連、黃芩、知母、白術、白芍、厚樸各50g,五味子、貝母、阿膠、澤瀉、云苓各30g,火麻仁25g為引,研末開水沖服,1d用1劑,連服3劑。
8參考文獻
[1] 周雄健.牛肺疫的診斷要點及防治措施[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06(7):45.
[2] 楊林,李英霞,朱琪,等.黑龍江省牛肺疫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02(11):35-36.
[3] 游德福.冬季牛肺疫的防治[J].小康生活,2005(11):25.
[4] 張月奎,張連強.加味蘇子降氣湯治療牛肺疫[J].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2007(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