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萍
“什么是問題,就是你不能即時達到的目標”,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提問。在閱讀教學中,問題提出的時機應是閱讀教學設計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筆者認為,在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設問點的有效選擇應注意以下四點:
一、激發(fā)興趣是選擇設問點的關鍵所在
教學時通過設問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其中的關鍵之處在于新課的導入??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边@正說明了興趣是學習的強動力。新課導入設置一個激趣的疑問點,從而激起學生急于求知的心理,打開思想的閘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閱讀教學中可選擇以下設問點導入課文:
1.選擇動人情節(jié),設問煽情導入
例如教學魯迅小說《祝福》時設問:“為什么說祥林嫂是個沒有春天的女人?”
細讀全文可以發(fā)現(xiàn),祥林嫂大半生悲苦命運的發(fā)展軌跡,其每一個臨界點都與春天有關:立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痛失愛子;迎春之日,一命歸天。作者特意將“喪子、再嫁、失子、歸天”幾個最為關鍵的情節(jié)都安排在春天發(fā)生,不無深意。春天是多么美好啊!祥林嫂不能像常人一樣擁有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更能喚起人們對這一悲劇命運的思索。以沒有春天作為人物命運的發(fā)展背景,更有其深邃的象征意義。教學時以此導入課文,頗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2.設置相似場景,設問移情導入
例如筆者在教學《陳奐生上城》一文時是這樣導入的:“新年剛過,同學們都去親戚家拜年了吧,(學生都露出輕松歡快的表情)有沒有親戚到你們家來拜年呢?”學生集體回答:“有?!崩蠋熇^續(xù)問:那其中有沒有鄉(xiāng)下農民親戚來呢?有的答有,有的答沒有。老師就指向答“有”的那一批學生追問:“在你的眼里鄉(xiāng)下農民親戚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從哪些舉動看出來的?”這樣一問,學生就如同沸騰了的開水,爭相發(fā)言。這位老師通過如此設問把陳奐生上城的與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課文導入直接上升到對農民朋友普遍特征的認識,既生動激趣又具深度。
3.選擇經(jīng)典細節(jié),設問對比導入
再如教學《祝福》時,也可以設問“課文為何要多次提到錢?祥林嫂的死跟錢有關嗎?”引導學生細讀全文可以發(fā)現(xiàn),文中共有六次提到錢,按文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為:
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
祥林嫂初到魯家的工錢:每月五百文。
祥林嫂從魯家支去的工錢:一千七百五十文。
祥林嫂婆婆賣祥林嫂的錢:八十千,娶親花的錢:五十千,剩下的錢:十多千。
廟祝答應捐門檻的價目:大錢十二千。
祥林嫂捐門檻的錢:十二元鷹洋。
清單中的單位不一致,查課文注釋可知它們之間的簡單的換算關系。我們也可以為祥林嫂算一筆可怕的“經(jīng)濟賬”:祥林嫂在魯四家中辛苦做工三個半月,掙的錢還買不到兩盤城里福興樓“價廉物美”的清燉魚翅,處于生活底層的祥林嫂的命運何其可悲!祥林嫂捐門檻所花的十二元足可抵她兩年不吃不花的所有工錢。這毫無價值的捐門檻在祥林嫂眼中是多么的重要啊!柳媽描述的地獄景象給她帶來莫大的恐懼和痛苦。這精神上的最后一擊徹底加快了祥林嫂往死路上走。小說中這一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對塑造人物、揭示主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魯迅對此更是匠心獨運。
二、緊扣目標是選擇設問點的重要步驟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對通過對閱讀材料的審視,在設計閱讀問題時,必須緊扣文體特點和閱讀材料的板塊教學目標,瞄準板塊教學目標進行針對性極強的重點設問。
例如在教學《我有一個夢想》一文時,根據(jù)板塊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自讀:
(1)這次演講的聽眾是些什么人?
(2)這次演講的時間、地點、場合各是什么?馬丁·路德·金演講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時間、地點、場合?
(3)這篇演講稿涉及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涉及哪些人利益?對他們的利益各造成了怎樣的沖擊?
(4)馬丁·路德·金通過這次演講想要達到什么目的?最終達到了嗎?在文中馬丁·路德·金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
教學《我有一個夢想》必須讓學生懂得演講詞這一文體,不僅具有議論文特點,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針對性、鼓動性、口語化特點,為達到演講的目的還需動情,運用多種表達技巧等等。因此,該文學板塊的教學,就要盡可能根據(jù)演講詞的教學目標要點來選擇設問點,安排教學程序。以上教學設計的四個問題緊緊圍繞目標,抓住演講詞的特點來設問,不僅引領學生解讀了文本,也掌握了演講詞的特點,對學生以后的演講實踐也應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再如對小說《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悲劇根源的探討,可分別設問如下:
1.假如孔乙己沒有被丁舉人打折腿,不就避免了悲劇的結局嗎?
