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軍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展的今天,許多學校認識到計算機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相對于其他課程,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更新較快,也容易讓學生接受和喜歡。但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和對教育現代化理解的偏頗,形式化操作信息技術教育的現象比較普遍。很多學校往往重硬件輕軟件,重效應輕效果,忽略了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對此,筆者認為只要從評價方法和手段上加以改革,這種現象就可以解決。
信息技術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強調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強調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和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注重其解決問題、交流合作等能力的培養(yǎng)。由此看來,傳統(tǒng)評價已經不能勝任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必須探索新的評價方式。新的評價方式應該體現以下幾方面特點。
●充分體現評價內容的綜合性
以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為依據,對學生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興趣、態(tài)度、習慣、交往合作、基礎知識、實踐技能、綜合應用能力等進行全面綜合的測評。內容包括四部分:①情感態(tài)度。在小學階段,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往往比知識和能力的掌握更具價值。通過適量的、貼近于各年齡段學生特點的評價題目,運用觀察記錄為主的評價形式,重點評價學生的學習常規(guī)、學習情趣、合作意識、參與程度等。②基礎知識。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包括信息與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計算機基本操作,網絡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識,以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網絡文化、網絡行為規(guī)范、信息倫理與道德等。通過“基礎知識類”測評題目,運用筆試這種測評形式,重點考查各年級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常識的了解、掌握情況。③操作技能。信息技術技能測評是學生對計算機和網絡操作技術熟練化的評價,因此,測評的重點在行動的定型化方面,即實際操作時要求迅速、流利,既要保證操作時的正確性和切實可行性,又要保證錯誤少,效率高,結果好。所以,測評過程中不僅要有在不同時期階段性的測評數據,更要有一個測評過程反映學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幅度。通過一個過程的測評,來激勵學生努力訓練。④綜合應用能力。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將信息技術的綜合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才真正達到了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測試綜合能力是激勵學生自覺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和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的方法。
●真正實現“積效”與“過程”的結合
積效目標是以應用知識技能的學習行為表現的、可以觀測到的學習結果,如電腦美術作品、電子賀卡、網頁創(chuàng)作等。通過學生的項目結果或作品來評價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或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實踐能力。而過程目標評價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態(tài)度和能力,關注的是學生參加協(xié)作活動或探索活動時的積極性、態(tài)度、合作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創(chuàng)造性以及所獲得的經驗教訓。過程評價與積效評價相結合才是對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全面客觀的評價。
●評價要注重應用性和可觀測性
因為信息技術學的工具性要求我們注重其應用。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明白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和社會競爭中的現實意義,明白怎樣表現學習成果,之后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另一方面是促使他們去主動應用知識技能,把評價過程轉變?yōu)閷W習過程。這樣才在真正意義上使評價起到導向、調控、激勵的作用。
●學習評價應具有開放性
傳統(tǒng)的評價都是針對封閉的單個的學生,這就制約了學生之間的討論與經驗交流,制約了團隊力量的最大發(fā)揮。所以評價應由單一測試個人轉向測試考查小組或團隊,即評價應具有開放性,允許及鼓勵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交流、探討之后,再經過去粗取精,拿出自己或小組的最佳結果。這樣評價出的結果才是他們的最佳成績。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不能偏離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目標,“我們萬萬不能把信息技術教育按照學習這一門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教、去學”(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的報告)。我們應該以先進的教育教學和評價理論為指導,結合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及目標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應該體現發(fā)展性評價理念,應該有效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注重學生在實際的、真實的問題情境中的表現,在重視個性化發(fā)展的同時,強調相互之間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