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視野是德國接受美學大師姚斯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讀者閱讀一部作品時,原有文學閱讀經驗構成的思維定向或先在結構,簡而言之,它是一種“前理解”或“前結構”。姚斯認為期待視野有兩大形態(tài):其一是既往的審美經驗即“較為狹窄的文學期待視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經驗即“更為廣闊的生活期待視野”。這兩種期待視野的形態(tài)在我們的寫作教學中可以理解為寫作主體的認知結構(即寫作者所具有的生活經驗、文化知識、思想水平、審美能力)和寫作需求(即寫作者寫作時所抱的動機所立的目標所帶的問題)。如果寫作者沒有相應的文體知識,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沒有一定的價值觀、審美觀,就不可能寫出深刻的文章。寫作是個未定的結構圖式,具有“召喚性”,給寫作者留下了許多空間,那么寫作者的頭腦是一片空白顯然是不行的。任何寫作者總是懷著自己的認知圖式去寫作的,這種“寫作期待”成為寫作的心理動力,支配著寫作活動的全過程。期待視野一旦形成,就會在寫作過程中起到導向的作用,它決定著一篇作文的寫作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被修正、被改變。
由此可見,期待視野對于寫作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寫作教學中,我們要特別的關注寫作主體的認知結構和寫作需求。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總是感到苦不堪言,其實導致這種現狀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略了學生這個寫作主體,越過了這個主體,直接進入了寫作的過程。
第一,我們要建構和拓展學生的認知結構。
首先,寫作主體的認知結構包括寫作文體的基本特征、寫作技巧等。我們要指導他們做好作文的常規(guī)。例如要求學生作文寫到規(guī)定的字數,書寫要工整清楚,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等,指導學生審清作文題的要求,仔細分析題干給定的寫作空間,指導用列提綱或打腹稿等形式來構思文章的主題和結構。通過寫片段作文或哲思小語等形式來引導學生打造更靚麗的語言,寫出有真情實感又較有文采的文章。指導學生寫好各類常見文體的作文,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描述生動、感情真實;寫說明文做到特征明確、方法正確、條理清楚;寫議論文做到觀點鮮明、有理有據、語言準確。學生的作文要符合文體要求,即使話題作文文體不限,也應文體特征明顯,不能寫出“四不像”的作文來。同時要指導學生根據表達的中心,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其他能力的提高一樣,需要多練習,教師應指導學生有計劃地進行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的訓練;進行改寫、擴寫、續(xù)寫、變換文體或表達方式等練習;進行書信、周記、片段作文等練筆。指導學生認真獨立地完成每一次練習,寫好限時作文、考試作文,指導學生力求在表達中有創(chuàng)新有創(chuàng)意。
其次,生活期待視野指的是學生獨特的人生閱歷和情感,以及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美學興趣。所以要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美學情趣。學生要善于在現實中積累一些生活常識、生活體驗,從而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對自然、社會、人生產生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些能夠幫助學生在寫作中自然地流露出自己心中的真話、實話,從而避免總是寫一些假話、空話、套話。
第二,通過啟發(fā)和引導來喚醒學生的“寫作期待”。
首先,要從作文的題目入手,擬題要講究擬題的自主化、生活化。我們反觀中學寫作教學,往往是老師給出一個題目或者照搬課本上的命題,教師不會考慮學生面對題目是否真的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是否感興趣。我們的教師是在完成“任務”,然而我們的學生又何曾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絞盡腦汁。長期如此,惡性循環(huán),教師對寫作教學是百般無奈,而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越來越弱,而且把寫作當成一種“負擔”。寫作課師生都感到“頭痛”。這樣的命題型作文課傷害了老師,也傷害了學生,而且更是傷害了我們的教育。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采用學生命的題,這是對學生的尊重和肯定,同時也體現了語文教學中師生的平等對話,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樣學生的寫作興趣會大大提高。作文的擬題必須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傊?學生是寫作的主體,我們不能離開學生而擬題。
其次,要營造一個舒心的寫作環(huán)境。教師如何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寫作氛圍,讓寫作由被動轉為主動呢?作文教學不能僅僅封閉在教室這個狹隘的空間里,而應該帶領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生活,讓學生在自然中觀察、想象、沉思和寫作。為學生營造一個具體可親可近的情境,讓學生感到有物可寫,有話可說,這樣也就會產生想寫的沖動。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蹲下身子”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多和學生交流關于寫作的想法,讓學生覺得老師可親可近,只有“親其師”,才會“信其道”,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增強學生寫作的需要。
協調好“優(yōu)等生”和“后進生”的關系,營造和諧交流的氛圍。面對這兩類學生,教師應協調好他們的關系。在寫作課上,教師應鼓勵“后進生”多向“優(yōu)等生”提問自己在寫作時遇到的難題,多給他們彼此互相交流的時間。對于“后進生”,我們教師也應和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用真誠去開啟他們封閉的心門,在和諧交流的氣氛下,激發(fā)“后進生”的寫作思維,并且?guī)退麄冏叱鲎员暗膶懽麝幱啊?/p>
再則,探索多樣式的作文評價形式。作文能力提高的關鍵在于心靈的領悟,而評改則是促成心靈領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文教學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己批改的能力,批改的過程也就是矯正錯誤,對事物意義重新建構的過程。
作文課堂的互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同學之間互批互改,并與原文對照,回味修改的過程,對文章加以潤色,從改一篇文章到改一類文章,學生在此過程中,既得到了尊重、肯定,同時也是美的享受過程。交流討論可以激活學生的表達思維,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寫作后的交流,對寫作者而言,能促使作者積極反思,能激勵其保持認真端正的寫作態(tài)度,從其他同學的評價中得到啟發(fā),對閱讀而言,可提高評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進而促使寫作水平潛移默化地提高,養(yǎng)成修改互評的習慣。
總之,好的題目是喚醒寫作期待的良方,舒心的寫作環(huán)境是喚醒期待視野的載體,互批評價是喚醒寫作期待的加速器。
參考文獻:
[1]張寶石.新學說 新標準 新理念 新實踐——闡釋、接受理論與語文教學[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3,(3).
[2][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柯傳偉 江蘇常熟東張中學21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