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琴
今年暑假,我?guī)е暇┩鈬Z學校仙林分校中學部十幾名學生參加去歐洲的修學旅行,在奧地利薩爾茨堡,發(fā)生了一件引起我深思的事情。那是一天中午,我們剛結束就餐,兩位我校的初二男生走到我面前說:“老師。我們都沒吃飽!”我問:“還剩這么多菜呢!怎么說沒吃飽?我們老師也吃一樣的菜,覺得還蠻好吃的嘛!”學生A說:“就西紅柿炒雞蛋好吃,但我一口都沒吃著。當我們夾菜時,已經被他們吃完了?!睂W生B囁嚅著說:“我們好幾個人都沒吃著!”說著,這個身高一米八幾的大男生居然眼淚簌簌而下。我一邊繼續(xù)勸解他一邊跟著隊伍往前走,但是怎么勸也勸不住他傷心的眼淚。正在我犯愁時。一位高二的男生走過來對我說:“老師,他是小孩子,心理不成熟,讓我來跟他講講?!蔽乙粚に迹@樣也好。然后我獨自朝前走,留他們兩個孩子在后面。過了幾分鐘,我再回頭看,男生B已經止住了哭泣,其他的一些對飯菜有意見的學生也恢復了平靜。
這件事讓我非常納悶:在我的開導也于事無補的情況下,一個高二的孩子是怎樣悄無聲息地把事情解決的呢?事后,我去找那位高二同學了解他當時是如何解決學生B的情緒問題的。他說:“大小孩有小小孩的經歷,我不去責怪他,而是站在朋友的角度跟他說,‘算了,反正錢已經交了?;ㄥX出來就是為了開心,你不開心,我們做朋友的也難受。我們主要是要享受旅行。然后,B同學一邊抹眼淚一邊說,‘是的,是的,算了,算了”。
這件事讓我深受啟發(fā)。老師和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更多的是高高在上,對學生往往是責難和訓斥。即使家長和老師想當學生的朋友,但學生在心理上還是有一定排斥的,沒有同齡人來得自然。同齡人間的影響更多體現在零距離。不著痕跡,但成效很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只有實現自我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是大孩子,在潛意識里希望有機會展示自己。作為學校和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因勢利導,發(fā)揮年齡較大的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作用,借助大小孩的力量來影響小小孩。同時,大小孩在小小孩身上也能找到自己過去的影子,通過觀察了解小小孩,大小孩自己也成長了,并逐步走向成熟。
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有小學、初中和高中三種年齡段的學生,基本上全部住在學校,周末回家。這是我們獨特的教育資源。根據學校工作要點“突出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的要求,我們需進一步研究開發(fā)這一重要的教育資源,發(fā)揮不同年級的學生相互之間的良性影響。
一、在教學上,不同年級(年紀)的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以英語教學為例,我們不難發(fā)現小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發(fā)言積極、思維活躍,學習英語的氛圍很濃。相對來說,初高中的英語課堂氣氛沒有小學活躍。我們是否可以在做小學、初中、高中的銜接工作時,不僅讓初高中的英語老師去小學部聽課,也可以嘗試組織一次初高中的英語小班的學生們去聽我校小學生上英語課,向小學生學習那種早已被一些中學生遺忘了的輕松學習的激情。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考慮在中學生中組織志愿者隊伍,以高中志愿者進駐初中,初中志愿者進駐小學的方式,進行提優(yōu)輔差工作。尤其是我們高中勵志班和省招班有許多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學生,這是我校珍貴的教育資源。我們可以考慮把這些學生的影響力從年級向學部輻射,最終,帶動我們整個學部,以及全校的學習氛圍。當然。這種互動學習活動的開展形式有很多,還有待研究與實踐。
二、德育工作上,建議讓更多的學生做心理輔導員
這個想法源自于一個高中的男生,他跟我說有不少初中的男生想認他做哥哥。我問他為什么會這么有魅力,他說因為小男生會崇拜大男生的成熟、強壯,或者有打籃球、踢足球等技術特長。他說得非常正確。其實,在德育工作中,我們何不利用大男生的這些魅力特點去影響帶動小男生的健康成長呢?同時,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女生會在與高中女生和小學女生的活動交流中受益。相信她們通過觀察、接觸和體會,能自己幫助自己調整心態(tài),穩(wěn)定愉快地度過青春期,培養(yǎng)自己健全的人格。在學生自愿的情況下,對學生心理輔導員進行培訓,先在個別班級開展對口試點,然后以高年級進駐低年級的方式進行心理輔導。這種輔導可以在自然的活動狀態(tài)中進行,而不是刻意坐在一起談心。比如,①在食堂里試搞一次小范圍的高中低年級的交流餐活動;②組織高中低年級混合的英語角活動;③組織包括各種年齡段學生的選修課活動?;顒拥慕M織一定要能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共同的話題,讓他們愿意在一起。
三、在公寓宿舍管理上,建議進行跨年級混合寢室的試點
高低年級混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領導力,這是它的一個好處。不可能每個學生長大都能當“大領導”,但他們都需要管理的經驗,這對他們將來的人生道路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方面,一個宿舍5-6人,處于不同的年齡段,他們能體會到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不同經驗。以大帶小的混合寢室像一個小家一樣,會讓學生在放松的環(huán)境中相互學習,自然地實現大小孩對小小孩的傳、幫、帶。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學風和集體觀念,進而傳承校園文化傳統(tǒng)。其實以前的家庭有很多的兄弟姐妹,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安慰。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相對而言心理就比較健康,性格上會很包容,很有愛心。當然,具體做法有待研究。比如,小學各年級可以在作息時間相對一樣的情況下安排混合寢室。中學可以采取高一與初一混合、高二與初二混合、高三與初三混合的模式。
當然,這只是我初步的設想和建議,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探討。我只是希望通過這種設想的實現和完善,能幫助寄宿學生培養(yǎng)起健全的人格,為我們這所寄宿制學校再添新的辦學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