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求學者有三種檔次,也可謂三種境界,即“知之”、“好之”、“樂之”??追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樂之者是最高的求學境界。因為知之者可能是被動的,未必能求得其知;好之者可能浮躁的,未必能付之于行動;只有樂之者,既能得之于心,又能行之于身,知行結合,才能達到和諧統(tǒng)一,其樂融融的完美境界。
職業(yè)教育擔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和輸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的合格勞動者。絕大多數(shù)職高生面臨著就業(yè)挑戰(zhàn),能否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發(fā)展、社會進步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要求的人才,是一所職業(yè)學校能否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之所在。作為語文教師,面對素質教育應該說擔任著更艱巨的任務。要搞好職高語文教學,必須不斷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必須付出超乎尋常的艱辛勞動。我在職高語文教學實踐中就實施素質教育方面作的一些膚淺的嘗試。
一、注重自身魅力影響教育學生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好:“在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師的人格作用”。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教師自身必須高素質,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教育學生。作為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人。很難想象一個消極厭世者能給自己的學生有什么良好影響;作為語文教師還應該具有濃濃的書卷味,具有良好的文學修養(yǎng),談吐優(yōu)雅,語言風趣,給學生一種文化人的感覺,而不是粗鄙庸俗之輩;作為語文教師還應是一個天文地理、文化歷史、人情風俗乃至自然科學都廣采博覽的“大雜家”;還應是一個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敏銳感受的“信息通”,一個合格的現(xiàn)代人。更重要的是作為語文教師至少應有一兩門“看家本領”——或一手漂亮的書法,或一副丹青好手,或能筆下生花,或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總之要讓你的學生崇敬你,崇敬你才能喜歡你,喜歡你才能親近你,親近你才能信任你,信任你才能跟你學,才能對你所教的語文感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愿望與內驅力,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嘛。
作為職高語文教師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那就是面對差生的愛心、耐心與信心。因為我們教育對象是職高生,目前總體情況看職高生素質偏差,盡管國家重視職教,但社會上許多人還是歧視或誤解職高的,職高生被視為“三等公民”。多數(shù)職高生是初中階段中師中專或普高的落榜者,職高是他們“窮途末路”時的選擇。他們是帶著失望無奈甚至自卑的心理跨進職高大門的。他們那顆脆弱的心需要特別呵護;他們的缺陷與不足需要特別的包容。再加上一部分品學兼差的問題學生更不知讓你費多少心思了。別的不說,單就語文方面,你看到那歪歪扭扭亂不忍睹的書寫,那一篇篇詞句不通的作文;你聽到那方音濃重,辭不達意的答問。你光著急有什么用?你光抱怨有何益?你只有無怨無悔地去愛,誨而不厭地去教。熱愛學生是老師的天職,沒有愛心、耐心與信心教不好學生,更教不好職高生。
二、以“育人”為本位 培養(yǎng)健康情趣
“教書育人”是黨和人民對教育的根本要求。職高生將面對社會的選擇,就業(yè)的考驗,要讓我們的學生能立足于社會,光學會認知和技能是不夠的,還應學會做人做事與人共處。也就是要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人,會生活、會工作,能幸福地度過一生的人。根據(jù)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和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語文課素質教育的目標應當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科學的價值觀,以人民為本位的愛憎情感,健康的審美趣味以及掌握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聰明才智等等。可見語文學科把鑄造民族靈魂、生命精神的培育作為首要任務,語文學科具有育人優(yōu)勢,應以育人為本。
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不能指望工匠性的勞動能夠奏效,不能只對語文作靜態(tài)的形式分析,不能只看到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應充分發(fā)揮語文課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教育作用。由文質兼美的范文組成的職高語文教科書飽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人文內容——社會生活和人生哲理,歷史的畫卷和個人心靈歷程,多方面表現(xiàn)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語言之美。這一切能在思想上給人以啟迪,在感情上給人以熏陶,在審美上給人以愉悅,能夠豐富人的知識,擴展人的眼界,撥動人的心弦。因此語文課給予學生精神世界的營養(yǎng)是十分豐富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在教學中,我抓住課文中能夠激發(fā)學生感情的誘導物,讓學生的感情與課文作者的感情交匯在一起,經過點撥后使之升華成為相應的理念,于是情和理得到了統(tǒng)一;進而啟發(fā)思考,探究情和理怎樣表現(xiàn)為美的語言形式,這就獲得了知識;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把知識用于讀寫、聽說的語文實踐,于是形成能力。在這情——理——知——能的連環(huán)引導過程中,學生的心靈與課文作者心靈進行了互相呼喚和互相應答。就這樣學生面前的一篇篇課文不再是點、橫、撇、捺的簡單機械的語言符號,而能體味到其中的睿智的哲思,美好的情愫,躍動的血脈,震顫的靈魂及其映照出的歷史的滄桑和時代的光華。于是在藝術享受的心醉神迷中,靈魂不斷得到了凈化,感悟力、理解力、鑒賞力種種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次第走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素質教育的目標也就功到自然成地逐步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育人本位也就得到了很好體現(xiàn)。
三、重視實際能力 培養(yǎng)合格人才
加以拓展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文學表現(xiàn)的往往是內蘊,所以才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之說。如果教師為了使學生對林黛玉的形象有個透徹的了解,而在黑板上畫一個林黛玉,可能她符合一切美的標準,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并且她也絕不可能是學生心中的形象,因為審美是具個性特征。所以《詩經》中雖然塑造了許多美女的形象,卻沒有多此一舉地在邊上畫一個絕代佳人,只是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兩句短短的詩加以描摹,但一個古代美女卻栩栩如在眼前了。
針對職高生基礎差、底子薄的特點,我重點訓練了學生的書法、寫作與普通話等技能和基本功。字是一個人的“門面”??!學生應聘填個招工表,連字都寫得站不穩(wěn),不是第一關就過不了嗎?寫作方面除教材安排的作文序列訓練之外,每周引導學生寫周記,按寫作訓練規(guī)律由片斷到篇章,文體由記敘說明到議論,多側面多角度地訓練。因為日常生活中應用文運用非常廣泛,所以在教學中我把它作為重點來訓練。在教授《琵琶行》一文時,先給學生播放了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隨后請了一位學生現(xiàn)場彈奏《春江花月夜》,在或急促緊張或輕柔舒緩或慷慨激昂或如泣如訴的音樂聲中,同學們憑著自己已有的音樂知識走進了《琵琶行》,融進了琵琶女所營造的凄婉蒼涼的氣氛中,進入了白居易的波瀾起伏的內心世界,理解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精髓。
此外,還倡導學生要養(yǎng)成每天看點書報的習慣。提倡學生利用課余到學校圖書室借閱自己喜愛的報刊雜志,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們徜徉在書籍的海洋里,沐浴在知識的陽光中。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提高審美情趣和專業(yè)素養(yǎng),并通過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來促進語文學習。我們教師也可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從多方面對學生的素養(yǎng)進行培訓,如讓學生選修一段時間的詩歌朗誦或演講比賽等,因材施教,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總之,職高語文素質教育就是要堅定一個信念:“培養(yǎng)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yǎng)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提高審美情趣和專業(yè)素養(yǎng),并通過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來促進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