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清
當下新課改所面臨的一個無可回避的問題是課文長、課時少,怎樣使學生有的放矢地走進文本,更好地領略作者所描寫的內(nèi)容和表達的情感?教學中需要長文短教。長文短教需要一種大膽取舍、善于取舍的智慧。一篇課文的教學能讓學生掌握一種知識與方法,訓練一種能力,體驗一種情感,領悟一種人生智慧,就是成功。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學習策略化需要取舍的智慧,輕負擔高質(zhì)量的教學需要取舍的智慧,大量的閱讀需要取舍的智慧。
一、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形成簡約的教學思路
“簡約”不等于“簡單”,“簡約”是相對于“繁復”而言。語文教學的“簡約”,說到底就是要在語文教學中盡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東西,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說白了就是“取”與“舍”的問題。該取什么?該舍什么?這就要求教師調(diào)整好教學思路,尋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既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走進去,又能讓學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淺地走出來。
何謂“切入點”?我的理解就是閱讀感悟的起始點、突破口,也是閱讀感悟的線索和媒介。長文短教應找準一個精當?shù)摹扒腥朦c”,力求抓住“動全身”的“一發(fā)”,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鏈,聚焦一點,洞照全篇。
一篇課文,需要探究的問題有很多,需要學生通過學習本課形成的能力也有很多,但這些問題不可能在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全部得到解決。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教材,制訂切實可行的單一教學目標。要把制訂出來的幾個教學目標放在一起比照,然后審時度勢,抓住最適合學生完成的目標去探究,大膽取舍。
1寫人、敘事為主的長文如《十六年前的回憶》《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重在寫人,則應以人物特點為切入點。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主要通過幾個事例的描寫,使學生感受到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的情感,從而在心中樹立起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膫ゴ笮蜗笠约啊盀樽约合氲蒙?,為別人想得多”的偉大人格,并涌起無限的愛戴之情。教師就要圍繞主旨確定切入點,以突出閱讀教學的中心。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就認真讀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些語句反映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把這樣的語句找出來深入體會,然后在小組中交流你的讀書收獲。”這樣的閱讀指導能啟發(fā)學生圍繞主題、抓住重點深入閱讀,使整個閱讀過程整體性更為凸顯。這樣的閱讀切入點,能引導學生圍繞課文主旨深入閱讀,既增強了閱讀教學的整體性效果,又為突出課文的重點作好了鋪墊。
寫人記事的文章如重在寫事,則可以事件的結果或通過事件說明的道理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入閱讀過程,如《窮人》等。當然還可以抓住中心事件和重點句、重點段落為切入點進行突破。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的教學,在處理這篇教材時,我圍繞著兩個問題尋找突破口①如何實現(xiàn)長文短教,把握住重點,不在細枝末節(jié)上費工夫?②如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透過文本,近距離感受革命者的偉大情懷?備課時我不停地讀文本,并在網(wǎng)上尋找李大釗同志的相關資料。讀著文本和資料,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李大釗同志作為我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有著堅強的革命意志,他堅信革命會勝利。正是他心中有著這樣的信念,才將生死置之度外,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于是,書中的一句話躍入了我的眼簾:“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這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边@“偉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勵李大釗同志的源泉嗎?于是,在課堂設計時我緊扣住“你能在字里行間找到這偉大的力量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三大塊體會感悟。在學生難以理解處適當補充李大釗同志受刑的資料,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課堂上,學生循著問題讀書,不斷地在發(fā)現(xiàn)中感悟,被李大釗同志深深地感動了。
2抒情為主的長文如《金色的腳印》《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一般可以選擇感人的畫面來作切入點進行突破。
3經(jīng)典名著的長文如《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窮人》《將相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可以以情節(jié)線索作為理解文章的切入點,能引起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提高學習主動性,激發(fā)思維的靈活性。
教師在開篇教學此類課文時,一般可以在了解故事大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的精彩處對全篇質(zhì)疑,把握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如教學《將相和》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用小標題概括三個故事,再說出三個故事的聯(lián)系,然后找出核心問題:“藺相如立功,是不是僅僅靠一張嘴?”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句子說明。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和談體會,理解藺相如真正靠的是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愛國精神。他在用自己的生命保衛(wèi)國家和國家的尊嚴。師生形成共識“家和萬事興,國家也是同樣,一個國家既要有驍勇善戰(zhàn)的武將,又要有能言善辯的文官,大家團結一致,國家才能興旺發(fā)達?!?/p>
二、找好品讀細讀的關鍵點,深挖教材豐富的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作為一般性的閱讀文章,本身就具有閱讀價值——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但這僅僅是文章未成為語文教材的原本價值。而一旦這些文章被選用到語文書里來,就具有了另一種價值——教學價值。語文課文的教學價值就是使學生獲得言語的智慧,簡單地說就是獲得表達的方法與藝術。
長文短教,不等于降低水準,不等于“深文淺教”,不等于蜻蜒點水、淺嘗輒止。閱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不斷地品味語言,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由此產(chǎn)生情感共鳴。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在情感陶冶的過程中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此,我努力引導學生潛入文本,在讀中感悟,在品中感悟。
如《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一課我們可教什么呢?只要教師認真讀讀課文,就可以羅列出下面幾個知識點:
1讀悟結合,在了解戰(zhàn)象有靈性、重感情的同時感受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3文章對戰(zhàn)象嘎羧行為的具體描寫。
4學習給課文列小標題。
5抓住戰(zhàn)象嘎羧生命最后歷程的幾個感人的畫面,想象嘎羧的內(nèi)心感受并進行練筆。
可見,這課的教學價值十分豐富,它給語文教師帶來了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極大空間。但我們不能將教材的所有教學價值全部包攬解決,也不能想到什么教什么、什么好教教什么,那如何取舍呢?
在教學時我主要抓住戰(zhàn)象在生命最后歷程的幾個畫面入手,每個畫面都鋪墊了一個小問題,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調(diào)整教學方案,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固然重要,但教師必須發(fā)揮好引導者的作用,不能讓學生泛泛而讀,不能每個句子平均使力,就像走過場似的。那樣的讀只是浮在表面的讀,學生根本沒有深入去體會。雖然文章中的句子都很感人,但哪些句子可以一帶而過,哪些句子需要認真研讀,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要把握好取舍的尺度?!敝攸c引領學生走進畫面,聚焦細節(jié),深入感悟。
畫面一:戰(zhàn)象英勇作戰(zhàn)的情形和年老的嘎羧的對比。
這一環(huán)節(jié),從學生的感悟入手,通過抓住重點詞句朗讀體會,想象戰(zhàn)象殺敵的情景,喚醒和調(diào)取了學生本有的感性,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戰(zhàn)象的威風凜凜和排山倒海的氣勢,與年老的戰(zhàn)象形成強烈的認知沖突,進一步理解戰(zhàn)象。
畫面二: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歷程做了哪些不同尋常的事?概括小標題。
畫面三:重披象鞍。
這兩個畫面的研讀,主要是引導學生批注文本,落實與文本的有效對話。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問題,從而保證學生個性化的閱讀。當然其間教師要和學生一起交流對話,如適當提示、巧妙點撥、精要總結、合理評價,以求生生、師生、生本之間的交流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