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權是指國家、集體、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森林資源的物權,是具有公法色彩的私權。林權是由森林資源所有權作為上位權以及與之相應的一系列下位權組成的有機體系。按照不同主體的利益要協(xié)調兼顧和具體設定的權利要明確易行等原則,按照權利內容可將林權分為所有權性質的林權、用益物權性質的林權和擔保物權性質的林權。
關鍵詞:林權;法律體系;法律性質
中圖分類號:D911.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5-0102-03
一、林權的法律內涵
中國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沒有明確界定林權,學理上關于林權的內涵也眾說紛紜。如高桂林等認為:“林權是源于森林資源所有權的一種他物權形式,是森林資源非所有人依法取得的,自主開發(fā)森林資源并獲取收益的民事權利。與森林資源所有權和林木所有權不同[1]?!崩钊弧懒⒍J為,“林權即為林業(yè)物權——從縱向上分析,林權權利人的權力包括林業(yè)資產(chǎn)所有權及其派生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從橫向上分析,它包括森林、林木的采伐利用權,林上、林中、林下資源的采集利用權,森林景觀的開發(fā)利用權、補償權、收益權、流轉權、抵押權、擔保權和品種權等等[2]?!秉S李焰等認為,“在學理上,森林資源產(chǎn)權可分為所有權、用益權、擔保權”[3]。
總之,關于林權的內涵,學者們見仁見智。本文認為,在經(jīng)濟上,林權是指森林資源產(chǎn)權;在法律上,林權是指國家、集體、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森林資源的物權。法律層面上的林權是由森林資源所有權作為上位權以及與之相應的一系列下位權組成的有機體系,不僅包括森林資源所有權和森林資源用益物權,還包括以森林資源用益物權和林木所有權為客體的擔保物權。因為這樣既體現(xiàn)產(chǎn)權特點,也符合物權理論。從產(chǎn)權理論來看,產(chǎn)權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權利的集合,是廣泛的因財產(chǎn)而發(fā)生的人們之間關系的權利束。它不僅包括使用權和收益權,而且還包括一切與財產(chǎn)有關的權利[4]。從物權理論來看,根據(jù)權利人對標的物的支配范圍之不同,物權可以分為完全物權和定限物權。定限物權又可再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所有權是完全物權。
二、林權的法律體系構造
在理論上,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可以構建不同的林權法律體系。欲構造合理的林權法律體系,必須首先確定構造標準。標準的選擇,又需要一定的原則做指導。
(一)林權法律體系構造的原則
構建林權法律體系,首先不能違背憲法,也不能無視現(xiàn)代物權和產(chǎn)權的基本理論,還要從實踐中去形成認識,最終要能夠指導實踐。具體應堅持以下原則。
1.不同主體的利益要協(xié)調兼顧
林權具有主體多樣性和利益多元性的特點,不同主體自然就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林權法律體系的構建,應堅持協(xié)調兼顧不同主體利益的原則。否則,只承認林權為具有用益物權性質的一組權利束,難免導致國家所有權的虛化和所有權主體的缺位,不利于森林資源的生態(tài)價值實現(xiàn)和可持續(xù)利用;不明確森林資源使用權抵押的擔保物權地位,就不利于保障抵押權人的權益,也不利于促進對森林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
2.具體設定的權利要明確易行
該原則是指林權體系中具體設定的權利在客體、內容、以及與其他權利之間的關系要明確,能夠根據(jù)交易需要進行自由轉讓,還應方便登記機關的管理。第一,林權體系中具體設定的權利要具有獨立的客體和明確的權利內容??腕w可以與其他客體區(qū)分開來、能夠成為獨立的交易對象。同一層次的權利不能相互涵蓋,權利范圍明確。第二,對權利類型的細化程度要視科技和法律的發(fā)展情況而定,權利的交叉和權利的排斥都不利于權利的行使,對國家的自然資源管理也造成不便。
(二)林權法律體系構造的標準
林權法律體系構造的標準,也就是設定具體林權的依據(jù)。林權的主客體是林權的基本構成要素,還存在法律規(guī)定不明晰和實踐操作中難以分辨的問題。現(xiàn)重點討論主體標準和客體標準。
1.主體標準
