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背填U又云:“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可見要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最重要的是“寓教于樂”,使學生愿學、樂學。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要“寓教于樂”,首先是創(chuàng)造美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藝術的美。近年來,美育已被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語文科的文學藝術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是一個審美情感的體驗過程,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美育是通過藝術等美感活動和審美方式,來提高人的素質和修養(yǎng),來轉移人的心理氣質,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從而達到培養(yǎng)人的目的,也就是說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諧的發(fā)展,成為具有崇高情操和富有實踐能力的人?!盵1]因此,美育是一種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具有以情感人,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特點。它對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的影響是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因此也曾被蘇霍姆林斯基稱為是“一種心靈的體操”。通過美育,不僅可直接達到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的目的,而且還能啟迪智慧,提升品德。文學作品的美及其審美價值,體現(xiàn)于情感美、意象美、語言美的三者和諧統(tǒng)一。魯迅先生曾說,語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可見,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語文教學更是應該貫穿審美教育,讓語文課堂充滿美,提高學生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精心打造語文課堂美,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融入音樂,感悟美
“音樂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對音樂的感悟、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盵2]像任何民族一樣,中國漢民族的原始藝術形式,也是音樂和舞蹈。但是,漢民族在發(fā)展中,原來的這兩種藝術形式所積淀的以抽象音符和動作線條抒情的精神,即把觸景生情的心造意象化的精神,幾乎完全被轉化積淀在中國傳統(tǒng)的書法和詩歌藝術之中,并借助書法和詩歌被升華到這種精神的峰巔。中國的詩歌,從最早的《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都具有濃郁的音樂性,強烈的抒情性。最早出現(xiàn)的詩,作為民歌,首先是由民眾口頭唱出來的,而不是預先寫出來的。后來,詩人創(chuàng)作出來的詩,直到唐宋,一大部分詩詞也廣為傳唱,“有井水處,皆會歌柳詞”就是最好的例證。音樂與詩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對“情侶”,朱湘曾說:“詩而無音樂,那簡直是與花無香氣,美人無眼珠相等了?!卑乩瓐D也曾說:“受過這種良好的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是一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贊賞它們,很快樂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yǎng),因此自己性格也變成高尚優(yōu)美?!盵3]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音樂確實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
把音樂融入到語文課堂中,讓語文課堂充滿美,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來收到不同的效果。
首先,適當?shù)嘏錁防首x,可以使語文課堂充滿美,還有助于聲情并茂地讀好課文,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因為音樂的韻律節(jié)奏給人帶來的是非同一般的心靈感受,能讓人置身于優(yōu)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huán)境中,體會到語文充滿激情或柔情,意蘊深刻,詩情畫意般的美。例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先放上一曲《江南絲竹》,那悠揚的中國古典音樂之美,讓人如癡如醉,這時,教師用富有感情的音色朗讀課文“……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讀著,聽著,那如真似幻的夏夜荷塘、月色,便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師生面前,可以說在這柔美的音樂中,文學語言的無可比擬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以及給人形象逼真的美感,一下子就被學生感受到了。
其次,適當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音樂,既有助于理解文章主題又可以調節(jié)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經典的音樂和文學作品都能體現(xiàn)時代的特征,都唱出時代的主旋律。如果教學這類課文,就可以播放能反映同時代心聲的音樂,甚至是反映同一事件或歌頌同一人物的音樂。例如:教學《菜園小記》或《記一輛紡車》,這兩篇課文所記敘的內容都是南泥灣大開荒的事,描繪陜甘寧邊區(qū)官兵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為粉碎敵軍封鎖而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事,在教學過程中,就一定要播放《南泥灣》這首歌,因為《南泥灣》這首歌在當時邊區(qū)軍民是人人會唱的,就算是今天,這首歌仍是許多老百姓愛哼之曲,主旋律明快,流暢,優(yōu)美動聽。同學們在安靜的課堂上能欣賞到這樣的歌曲,無疑能令人耳目一新,這樣既調節(jié)了課堂氣氛,又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而且,只要老師適當點撥,同學們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題。因為這首歌歌詞內容描繪了南泥灣人大開荒之后,“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鮮花開滿山,是陜北的好江南”的圖景。這樣一幅美麗的圖景是在當初“沒有人煙,到處是荒山”的南泥灣開墾出來的,用不著作更多的解析,當時陜甘寧邊區(qū)官兵不怕困難、開荒備戰(zhàn)的頑強毅力已烙在同學們的心中,課文的主題不是很明白嗎?
