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瑋
摘要:中國鈞瓷歷史悠久,本文介紹了鈞瓷的發(fā)展歷史,分析了鈞瓷的顏色、造型、聲音藝術。
關鍵詞:鈞瓷;顏色;造型;聲音
禹州鈞瓷歷史悠久,禹州神后素有鈞都之稱,鈞瓷作為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鈞瓷的名貴就在于禹州神后境內(nèi)特有的土質、水源和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礦藏豐富的土質,由寒風的冰凍,春暖的軟化,夏日的暴曬,秋雨的浸潤,就形成了禹州境內(nèi)獨特的燒制鈞瓷的獨特資源。所燒制的鈞瓷胎質精純、堅實細膩,釉色渾然天成,乳光晶瑩,絢麗多彩,相映生輝,極富詩情畫意。
追溯中國瓷器歷史,早在商朝就出現(xiàn)了原始青瓷。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原始陶瓷已普遍使用。東漢的青瓷、黑瓷已基本成熟,而隋朝又出現(xiàn)了白瓷。到了唐朝,瓷器的品種已相當豐富。宋朝則首次出現(xiàn)了打破青白黑釉色一統(tǒng)天下的新瓷種——鈞瓷,中國瓷器從此進入了一個色彩斑瀾的輝煌時代。在這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它始終閃耀著絢麗奪目的光彩,以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和神奇窯變而著稱于世。
一、絢爛多彩之色
鈞瓷被人們譽為“彩瓷之鼻祖”,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條件下燒制出窯變銅紅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朱砂紅、玫瑰紫等多種窯變色彩,紅里有紫,紫中有藍,藍里泛青,青中透紅,青藍錯雜,紅紫掩映,宛如蔚藍的天空中出現(xiàn)的一片彩霞,五彩滲化,交相輝映。鈞瓷未出現(xiàn)之前,青瓷在瓷器中占主導地位,當時瓷器的顏色是單調的,唐三彩雖有顏色但不屬瓷器范疇,唯有鈞瓷開創(chuàng)了高溫釉瓷的先河。由于溫度、氣氛及操作制度的影響,產(chǎn)生窖變,形成了鈞瓷變化萬千、交相輝映、瑰麗燦爛的特色。
鈞瓷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一經(jīng)面世,即受到人們的青睞,發(fā)展迅速,還影響到河南、河北、山西、內(nèi)蒙一占等地瓷窯群起仿燒,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鈞瓷在宋代達到鼎盛階段,成為當時的五大名窯之一,與汝、官、哥、定窯并駕齊驅。宋室南遷后,鈞瓷得以復蘇。元代,北方鈞窯逐漸趨于衰落,而江南地區(qū)仿鈞瓷又悄然興起,如浙江金華鐵店窯、江西吉安吉州窯,在南宋至元代就燒制出光彩奪目的窯變釉,江西景德鎮(zhèn)燒制的銅紅釉,其呈色原理顯然與宋鈞銅紅釉一脈相承,甚至成為明清時期寶石紅、霽紅、郎窯紅、美人醉等釉色品種的濫觴。明清時期,江蘇宜興的“宜鈞”、廣東石灣的“廣鈞”和江西景德鎮(zhèn)的釉里紅、祭紅、郎窯紅等,都是在鈞瓷的影響下生產(chǎn)的新品種,不僅吸收了鈞瓷工藝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而且又有所創(chuàng)新。后來,日本等許多國家也相繼仿燒,使鈞瓷這一中華絕技走出國門,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
鈞瓷釉色五彩燦爛,璀璨奪目,最著名的有:海棠紅、胭脂紅、雞血紅、玫瑰紫、葡萄紫、丁香紫、茄皮紫、月白、天青等等,鈞瓷以釉厚為本,開片為奇。釉層乳光晶瑩,其色或沉潛釉下或漂浮釉表,層次多變,鮮活欲滴,具有難得的立體感,意境奇妙,渾然天成,其光澤溫潤如玉,余韻不盡。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鈞瓷那五光十色,晶瑩欲滴的色調,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幅神奇的圖畫,有的像云霧山峰、峽谷飛瀑;有的像翠竹生煙、芙蓉出水;有的像節(jié)日焰火、滿天繁星;有的像夕陽殘照,紅里有紫、紫里有紅,青中有白、白中有紅,光怪陸離,變幻莫測,美不勝收。古人曾用“綠如春水初升日,紅似朝霞欲上時”,“高山云霧霞一朵,煙光凌空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鈞瓷不僅顏色豐富,而且有時諸多色彩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器件上,形成所謂“花釉”。其形成原因是由于銅著色劑對環(huán)境十分敏感,在燃燒時空間各點的溫度、氣氛不可能完全一樣,因而釉面各部位的顏色也就各異,出現(xiàn)了“入窯一色、出窖萬彩”的制品。由于銅在高溫下的揮發(fā)作用,工藝上較難控制,所以以銅為著色劑的鈞窯瓷器歷來都被視為珍品。再加上鈞瓷上的圖案非人工所為,別說相同,連近似的兩件作品也難以燒制,鈞瓷的不可仿制性,也大大地提高了它本身的藝術價值。
二、古樸端莊之形