中國《憲法》和《森林法》規(guī)定森林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并且《森林法》進一步規(guī)定,國家所有的和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發(fā)放證書,確認所有權或者使用權。依此規(guī)定,中國林權可分為國家林權、集體林權和公民個人林權。
這種按主體標準所作的權利劃分雖有法律依據(jù),但亦存不足。第一,易混同法律概念與政治概念,進而混淆所有權與所有制的關系,《憲法》和《森林法》關于森林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規(guī)定主要屬于確認森林資源公有制的規(guī)定。第二,這種主體標準遺漏了法人所有權和其他非法人組織的所有權,不利于對所有權的平等保護。第三,這種主體標準雖有力地維護了公有制經(jīng)濟的主體地位,但未能順應當代物權法由所有為中心向利用為中心轉變的發(fā)展趨勢,不能為充分實現(xiàn)森林資源的多元價值提供理論支撐和制度保障。
2.客體標準
堅持客體標準就是主張按照權利客體來構筑權利體系。中國現(xiàn)行法律對客體標準雖有一定的考慮和設計,但體現(xiàn)得還不夠明確全面。第一,沒有明確作為林權客體的林木、林地與其他不動產(chǎn)物權客體的區(qū)別。例如,林木使用權與其他不動產(chǎn)使用權關系如何?第二,堅持客體標準是否考慮客體的主要用途和所有制性質。例如,用材林、經(jīng)濟林、薪炭林、防護林、特種用途林在林權體系構建中是一體設計,還是區(qū)別對待?第三,對森林資源中的其他客體,森林法不應該回避,林權體系也不應該缺少,發(fā)生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利用森林資源的方式,如林權抵押,法律應該做出回應。
主體標準和客體標準在中國現(xiàn)行法律制度設計中都發(fā)揮了作用,也存有不足。未來林權法律體系的構造是擇其一種標準加以完善,還是博采眾長,就是我們要認真解決的問題。已有學者綜合多種標準對林權體系做了設計。例如,樊喜斌等提出了三元林權結構體系的構想,即分清林權體系的不同層次:第一層次的劃分是按林權客體不同的標準劃分,第二層次按權能不同劃分,以后層次按主體不同劃分[5]。
本文認為,我們應該在堅持憲法規(guī)定的前提下,遵循物權法的基本理論,綜合多種標準構建符合現(xiàn)代產(chǎn)權要求的林權體系。理由如下:
(1)依據(jù)憲法是林權法律體系構建應遵循的首要原則。憲法關于森林資源所有權的規(guī)定雖主要是從所有制上規(guī)定的,但是對林權法律體系的構建有重要指導意義。
(2)林權法律體系是一個多層次的權利集合體,在不同層次上可以適用不同標準,多種標準是可以協(xié)調統(tǒng)一于林權法律體系的。
(3)實踐表明各種標準在構建權利體系上都有其優(yōu)越性。主體標準可以很好的明確權利歸屬,維護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jīng)濟基礎??腕w標準可以區(qū)分客體的不同特點,促進森林資源的有針對性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權利內容標準可以明確權利性質,利于合法權益的維護。
(三)林權的法律體系
本文認為林權體系由森林資源所有權為權源,按照權利內容分為所有權性質的林權、用益物權性質的林權和擔保物權性質的林權。每種性質的林權再按客體標準或權利性質標準進行細分。例如,用益物權性質的林權可分為,森林資源使用權、森林資源典權和林地地役權;森林資源使用權又可依客體標準分為森林使用權、林木使用權、林地使用權和其他森林資源使用權。然后再依主體標準或法律性質的不同做有利于權利行使和效益發(fā)揮的細分。例如,林地使用權可依主體標準分為國有林地使用權和集體林地使用權,林木使用權可以法律性質分為公有林木使用權和私有林木使用權。
1.所有權性質的林權
所有權性質的林權即森林資源所有權,它具體包括森林所有權、林地所有權、林木所有權和其他森林資源所有權。鑒于對森林資源所有權存在較大分歧,本文只對此權作一探析。
《森林法》規(guī)定,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梢?,森林資源與森林是不同范疇的兩個概念。
在林權是否包含森林資源所有權上,有觀點認為,在森林資源公有的情況下,國家和集體并不能直接去經(jīng)營管理森林。林權是源于森林資源的所有權,分離了所有權的使用、收益等權能而形成的一種他物權形式。主張林權包括森林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的觀點,違背了民法物權的邏輯體系。一種既包括所有權,又包括他物權的“物權”,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事權利[6]。
其次,有學者指出,(1)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在提及林權時都是與森林、林木或者林地有關的權利,而沒有提及森林資源,森林資源作為林權客體是沒有法律依據(jù)的。(2)林權證沒有確認森林資源所有權,森林資源也就不可能成為林權的客體。(3)森林資源包括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野生動物不可能成為林權的客體,這也就決定了森林資源不可能成為林權客體[7]。