再次,反復欣賞詠唱以詩譜成的歌曲,這樣,既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意境與感情,還有助于背誦。
筆者在教學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我的中國心》這課時,就是先播放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張明敏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的深情演唱,一下子就感染了同學們,同學們聚精會神地欣賞,那種中國人特有的愛中國的情感在歌里歌外流淌,在教室里彌漫,又通過反復欣賞,詠唱,同學們對這首歌所表達的情感已非常明白?!妒酚洝窌分姓f:“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止心也?!睂徝澜逃推鋵嵸|來說,是通過藝術手段來陶冶人們的心靈、行為、語言和體態(tài),進而達到提高人們審美文化素養(yǎng)的目的的手段。這就說明,通過音樂藝術手段來組織課堂,既可以更好理解主題,還可以提高審美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
新教材里,有好多詩歌早已譜成曲廣為傳唱,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月滿西樓》《雨霖鈴》《詠梅》等,筆者都采用這種方法,同學們學得興趣盎然而且背得特別快。
音樂是語文課堂這盤美味珍饈的調味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了學生高尚情操,讓美充滿語文課堂。
2.聲情并茂,朗讀美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葉圣陶先生說:“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通過美讀,不知不覺地,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比~老所描述的這種境界,就是通過吟詠誦讀所達到的審美境界。
首先,教師要非常重視范讀,除了要讓學生領會漢語語音音節(jié)清晰,音調變化豐富,富于音樂感的特點,還要非常注意教師自身情感的表現(xiàn)。教師要進入課文情境,把自己體驗到的情感傳遞給學生,進行心靈的接觸,產生情感的共鳴,以讀為旋律,將聲音、表情、姿態(tài)、手勢融為一體,“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葉圣陶),造成熱烈的情感氛圍,作用于學生行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產生課堂情感效應。例如,《白楊禮贊》這篇課文開篇氣勢不凡,“白楊樹實在是不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這是作者蓄勢已久,情不自禁對白楊樹發(fā)出的真誠的贊嘆,朗讀時就得熱烈、有力,充滿贊美之情,接著朗讀第二段,那就得用平穩(wěn)的敘事的語氣,再讀到白楊樹象征意義時,作者由白楊樹聯(lián)想到北方的抗日軍民頑強不屈的精神,激動之情溢于言表,語氣就顯得一句比一句激昂,語速漸快,感情也越來越熱烈。學生聽完筆者的范讀情不自禁地“哦——”了一聲,良久,才回到現(xiàn)實中來,這就是朗讀的魅力?,F(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美育是感性的,是通過潛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種感化,美育沒有任何形式上的規(guī)定和束縛,它只是自然而然讓人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美育像空氣一樣包圍著受教育者,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自覺自愿地感受、體會,從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美感教育是以感性的方式,來陶冶人的精神,移轉人的氣質?!盵4]筆者想,朗讀文學作品便是最好的美育手段之一,筆者真切地感受到,朗讀了《白楊禮贊》之后,學生早已被“白楊樹”的樸質、嚴肅、頑強不屈的精神所感染,有的同學甚至想要做一棵“白楊樹”了。
范讀很重要,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更重要,當學生在聽教師范讀時,雖能做到凝神諦聽,絕無旁騖,但此時的美感只是朦朧的,確切地說,就是心知其美而口不能言。要想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語文教師首先應根據(jù)課文的不同內容去深入挖掘分析,理性指導與點撥,讓學生多思考,多讀。一方面,結合思維訓練“以思伴讀”,這樣,才能把文學這一個活潑潑的生命整體鮮活地再現(xiàn)出來。其次,應“以情促讀”,啟發(fā)學生把自己融入課文中,體驗作者的情感。魯迅曾說“凡人之心,無不有詩”。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啟發(fā)學生的想象,使學生既時時感到自己處在文章境界之中,又能跳出來從審美的角度觀察這個能使自己陶醉其中的境界,再通過朗讀把這種感情表現(xiàn)出來。在指導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個別讀,全班讀,小組讀,男女分開讀等,關鍵句最好還要跟讀,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讓學生在互相欣賞學習的過程中分析比較,取長補短。
總之,“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造,在于標新立異,教育藝術也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主要決定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教育者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教育情景的千變萬化?!盵5]它是“一種達到嫻熟、精湛的境界,能巧妙地獲得創(chuàng)造性教育成效的技藝”。[6]語文教師要想把這個最靈活,最有彈性,最需要機智,也最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開展好,就必須根據(jù)不同的文體需要,適宜地發(fā)揮機智,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即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高度的靈活性,能隨機應變,有高度的智慧,能巧妙地、準確地、發(fā)人深省地給人以引導、啟示和教育,寓教于樂,讓美充滿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4]蔣孔陽,朱立元.美學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柳海民.現(xiàn)代教育學原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3]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5]扈中平,李方,張俊洪.現(xiàn)代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吳常順 福建省石獅鵬山工貿學校3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