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生活也日漸趨于娛樂化,原本厚重的經(jīng)典名著改編成了一部部電視劇、電影。影視作品以其生動具體的銀屏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面貌、本質,集多種媒介的優(yōu)點于一身,聲圖并茂、視聽兼?zhèn)?,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深受大眾喜愛,尤其得到青少年的青睞。影視作品不僅成為中學生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已成為日常關注追蹤的熱點話題。
就如魯迅先生預言的那樣:“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成為這樣的。”影視藝術因其多元綜合的特點,可以對學生進行多視角、多方位的能力培養(yǎng),突破單純課堂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束縛,把影視作品多層次、有步驟地引入課堂,不僅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顯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影視文學的鑒賞能力,加深其人文素養(yǎng),從而達到觀看影視作品——形成感性積累——增進鑒賞能力——提高人文修養(yǎng)的教育目的。
影視文化對語文教學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將影視作品與文學原著進行參照比較,增強對文學作品的感性積累
影視作為“第七藝術”與文學休戚相關,我們時常抱怨影視作品脫離了原作者的意圖,卻常常忽略了他們之間的相同之處,而這些地方正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把握原著,從而進行理性的分析,并投入到審美鑒賞活動中去。比如,小說《祝?!穼ο榱稚┯腥尾煌耐饷裁鑼懀髡邔ζ漕^飾、穿著、臉色、模樣、手腳和眼神都作了細膩生動的描寫。相對于電影而言,課文對人物的刻畫更為細致傳神。課上,為了使學生充分體會人物外貌描寫的成功之處,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對人物進行外貌描寫的語句,體會其深刻含義,并比較三次外貌描寫的異同,既而讓學生“格外注意”觀看影片中表現(xiàn)人物外貌的鏡頭,進而比較小說與電影的肖像描寫的異同以及肖像描寫對展現(xiàn)人物精神面貌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藝術匠心。我想,學生借助影視元素,不但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也得到了觀察的樂趣,這種能力與思維方式也作為一種感受力積累下來。
影視欣賞課題增強學生的語文鑒賞能力。
教師可以選擇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影視作品作為材料,因為好的影視作品可以使學生在觀賞的過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識的增長、眼界的開闊和心靈的愉悅,從而受到了以美感為前提的特殊的啟迪、教育。當學生在觀看《南京!南京!》時,內(nèi)心涌動起濃烈的愛國情感,對國家這段屈辱的遭遇有了極為深刻的認識,這些都在學生的周記中體現(xiàn)了出來。當研究電視廣告的精彩紛呈時,學生體驗了廣告語言的生動和夸張,又對母語的學習增強了自信心和自豪感。當欣賞《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時,學生感嘆祖國的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但也有許多影視作品從蠅頭小利出發(fā),內(nèi)容上充斥著厭學、出走、比闊、賭博、暴力等內(nèi)容,對中學生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因此,需要教師進行正面引導,對一些格調(diào)不高的、有害的影視作品,可結合語文課進行影視欣賞指導,提高對影視作品的辨別選擇能力和對影視作品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讓他們遠離庸俗淺薄的東西。
讓學生學寫影評也是一種鍛煉寫作的方式
對于一般人而言,電影看過且看懂就可以了。然而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看電影只是其中的一個步驟,要想充分利用影視資源,就必須對看過的影片寫出影評,這是鍛煉寫作能力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觀看《阿甘正傳》,一個學生在觀后感中寫道: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個吃到的是什么味道。生命中就是充滿了這么多的想不到,不確定,而對待這些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是酸甜的、還是苦辣的滋味,我們都要學會從容、樂觀、積極地去面對。也許命運之神暫時沒有把幸運之手放在你的身上,但誰知道以后會怎樣,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我們都擁有自己的一盒巧克力,其中滋味只有自己嘗了知道。
另一位學生在看完《老人與海》之后,在他的影評中寫道:
這部電影內(nèi)容很簡單,說的是一位住在海邊的老人,生活無依靠,以打魚為生,日復一日,總想打一條大魚,賣更多的錢。一天在打魚時果然遇到了一條很大的魚,老人靠自己的力量和熟練的技巧把大魚制服了。因為這條魚實在太大,老人無法立即將其拉入船艙,只好將魚拖在船的后面。由于這條魚在捕獲時,身上被魚具弄出了血,對此非常敏感的鯊魚將魚肉一口口吃掉。當漁船到了岸邊,老人捕獲的這條大魚只剩了一條骨架。老人拖著疲憊的身體,緩慢地走回了那位于海邊的小屋。夜晚很快進入夢鄉(xiāng),還夢見了一只獅子。這個作品的偉大何在?是對老人捕魚技術的描述,如何與大魚搏斗,還是對大海與波浪的生動敘述,我認為都不是。主要因為是作品有它的深層含義。老漁夫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兩種爭論,各有其理,但沒有結論。說漁夫是勝利者,但沒有實際意義的收獲;說老漁夫是失敗者,而他以自己的力量和技巧戰(zhàn)勝了一條很難捕獲的大魚,顯示了老人的能力和智慧。影片以更加直觀和富于震撼力的方式給我們留下了永久的無窮無盡的爭議。
影視作品可以熏陶學生思想,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愛國情操
好的影視作品可以使學生在觀賞的過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識的增長、眼界的開闊和心靈的愉悅,從而受到了以美感為前提的心靈的啟迪、教育。比如,電影《霍元甲》就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欣賞影片,學生記住了影片中的一段話,“武術最厲害的地方不是要打倒別人,而是要克制自己的好勝心,無論如何仁義道德不可喪。練武是為了強身、為了幫助別人,不是叫你去惹事,更不是用來報仇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要懂得尊重別人、善待他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敬重?!睂W生在周記中寫道:
為了幫助霍元甲開辦精武體操會,農(nóng)勁蓀賣掉了自己的“沽月樓”,不惜舍掉自己一生的事業(yè),什么是朋友?我想莫過于此了。不在乎朋友的誤解敢于說出逆耳忠言,在朋友落難時默默幫助支持,在朋友完成更大的理想時不一惜舍棄自己的事業(yè),這才是真正的朋友!
另一個學生寫道:
在《霍元甲》這部影片中我明白了中華武術的精髓——俠義之氣。
又如,在觀看《葉問》時,全班不約而同地鼓掌三次。激動的掌聲,是大家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個學生在觀后感中寫道:
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后,葉問家由于十分富裕,被完全霸占,變成日軍在佛山的指揮部。葉問流離失所,衣食住行沒有著落,看得讓人心碎。難怪李敖曾經(jīng)說過,“如果你看過在30年代,日本人騎著高頭大馬在街上耀武揚威,你就會明白為什么當時的人都愿意跟著共產(chǎn)黨,為什么大家都從心里感謝共產(chǎn)黨”的話。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他能夠打贏10人、20人,但是他無法和一個軍隊抗衡。只有團結全民族的力量,才能夠趕走侵略者。
其實,一部好的影視作品本身就是一位良師益友,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感染著你、鼓舞著你。語文的教學藝術不應局限于書本知識,我們要打破傳統(tǒng)的語文觀念,還語文教學一個自由身,讓一切能為語文教學服務的資源盡顯其用武之地。盡管語文學科中影視教學是一個新生力量,卻和語文教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讓我不禁想起兩句詩: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執(zhí)筆:孟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