鈞窯瓷器以其蘊潤雅致,五彩斑斕的釉色著稱于世,同時它也是釉和造型完美結合的產(chǎn)物?,F(xiàn)代鈞瓷造型既講究實用功能,符合生活的客觀規(guī)律,還考慮藝術美。鈞瓷的釉層豐滿且有流動性,為了適應鈞釉的這種特點,在造型上除了注意圓、扁、方、長、曲、直、縮、張格局合稱和虛實得當之外,還須做到渾厚端莊,典雅大方,裝飾簡練,線條明朗,棱角突出,起伏得當,以增強鈞釉的藝術美。其造型古樸厚重、典雅端莊,簡潔大方、線條流暢,充分體現(xiàn)著古代宮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練達的民族含蓄之美,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鈞瓷因其技藝精湛,造型質樸敦厚,宋徽宗時被定為御用品。宋代鈞瓷從諸多青窯瓷器中脫穎而出,由于是宮庭需要,當然極盡精美。在造型方面,宋代鈞瓷多以器皿類造型出現(xiàn),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奩、尊、碗、盆、盤、壺、爐等。其中以養(yǎng)花用的花盆類居多,其次是文房用品類的洗、盆等,再次是審美的、寓意權貴的、祭祖用的瓶、尊、爐、鼎等,這三類作品已經(jīng)從簡單的日用品類上升到精神需要,這表明鈞瓷的功能是致力于審美需要的,突出一種“雅”的品位。這時期的鈞瓷造型有強烈的仿古意味,尤其是仿三代青銅器,無論官窯民窯,都嚴格認真,制作規(guī)整,但不是亦步亦趨的簡單模仿,而是在藝術上法古創(chuàng)新,古拙高雅技藝驚人,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鈞瓷幾乎沒有任何花紋裝飾,它的美體現(xiàn)在造型線條處理上,杜絕輕薄花哨,追求端莊肅穆、宏大氣魄,顯示一種內(nèi)在的含蓄美,具有千古耐看的時代魅力。
由于鈞瓷長期都是御用品,因此造型一般比較古樸、凝重,活潑不足、嚴肅有余,日用品較少、陳設品較多。鈞瓷器皿,棱角分明,線條優(yōu)美,文飾簡練,雕塑別致。鈞瓷傳統(tǒng)作品尊、鼎、缽、洗、瓶等陳設品,置之庭室,富麗堂皇,滿屋生輝;陳之幾案,賞心悅目,雅致韻人。鈞瓷胎質,陶冶清純,堅實細膩,扣之其聲如罄,清脆悅耳。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釉中常常呈現(xiàn)出珍珠點、魚子、菟絲、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紋路。鈞瓷傳統(tǒng)的造型270種,其中神瓷(供神用的)65種,官瓷(官屬用的)36種,寶瓷(清朝壽品)70種,民瓷(民間用品)99種。這其中主要有:香爐、寶象瓶、葫蘆瓶、連座瓶、玉壺春瓶、梅瓶、雙龍活環(huán)瓶、鵝頸瓶、出戟尊、三羊開泰尊、蓮花尊、花盆、鼓釘洗、碗等。新創(chuàng)品種有幾十個品種,主要有魚瓶、天球瓶、日月瓶、觀音、彌勒、鐘馗、十二生肖、動物、花插、文具、茶具、掛盤等。當然,當代鈞瓷的造型已遠遠超過了這個限度。
三、曼妙不絕之音
鈞瓷除了它的顏色和造型,還有它曼妙的聲音。深夜里,大地寂靜,輕輕地,“噼啪”聲,如鈴如泉,虛妙清冷,如琴如澗,綿綿不絕,使得這個深夜,一片澄明。這就是鈞瓷開片的聲音。這種聲音,如箏之丁零,如琴之婆娑,如鈴之清脆,如缽之驚覺,可以綿延百年不絕。多少喜愛鈞瓷的人,對此如癡如醉。伴隨開片的聲音,鈞瓷上出現(xiàn)了縱橫交錯的不規(guī)則的冰裂紋路。這種紋路,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無數(shù)次的開片之后,變得日益復雜。這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此起彼伏的“噼噼啪啪”之聲,時而密集,時而零落,輕重舒緩,自有抑揚。像在傾聽一場打擊樂的合奏,又像在傾聽千百人同時演奏小夜曲,嘈嘈雜雜,珠落玉盤。
伴隨著“噼噼啪啪”聲,一道一道的冰裂紋開始出現(xiàn),像閃電擊過地面,絢爛之后留下余痕。開片主要由兩種因素形成,一種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另一種則是因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造成在冷卻過程中收縮率也不同,從而形成了開片。這本來是瓷器燒制過程中的一種缺陷,但在宋代以后,已經(jīng)成為鈞瓷裝飾的一種追求。這是其他瓷器所沒有特別之處,也是收藏鈞瓷的潛在價值。
鈞瓷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中的寶貴遺產(chǎn),不僅具有強烈的古典魅力,使人產(chǎn)生出民族自豪感,而且它還把自然藝術、科學和歷史渾然融為一體,充分顯示出含蓄、柔和之美。在藝術品收藏的領域中,隨著古代藝術品可收藏數(shù)量的逐漸減少,現(xiàn)代藝術品收藏已經(jīng)成為了多數(shù)收藏家收藏的重點之一。如今的鈞瓷生產(chǎn)無論是造型設計,燒成工藝,還是品種釉色,藝術風格,都日臻完美。它也將逐漸成為藝術品收藏市場中的新寵。“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愿這靈性天地的鈞瓷藝術,能給世人增添無限的美好享受。
參考文獻:
[1]五光十色話鈞瓷, 紀玨霞,《文明與宣傳》2002年第07期。
[2]論中國鈞瓷藝術的歷史演進,周曉峰,《藝術教育》2006年第04期。
[3]斑斕瑰麗話鈞瓷,王健,《陶瓷科學與藝術》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