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曾對語文作過恰當?shù)慕忉?“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1]可見,語文包括兩個方面: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文字。這樣看來,語文就是語言文字,就是交際工具。[2]在《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語文教學的目的表述為:“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chǔ)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閱讀、寫作、說話、聽話的能力,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社會主義思想品質(zhì)和愛國主義精神。”[3]由此可見,語言文字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以語言為主要學習對象,讓學生感悟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中學生學語文就是學習讀和寫。語文教學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從學科自身性質(zhì)出發(fā),狠抓語言文字訓練。那么如何通過語文學習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呢?
一、加強誦讀,培養(yǎng)語感
誦讀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品味、體會文本語言,深層次地理解和感悟文本所表達的意義,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4]初中語文課本中,所選文章大多精美典范,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思想性,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讓學生欣賞作品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其受到情感感染,心境陶冶,美感享受,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瑯瑯成誦,在誦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只有反復誦讀,才能更好地體悟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并反過來體悟某些句子的特殊意義,才能從語音、詞匯、語法的不同角度綜合地體悟語言運用的奧妙和規(guī)律,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季羨林的《永久的悔》這篇散文,語言平實自然,沒有任何渲染,沒有什么表示強烈抒情的字眼,學生初讀時,也許會感到?jīng)]什么特別之處,然而通過反復誦讀,就能體會這些平常的日常絮語中蘊涵著至愛深情,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
同時,必須重視文言教學。文言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還在于提高他們的現(xiàn)代漢語水平。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可以了解燦爛的古代文化,而這種文化積淀又可以成為他們運用現(xiàn)代漢語時的宏觀語境。如教學《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愛蓮說》等名篇,可以使學生在感悟文章真諦的同時,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朗讀,使學生在不經(jīng)意中對語文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和嚴謹完整的結(jié)構(gòu),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并深刻理解。語文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應堅持不懈地引領(lǐng)學生誦讀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水平,將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種子播撒到學生的心田。
二、加強生活實踐,加深理解和體驗
語文課程植根于現(xiàn)實,課文本身就是生活的寫照,學生學習課文也是學習生活,離開了生活經(jīng)驗,很難獲得語言的感性意義,很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體會。詞典的釋義,通常是高度概括出來的最基本的含義,它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反映詞語在各種場合下的意義、用途、特性以及色彩、形狀、情味等。因此,語言文字訓練就必須聯(lián)系生活,通過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來領(lǐng)悟語言文字的深刻含義,學生對語言文字才能有具體而生動的感受,才能更深刻地領(lǐng)悟文章的內(nèi)涵。[5]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提出了“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生活的聯(lián)系?!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來自生活的源頭活水,才能對詞語含義或文章內(nèi)容有深刻的理解感悟。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探究中領(lǐng)會漢語言文字的基本規(guī)律。
三、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規(guī)范語言需從口語開始。首先應促進“推普”活動深入開展,提高語文教師的普通話水平,使教師在專業(yè)上得到最大的發(fā)展。語文教師要從職業(yè)需要的高度,認識普通話的重要性,努力講好普通話,切實提高語言表達能力。[5]學生們要努力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每一個不規(guī)范字檢查起,在學校,時時提醒、人人督促說普通話,使用文明語言,從而使自己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接受熏陶,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其次應鼓勵學生多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中的新聞聯(lián)播、電視詩歌散文等節(jié)目,通過這些優(yōu)秀的語言類節(jié)目,增強對普通話的感悟能力。同時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或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與課堂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活動,如講故事、搶答、討論、主持、答記者問、采訪、口頭作文、表演、朗誦、演講、辯論比賽、書法比賽等,促進他們形成互相學習、競相比賽的良好風氣。這些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很好地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如教學《空城計》《桃花源記》這類文章,可以創(chuàng)設(shè)“時空連線”節(jié)目,乘坐時光機,穿越時空隧道,來到三國、東晉時期,對諸葛亮手下官兵百姓、桃花源中的百姓進行采訪。教學《海洋是未來的糧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類文章,可以設(shè)計辯題:目前海洋開發(fā)的速度應該加快還是放緩、順境成才還是逆境成才。這樣,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有效地掌握課文內(nèi)容,又訓練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還要指導學生平時注意擴大閱讀量,并注意摘抄積累,做到博聞強記。語文新課標明確要求初中學生:“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6]多讀典范文章,有助于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培養(yǎng)對語言的感悟能力,不斷提高對語言的敏銳程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7]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旺盛時期,求知欲強,已不滿足于課內(nèi)閱讀,而是渴望從更廣泛的渠道去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以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在閱讀的同時還要記筆記,摘抄美妙的詞句、語段,也可以在書上作注,這樣經(jīng)過長期積累,學生可在讀中有所感有所得,從中吸取營養(yǎng),積累知識,到運用時便能夠信手拈來。俗話說,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沒有厚積又何談薄發(fā)呢?只有有了豐厚的語言積累,才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才能使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水漲船高。
四、加強作文訓練,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要學好語文,應該在語言本身的揣摩和練習上多下功夫。除了口語訓練外,教師應把重點放在書面語言的規(guī)范化訓練上。[8]特別是從學生作文入手:第一,采用日記、周記或隨筆的形式,鼓勵學生自由發(fā)揮,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社會,體驗生活,寫出具有個性的作品。第二,把作文訓練放到正常的課堂中來,每個學期都安排一定數(shù)量的作文在課堂上寫,使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謀篇布局,組織語言,寫出有質(zhì)量的文章,適應考場作文。第三,努力使作文訓練系統(tǒng)化、規(guī)?;?。教師根據(jù)教材的安排體系,制定出層次清楚,目的明確的作文訓練方案,有步驟、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訓練。如初一作文教學重在記敘文,教師可結(jié)合閱讀教學,從寫景、寫人、敘事、抒情四個方面制訂出完整的片斷訓練和綜合訓練計劃,保證每一方面訓練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最后對在作文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在課堂上及時進行評講反饋,提高作文水平,增強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
衡量一個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標準只有兩條:一是看學生學會了多少語言文字知識,二是看學生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如何,也就是說看他們聽、說、讀、寫的水平如何。如果完成了這兩項任務,就達到了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切實有效的方法,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參考文獻:
[1]陳耀德.試論語言文字的教學[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
[2]王敏.突出語文的工具性 加強語言文字教學[J].科學教育, 2008,(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楊麗.在語言文字教學中培養(yǎng)語感[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9).
[5]朱麗華.芻議如何提高初中生語言表達能力[J].科教文匯,2008,(4).
[6]李節(jié).重拾中華經(jīng)典,復興中華文化[J].語文建設(shè),2008,(7-8).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
[8]林進.作文教學中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重點[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
(洪梅桑 福建省泉州市城東中學36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