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超
不論從遠古時的水鏡,古代的銅鏡,還是到現(xiàn)在的玻璃鏡,它們雖然成分不同,價值不同,但制造它們的目的是一致的——讓人類看清自己,認識自己。
我認為,鏡子是對一個人最客觀的評價,最形象的詮釋,最正確的表達。它不會因為你的位高權重、富甲一方而阿諛奉承,也不會因為你身份低微、窮困潦倒而妄加菲薄,鏡子是永遠都不會騙你的,除非你自欺欺人。所以鏡子有真實、公正、客觀的性質(zhì)。
但鏡子所反射的始終還是外表。我認為凡是表面的都很膚淺,而能夠反映我們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的又是什么呢?可能不少人會認為自己最了解自己,可你真的完全、正確認識自己嗎?經(jīng)過了社會上人情世故的浸染,我們已經(jīng)不全是自己了,我們只是一段時期中時代的混合物罷了,所以我們并不是“鏡子”。
有人會說科學是面鏡子,可以用科學來衡量一個人的是是非非。不過,我不這么認為。如果以現(xiàn)代的科學來評價一個人,會顯得太生硬,并且只能代表一段時期的是非觀。所以,科學也不是“鏡子”。
唐代的唐太宗,他有個著名的諫臣叫魏征,唐太宗將他視為自己的鏡子。我覺得一個人的視線與思維是有局限性的,單憑一個魏征不可能總結、歸納唐太宗的功過,他的意見也只能作為一方面的參考,也不可稱之為“鏡子”。
那究竟什么是“鏡子”呢?我認為,事實就是“鏡子”,事實具有與鏡子同樣的性質(zhì),它是不會為權貴而改變的,即使暫時改變,也僅僅改變了它的形式,并不是事實本身。也許今天你能指鹿為馬,但鹿終歸還是鹿。短暫的逃避,掩飾不了內(nèi)心的恐懼與空虛,不敢面對這面“鏡子”的人生活是無意義的,因為他連面對自己的勇氣都沒有,即使活了一百年、一千年,又有什么用呢?
作為一個人,如果想生存,首先就要學會怎樣去面對自己。
(安徽省蚌埠一中高三〈2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