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wèi)東
【摘 要】新課改下,思想品德課教學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作為教學的起點,挖掘學生生活中有意義的事件,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構,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盁o痕教育”就是有效實現(xiàn)這一課程目標的重要舉措和追求。
【關鍵詞】初中 思想品德 無痕教育 必要性 實施策略
“無痕教育”是相對“有痕”教育提出來的概念。在教育理念上,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方式上,它用情景誘導,活動體驗,追求“潤物細無聲”的辦法,以激發(fā)學生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欲望,內化教育要求,促進其行為的自我矯正,從而達到“使學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學生感覺有人在教育他”這種意境?!盁o痕教育”是一種生態(tài)化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實施無痕教育的必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性需要“無痕教育”。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作為教學的起點,以學生生活經(jīng)驗為主線,開發(fā)生活資源,挖掘學生生活中有意義的事件,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構,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盁o痕教育”就是有效實現(xiàn)這一課程目標的重要舉措和追求。
2.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需要“無痕教育”。當今中學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戲稱“新新人類”;思想上他們以成人自居,在選擇信息、建構認識的過程中,不斷凸顯自己的主體地位;在受教育中,不時有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教育實踐證明,“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角色痕跡太重”,會產(chǎn)生所謂的“抗藥”效應。為此,思想品德課教學不必時時處處高談學習目標,而應利用各種情境構建一種以課堂生活為載體的“無痕”德育,將目標內隱于過程當中,淡化教育痕跡,提升學生無意識領域里的德育信息儲備,使學生在潛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養(yǎng)成社會主義的品德。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無痕教育實施策略
1.激發(fā)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無痕”教育的實質?!盁o痕”教育理念要求教學要“以生為本”,教師為學生搭建成長的舞臺,既不壓抑也不過分放縱學生活動,讓學生擁有一堂有深度而不僅僅是有“熱度”的思想品德課。例如,在《融入新集體》的教學中,筆者組織了我們的班徽、座右銘主題設計及展示活動,課余時間把同學精心設計的作品貼在“展示區(qū)”上,在上課時讓作者介紹作品的意義和設計意圖,通過全班同學、班主任、美術老師以民主投票選出優(yōu)秀作品,再由優(yōu)勝作品的作者以演講競選方式誕生了我們班的座右銘和班徽。通過評選活動,同學們熱愛集體、融入班集體的情感得到升華,既凸顯了學生的主體精神,又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
2.情境教學是萌生“無痕”教育的最有效手段?!盁o痕”教育和“有痕”教育的一個明顯區(qū)別在于:“有痕”教育用空洞的說教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而“無痕”教育注重隱蔽“教育”意圖,注重設計情境教學,在情景場的誘導下,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注入自己的情感,以激發(fā)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約束和自我生成,產(chǎn)生“情景有聲,育心無痕”的效應。例如,在“競爭與合作”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了游戲情境。全班四個組分別推選3人參加競賽,每組給一個玻璃瓶子,瓶肚很大,瓶口小,3只剛能通過瓶口的帶線小球躺在瓶底,每人各拉著一根線頭。比賽規(guī)則:每一組的3個小球分別代表3個人,3個人正在井里玩,突然,干井冒出水來,水漲得很快,3人必須快快逃命,5秒鐘內沒能逃出來,誰就會被淹死在井里。結果,有商量溝通的一組能從容又快捷地拉出3個小球,而其他組的表現(xiàn)很狼狽,時間到了還在爭先恐后地拉,更有幾個同學把線都拉斷。這時,筆者分別叫表演的同學談談成功或失敗的感想,從中讓同學們對合作的意義和要求有深刻的理解,達到了學習有聲、育人無痕的效果。