筆者認為,森林資源所有權不應當排除在林權之外。理由如下:
首先,林權是產(chǎn)權滲透到森林資源領域的產(chǎn)物。產(chǎn)權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應體現(xiàn)為一種制度規(guī)則,是特定主體的資產(chǎn)權利行使方式的規(guī)則。離開森林資源所有權談林權是無源之水。國家或集體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等各種手段來配置、管理和保護森林資源,通過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來行使收益權,通過培育林權交易市場來實現(xiàn)森林資源使用權的合法有序轉讓。這些不僅在實現(xiàn)對森林資源的所有權,而且對森林資源用益權的實現(xiàn)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從物權法的理論來看,物權可以分為自物權和他物權。說林權包括森林資源所有權和森林資源使用權,并不是說林權既是森林資源所有權又是森林資源使用權。只要我們能夠厘清各種權利的位階,它們是完全可以統(tǒng)一于林權體系之中的。再次,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是有其時代背景和滯后性的,以法律規(guī)定來限制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是不科學的。
2.用益物權性質的林權
用益物權性質的林權即森林資源用益物權,它包括森林使用權、林地使用權、林木使用權和其他森林資源使用權,還應該包含森林資源典權和林地地役權。鑒于林木使用權有不同于其他不動產(chǎn)使用權的特點,本文只對此項權利作出說明。
林木使用權主要表現(xiàn)為對林木進行利用、收益。林木使用權作為林木所有權權能的一種,可以由林木所有權人自己行使,也可以通過設定用益物權的形式由他人行使。林木使用權的利用方式包括:林木培育,林副產(chǎn)品的采集,林木轉讓、林木采伐,也可以用林木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jīng)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等等。對林木的使用可以分為耗竭性利用和非耗竭性利用。
林木使用權在林木的功能和所有制性質上應有很大區(qū)分。 公有林木在使用上應突出林木的生態(tài)價值,從社會整體上考慮,對林木使用只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合理利用。非公有林木應突出其對權利人的經(jīng)濟價值,加強對權利的保障,通過健全市場等方法,防止行政權力對非公有制林木使用權的侵擾,提升非公有林木的使用價值,實現(xiàn)林木資源的價值最大化。 同時貫徹森林資源分類經(jīng)營理念,對于經(jīng)濟林,無論是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還是非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都應以市場調節(jié)為主,政府通過行政的、經(jīng)濟的、法律的手段進行引導、鼓勵和扶持;對于公益林,主要采用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重點關注責任的落實[8]。
3.擔保物權性質的林權
擔保物權,是以確保特定債權的實現(xiàn)為目的、以支配和取得特定財產(chǎn)的交換價值為內容的定限物權?!段餀喾ā吩趽N餀嘀贫壬显O立了抵押、質押、留置、權利抵押等諸多制度,并擴大了抵押擔保物的范圍。該法第180條明確規(guī)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財產(chǎn)”即可抵押;第184條又規(guī)定,禁止抵押的有“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且“法律規(guī)定可以抵押的除外”。林地使用權并沒有在禁止抵押的財產(chǎn)范圍之內,因此,林地使用權是可以抵押的。同時,《物權法》第180條還規(guī)定,“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可以抵押,并且允許多項財產(chǎn)一并抵押,所以林地使用權及附著在林地上的林木是可以抵押的。
三、林權的法律性質
1.林權是具有公法色彩的私權
公權即指公共權力,私權即指公民權利。關于公私權的劃分,主要觀點有:(1)主體說。公權是國家和公民之間的權利,私權是公民與公民之間的權利。(2)利益說。公權是關于社會公益方面的權利,私權是關于私益方面的權利。(3)法律說。公權是公法上規(guī)定的權利,私權是私法上所確定的權利。
