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向東 曹向兵 佟泳玫
[關鍵詞] 中西醫(yī)結(jié)合;輪狀病毒;小兒腹瀉
[中圖分類號]R725.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7(b)-166-01
輪狀病毒主要于每年的11月至下一年5月,侵襲5歲以內(nèi)的兒童,是秋冬季引起小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幾乎所有兒童在5歲以前都感染過輪狀病毒。衛(wèi)生條件及營養(yǎng)狀況的改善,不能減少輪狀病毒所致腹瀉的發(fā)病率。由于目前尚無治療輪狀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腹瀉的特效藥物,因此,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法顯得極為重要。
1 輪狀病毒腹瀉臨床癥狀
輪狀病毒腹瀉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兒童感染后一般出現(xiàn)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的臨床癥狀,即水樣腹瀉,伴有發(fā)熱、嘔吐和腹痛,腹瀉物多為白色米湯樣或黃綠色蛋花樣稀水便,有惡臭,嚴重者可因脫水及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并發(fā)癥導致死亡。
1.1 輕型腹瀉
每日大便次數(shù)多在10次以下,少數(shù)病例可達十幾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帶水,呈黃色,有酸味,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皂塊)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一般無發(fā)熱或發(fā)熱不高,伴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嘔吐,無明顯的全身癥狀,精神尚好,無脫水癥狀,多在數(shù)日內(nèi)痊愈。
1.2 重型腹瀉
腹瀉頻繁,10~30次/d以上,水分多而糞質(zhì)少,或多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同時可伴有腹脹和嘔吐。脫水:脫水程度分輕、中、重三度。脫水性質(zhì):分等滲、低滲、高滲性三種。
2 輪狀病毒腹瀉產(chǎn)生的原因
2.1 西醫(yī)學理論
輪狀病毒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復制,使細胞發(fā)生空泡變性和壞死,受累的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致使小腸黏膜回吸收水分和電解質(zhì)的能力受損;同時病變的腸黏膜細胞分泌雙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類消化不全而積滯在腸腔內(nèi),并被細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鏈有機酸,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造成水和電解質(zhì)的進一步喪失。
2.2中醫(yī)學理論
輪狀病毒腸炎屬中醫(yī)“泄瀉” 的“濕熱泄瀉”范疇,其病因為感受濕熱之邪,蘊結(jié)脾胃,脾胃運化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濁相干,下注大腸,傳化失司,水反為濕,谷反為滯,而致挾熱下注,水瀉不止。重者亡津失水而致氣陰兩傷,甚至液竭氣脫發(fā)生危重變癥。其治療關鍵在于清熱利濕,安腸止瀉[1]。
3 輪狀病毒腹瀉的治療
3.1 西醫(yī)治療
靜脈點滴利巴韋林,口服或靜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及酸堿失衡,調(diào)整飲食,口服腸黏膜保護劑蒙脫石散劑及微生態(tài)制劑麗珠腸樂、促菌生、媽咪愛等。
3.1.1輕度腹瀉
以調(diào)節(jié)飲食為主,無需禁食,每天喂乳時間可適當縮短,人工喂養(yǎng)者可稀釋牛奶,或給米湯,由少量開始,慢慢恢復正常食量。停食不易消化和易傷腸胃的食物,治療腸道外感染病灶??捎弥笆諗克幬?如胃蛋白酶,鞣酸蛋白,乳酶生等。口服補液: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口服補液鹽(ORS)配方,少量多次飲服。配方如下:葡萄糖粉(含結(jié)晶水)22 g,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2.5 g,氯化鉀1.5 g開水至1 000 ml(臨床上宜將上述配方的半量開成5 00 ml溶液以免造成浪費)。
3.1.2重型腹瀉
如嘔吐,腹瀉明顯者,應禁食6 h待脫水糾正后,才逐漸恢復原來飲食??刂聘腥?細菌感染者,痢恃靈5~10 mg/(kg·d),分4次口服;氯霉素25~50 mg/(kg·d),早產(chǎn)兒、新生兒不超過25 mg/(kg·d),分4次口服。百炎凈(即復方新諾明,50 mg/(kg·d),分2次口服。慶大霉素10 000單位/(kg·d),肌內(nèi)注射。病毒感染者可根據(jù)辨證論治方法,采用中藥治療。輕度失水:減輕體重5%,第1天補液量100~200 ml/(kg·d),靜脈滴注。中度失水:減輕體重10%,第1天補液量為120~150 ml/(kg·d),靜脈滴注。重度失水:減輕體重10%以上,第1天補液是為150~200 ml/(kg·d),靜脈滴注。補鉀:有尿者或輸液后見尿則補鉀,可選用10%氯化鉀,每100毫升補液中,不能超3 ml。滴速宜慢,切忌未稀釋直接靜脈推入[2-3]。能口服者,盡量口服,能進食者即停鉀。
3.2 中醫(yī)治療
3.2.1 中藥療法
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方藥:葛根15 g,黃芩10 g,黃連6 g,甘草6 g,木香6 g(后下),車前子12 g,神曲10 g。熱重于濕者加金銀花10 g,蒲公英5 g;濕重于熱者加薏苡仁12 g,茯苓12 g;腹脹滿者加厚樸6 g;嘔吐者加竹茹8 g,藿香6 g。水服,每日1劑。
3.2.2穴位療法
神厥穴和雙側(cè)天樞穴。雙側(cè)天樞穴采用拇指指腹按揉,速度為每分鐘50~60次,每側(cè)2~3 min。神厥穴用艾條雀啄灸,每次15 min左右,以局部紅潤為度。有發(fā)熱的患兒神厥穴則采用按揉法,方法同按揉天樞穴。
雙側(cè)足三里穴。對于輕型腹瀉,用拇指尖端按揉足三里穴,速度為每分鐘100次左右,每側(cè)5~6 min;對于重型腹瀉,采用硫酸慶大霉素2萬單位分等量于患兒雙側(cè)足三里穴注射[4]。
長強穴按揉。所有患兒均采取按揉長強穴,食指或中指按揉,約5~6 min,速度為每分鐘50~60次,以局部紅潤為度。上述穴位療法均為每日1次,連續(xù)3次為1個療程。
[參考文獻]
[1]苗香蓮.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小兒腹瀉[J].中原醫(yī)刊,2006,48(5):33-34.
[2]奕利娟,村建明,何立忠.小兒腹瀉輪狀病毒感染分析[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02,28(3):56-57.
[3]陳旺青.思密達聯(lián)合山莨菪堿保留灌腸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觀察與護理[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8,17(32):83-84.
[4]曾間寬,何文芳.止瀉解痙劑保留灌腸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醫(yī)藥學刊,2006,3(8):32-33.
(收稿日期: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