3.巧用實踐與評價活動資源是施展無痕教育的最重要渠道。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對教材中實踐與評價活動資源進行二次開發(fā)和利用,創(chuàng)設一個個鮮活的教育現(xiàn)場,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被浸潤和感動,讓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被滲透和催化。例如,在《師生情誼》的教學時,課前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采訪本校老師的工作情況,采訪實況在課堂上交流:有的學生自拍DV展示,有的繪制圖片介紹,有的同學對老師的工作進行細致入微的故事描述;特別是陳輝同學報道的“班主任的一天”時,同學們就自己親眼所見暢所欲言,相互補充,恨不能將班主任所做的感人事跡一一道來,學生在“親歷”中獲取豐富的課程資源,與課堂教學交融互動,他們真真切切地了解到老師從事著煩瑣的、辛苦的、需要無私奉獻的工作,生與師的心貼緊了,濃濃的師生情誼在蔓延,課后,不少同學用卡片寫上對老師的感激和祝福的話,親手送給老師。每當想起這一課,一陣陣暖流就在心中激蕩,原來教育就是那樣的純樸。教育者更像一個牧羊人,其職責在于將羊領到肥沃的草原上,而不是水泥地中,至于羊吃什么草、吃多少、怎么吃的,最終決定權在羊自己而不是牧羊人。教師從學生的經(jīng)驗出發(fā)對課程進行“二次開發(fā)”,將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實踐內容,通過道德踐行,引發(fā)學生道德情感體驗,理解道德價值要求,促進品質內化,從形式無痕到效果的有痕。
4.轉變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是實現(xiàn)“無痕”教育改革的基本保證。教師是把“有痕”向“無痕”轉變的關鍵人物。建設一支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并把這種思想轉化為教育教學行為的教師隊伍,是實現(xiàn)“無痕”教育改革和凸顯無痕教育實效性的基本保證。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明辨是非》的教學中,筆者安排了四個小組同學在堂上表演小品《不一樣的選擇》。小品情景是:小昆與同學小強發(fā)生矛盾,小昆就找朋友小林幫忙打架,小林會如何選擇呢?扮演小林的同學一上臺就猛力推了小強一下,扮演小強的張亮同學沒注意這突然而來的動作,使他重重地摔倒在地板上,引起同學哄堂大笑,身材高大的張亮漲紅著臉,爬起來立即大聲說:你真的要打架?并雙手緊握拳頭,眼見就要演變成假戲真做了,筆者意識到了事態(tài)的嚴重性,立即示意同學們安靜,并快步走到張亮面前,關切地問:“傷著了嗎?”筆者內疚地對張亮說:“對不起!是老師的錯,是老師沒有向表演的同學說明注意事項。”扮演小林的同學看到此景,懵了一下,也走過來幫小張拍去衣服上的灰塵,連聲道歉,這時,小張也意識到什么似的,很快平靜了心情,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他不是故意的,我不應該怪他,我對剛才自己的失態(tài)向老師和同學表示歉意。”說完還深深地鞠了一躬。這時,筆者抓住這一轉機高興地說:“同學們,你們不想對小張的選擇表示點什么嗎?”一會兒后,大家都投以熱烈的掌聲,此時,無痕的教育充盈著理解和智慧,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中。同學們從“老師的選擇”、“張亮的選擇”一定會發(fā)生頓悟以及人格的濡化,筆者在激動之余更多的是反思。
(1)榜樣示范,善做“導師”?!敖逃械囊磺卸紤撘越逃叩娜烁駷榛A”。學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師是成長的引路人,是模范公民。老師要借助思想品德教材,以身立教,用人格影響人格,以道德感召道德,向學生展示正確的社會思想、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模式,讓教育產(chǎn)生潤物細無聲、無痕勝有痕的教學效果。
(2)民主對話,機智應變。教學機智的思想基礎是教學上的民主性,而民主思想源于教師對學生誠摯深厚的愛。在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中,應對教學事項的變化和生成,我們應運用民主方式及態(tài)度予以處理,學會“靈機一動”,因勢利導,春風化雨,育心無痕。
(3)建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是學生成長的首席伙伴,“伙伴型”師生關系是“無痕”教育倡導的一個重要理念。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優(yōu)良品德的養(yǎng)成、學業(yè)的提高、智能的培養(yǎng),以及促進其身心和個性的全面和諧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等;實施無痕教育,就能更好地實現(xiàn)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xiàn)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沈建民.教師的課程意識與專業(yè)成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