討論:丁舉人中了舉,有錢有勢,而孔乙己“沒有進學”,“愈過愈窮”,“他家的東西,偷得么?”被打折腿不足為怪。
2.假如孔乙己不去偷丁舉人的東西,怎么會被打折腿呢?
討論:孔乙己“好喝懶做”,又窮困潦倒,不偷怎么生存?
3.假如孔乙己不好喝懶做,不就不會去偷丁舉人的東西了嗎?
討論:“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可見他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很深??加挚疾簧?又不愿與“短衣幫”為伍,自然就會好喝懶做了。
結論:孔乙己的悲劇,主要是社會悲劇,有封建社會制度,有封建科舉制度存在,就會有孔乙己這樣的犧牲品,他的死是必然的。
這里,步步都以緊扣目標的方式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如剝繭抽絲,直至問題的解決,這樣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它能有效地促使學生動腦動口,再加上形式活潑,挖掘深廣,且趣味性很強,學生很容易參加“論戰(zhàn)”,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探索的熱情,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形成流程是選擇設問點的操作原則
如果說設計從整體上感知的問題是把學生引入課文,那么形成流程的問題設計就是引導學生到課文中去尋寶、獲取獵物;前者屬于略讀,后者就是要引導學生去精讀。在具體教學時,所設計的問題要形成流程或階梯,或由淺入深,或由易到難,要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思維規(guī)律,教師要在此點與彼點之間筑起階梯或架上跳板。這種用打破沙鍋問到底式的問題設計,能夠把學生引向更廣更深的閱讀層次。
例如教學《最后的常春藤葉》時的問題設計: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jié)?請說明原因。2.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3.最后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系?為什么最后的藤葉能挽救瓊珊的生命?4.為什么說貝爾曼畫的最后一片藤葉是他的杰作?5.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jié),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6.貝爾曼是小說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寫他的只有兩處,試分析他是怎樣的人?7.歐·亨利式的語言有什么特征?
我們知道,小說中最震憾人心的情節(jié)當屬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結局。瓊珊把這最后一片葉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為最后一絲與世界的微弱牽連,作為放棄生命的理由,卻想不到這最后的常春藤葉竟能戰(zhàn)勝“秋風掃落葉”的命運,這給陷入絕望中的瓊珊以極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來。以上的幾個問題牢牢地扣住文本,對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人物命運、人物性格、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層層設疑,引導學生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對文本進行解讀。
再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筆者主要設計了如下四個問題:①焦仲卿的母親出于何種心理讓兒子休妻呢?②除了殉情,劉蘭芝和焦仲卿還有哪些路可走?③與焦、劉遭遇相似的陸游、唐琬卻走了另外一條路,這又是為什么?④愛情如此美好,但是什么讓愛情偏離了航向?這四個問題中既有對全詩情節(jié)的梳理,也有主要人物形象的命運、性格分析,更難得的是,在較廣闊的空間中引發(fā)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愛情”主題進行探討剖析,使原本較為直白的命題變得深沉、嚴肅,促人深思。
四、培養(yǎng)遷移能力是選擇設問點的根本目的
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教懂學生了”,也不是“教會學生了”,而是要“學會”,這就要使學生在主動獨立的閱讀過程中明白在學習中怎么去抓住重點進行學習。因此,閱讀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老師為學生選擇設問點上,而是要告訴學生老師為什么要以此作為設問點,明白了這些,才是他們“學會”的開始,也是他們真正能以一反三的資本。中學語文新教材作為使學生自知的獨特之處,恰恰以專題板塊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教材內容,使教材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階段性更為突出。所以在教學中教者可以將某一專題、某一教學板塊通盤結合考慮,可以在講讀某一課文之后,試圖讓學生總結老師為什么要選擇這一知識點進行設問,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問題,然后學生再互相進行設問、提問、解答,最后,老師評價、總結學生自讀的閱讀問題的設計。長期堅持,久而久之,學生定可形成自主設問,優(yōu)化閱讀學習中問題質量的能力。
以必修五第五專題“偉大的情思”中的《我為什么而活著》和《橫渠四句》教學為例,在導入新課后,教師分析,這兩篇文章闡述的實際上是自古以來人們無數(shù)次追問過自己的問題:人是什么?人為什么而活著?這兩篇文章的閱讀學習要抓住專題的核心,走進文本研習,整體把握文章意思;走出文本,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探討人之所以為人的特點及人生的意義。接著和學生共同學習《我為什么而活著》,并對文章導讀設計層進性閱讀理解題。在明確這一板塊教學目標并學習《我為什么活著》后,然后再讓學生自主閱讀《橫渠四句》,盡可能地讓學生運用自己在閱讀學習時得到的方法,分析自我閱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時學生也許也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自己就是一名老師,因為發(fā)現(xiàn)自主閱讀時他可以通過確定重要的設問點對文章的思想內涵作深刻的審視和理解。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