本文認為,林權是具有公法色彩的私權。
第一,林權主體上,既可以是具有公權屬性的國家,也可以是具有私權屬性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和集體。
第二,體現(xiàn)的利益上,林權既追求私法意義上的經(jīng)濟利益,同時也保護公法意義上的生態(tài)利益。
第三,法律規(guī)范上,林權既規(guī)定在《憲法》和《森林法》等公法規(guī)范中,也受《民法》和《物權法》等私法的調整。
實際上,國家或集體不可能以所有人的身份去實際使用森林資源,而是基于社會和公共利益,在保留森林資源所有權的情況下移轉其中的使用、收益等權利,從而解決所有和利用的矛盾,實現(xiàn)森林資源的價值,林權制度才具有發(fā)展的動力和契機?!傲謾嗑推浔举|而言,是市民利用森林而產(chǎn)生的權利,其主要涉及的是市民與市民之間的關系,雖然其公權的色彩比較濃,但并不能掩蓋其作為私權的本質”[9]。
2.林權是物權
物權就是對物的排他支配權[10]。因此,物權具有對物支配和效力排他兩個基本特性。物權客體為特定有體物之原則使其區(qū)別于知識產(chǎn)權、人格權等具有絕對權性質的權利,物權的排他性使其區(qū)別于債權等相對權,對人權。
首先,森林資源作為林權的客體,具有民法物權之“物”的基本特性,能夠為權利人所支配。森林資源的特定性“不是指實體的特定性,特定性是一個觀念上的概念;其次,特定性不是永固性,任何事物都是要變化的,人們所擁有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物”,而是對該“物”的支配權;另外,特定性是針對經(jīng)濟價值而言的,即對權利人的有用性。特定性是指:人可以通過現(xiàn)有的計算方法、模擬手段、資料對一定時空內的物之大概經(jīng)濟價值作出評估的特性[11]?!笨梢?,森林資源作為具有稀缺性與有用性的物,可以為權林人所支配。
其次,對物權的效力排他性應理解為在同一標的物上不允許性質上互不兩立的兩種以上物權同時存在,而不能理解為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其實,森林資源所具有的生態(tài)價值和社會公共品的屬性,決定了公權必須對森林資源的使用加以指導和干預,何況,所有權社會化思想已極大地沖擊了所有權絕對的觀念。
綜上,林權是一種物權,是權利主體對森林資源的排他性權利。林權又是具有公法色彩的私權。確立林權的物權屬性和私權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在私法領域,法不禁止即為自由,確定林權的物權屬性和私權地位有利于林權的權利人充分自由的行使自己的權利,限制公權對私權的不當干預和侵害;二是就適用法律而言,確定林權的物權屬性和私權地位后,在適用法律解決因林權引起糾紛時,應該優(yōu)先適用《民法通則》、《物權法》等民事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三是物權在效力上具有對世性與排他性,在保護上具有絕對性,這些都有利于對林權人的權利保障。
參考文獻:
[1] 高桂林,吳國剛.中國林權制度構建之研究[J].法學雜志,2005,(5).
[2] 李然,嚴立冬.中國林權改革制度窺見[J].當代經(jīng)濟,2005,(2).
[3] 黃李焰,陳少平,陳泉生.論中國森林資源產(chǎn)權制度改革[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2).
[4] 新帕爾格雷夫大辭典:第3卷[K].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92:1099.轉引自黃錫生.水權制度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72.
[5] 樊喜斌,劉紅梅,王克強,周小寒.完善中國林權及其流轉體系研究[J].林業(yè)經(jīng)濟,2007,(8).
[6] 高桂林,吳國剛.中國林權制度構建之研究[J].法學雜志,2005,(5).
[7] 劉宏明.中國林權若干法律問題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
[8] 鄧禾.中國森林資源產(chǎn)權體系的反思與重構[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7,(2).
[9] 閔波.林權概念之辨析[EB/OL].http://jx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7036.
[10] 劉保玉.物權體系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44.
[11] 黃錫生,楊熹.設立自然資源物權之初探[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