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高考詩歌鑒賞題是學生比較棘手的一個問題,筆者對該類題目作了詳細的分析與歸納,以期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詩歌鑒賞 語文高考 閱讀教學 文學鑒賞
高考詩歌鑒賞歷來是考生最頭疼的一個考點;面對詩歌鑒賞題目,考生往往找不到切入點,覺得無從下手。其實,如果能夠準確辨別詩體,把握每種詩體的基本特點,就能找到鑒賞的角度。這是因為相同題材的詩歌,在內(nèi)容上有其共同的傾向,在寫法上也有共性。詩歌按照題材,可分為寫景詩(包括山水田園詩)、詠史詩(懷古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行旅詩、閨怨詩(包括宮怨詩)、送別詩等。下面分別談談每種詩體的特點,以幫助考生更好地備考。
一、寫景詩(包括山水田園詩)
明朝的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王國維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因此,在鑒賞寫景詩時要緣景明情,首先要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進而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然后領會詩人所表現(xiàn)的情感。順著這個思路解題,才算進入解題的大門。
寫景詩主要以自然風光、農(nóng)村景物、田園生活、隱居生活為吟詠對象,在抒情上常常是或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而言,所營造的意境是雄奇闊大的,往往表現(xiàn)了開闊的胸襟、豪邁的情懷;所營造的意境是清幽靜謐的,往往抒發(fā)了恬淡閑適之情;所營造的意境是優(yōu)美明麗的,往往抒發(fā)了熱愛、喜悅之情;所營造的意境是凄清、衰敗的,往往抒發(fā)了哀傷、痛苦之情。當然運用反襯手法除外,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詩的前兩句勾畫了一幅明凈絢麗的意境,實際上是為了反襯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在鑒賞寫景詩時還要注意寫景的角度與方法:
1.注意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遠近的變化,視覺、聽覺、嗅覺的轉(zhuǎn)換等。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虛實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正反結(jié)合、白描、工筆等。
鑒賞示例1:
西樓(曾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shù)聲雷。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么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
答:連天的海浪伴隨著陣陣雷聲洶涌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nèi)心豪情。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鑒賞示例2: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1)本詩寫景有何特點?
答:描寫景物有聲、有色、有形,體現(xiàn)了“詩中有畫”的特點。所寫景物帶上了作者的主觀色彩,寫得情景交融。所選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jié)和時間特征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
(2)全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表現(xiàn)了詩人的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鑒賞示例3:
夏意(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窗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問:此詩以“夏意”為標題,著眼點在“意”,寫詩人于炎熱盛夏中的一種心境。(1)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2)“時一聲”的“流鶯”與這種心境是否和諧?為什么?
答:(1)詩中雖寫炎熱盛夏,卻句句顯清涼靜謐、清幽朦朧的氣氛,表現(xiàn)了詩人悠閑曠達的心境。(2)和諧的。園林深處不時傳來的一兩聲婉轉(zhuǎn)的黃鶯鳴啼,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靜謐。
二、詠史詩(懷古詩)
題目特點: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后加“懷一占”、“詠懷”等。
詠史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劉禹錫、杜牧等。劉禹錫的詠史詩名篇有《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杜牧的詠史絕句被人稱為“二十八字史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足見其藝術造詣之深,其詠史詩名篇有《泊秦淮》、《過華清宮絕句》、《赤壁》、《登樂游原》、《題烏江亭》等。
鑒賞詠史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①弄清詩歌所涉及的歷史事實、有關人物和用典;②揣摩詩人寫這段歷史和這個古人的意圖所在;③推敲詩人對待這段歷史或這個古人的情感態(tài)度,歸結(jié)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④分析詩人詠史抒情時的寫法。
詠史詩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主要有:①借古傷今、借古諷今,諷刺當政者的荒淫無恥,勸諫統(tǒng)治者要吸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②感慨歷史滄桑變遷、朝代興替、昔盛今衰、物是人非;③悲嘆年華消逝,感慨懷才不遇、壯志難酬;④憂國傷時,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詠史詩在寫法上常采用用典、對比、襯托、借景抒情等方法。
鑒賞示例4:
臺城(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臺城(劉禹錫)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jié)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注】①韋莊:晚唐著名詩人。②臺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③結(jié)綺、臨春:臺城當時的兩座高樓。④后庭花:樂曲名。
問:(1)這兩首懷古詩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慨?
(2)兩首詩所用的主要藝術手法各有特色,請結(jié)合具體詩句加以賞析。
答:(1)吊古傷今(感慨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意思對即可)。
(2)韋莊詩:通篇側(cè)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無情”反襯人的無限傷痛與感慨?;颍和ㄆ赜诂F(xiàn)實景物的描繪,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陰雨、江草、一鳥鳴、柳陰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傷感的畫面。劉禹錫詩:重在對比,前兩句回憶昔日的繁盛,后兩句寫今日的荒涼及緣由。
鑒賞示例5:
江城子(五代?歐陽炯)
晚日金陵異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沼泄锰K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注】姑蘇臺: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
問: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臺上月”兩句含有深意。試結(jié)合全詩加以賞析。
答:“水無情”明寫落日余輝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翱沼小泵鲗懥比A己去,只剩月亮高掛,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
三、詠物詩
詠物詩是一種以客觀世界中的具體事物為描寫對象的詩體,它將詩人的寫作目的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寫中。內(nèi)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態(tài)、色澤、所處環(huán)境等)著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側(cè)面烘托等手法。
題目特點:①以物象為題;②詠(題、贈、贊)+物象。
詠物詩有兩大特點:一是借物抒情?;虬l(fā)其志士之悲、君國之憂;或?qū)懫鋺巡挪挥觥⒅臼窟t暮的悲痛等等。二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往往借所詠之物表達詩人的崇高的志向或高尚的節(jié)操。如:“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這首詩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
鑒賞詠物詩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分析所詠之物的外在特征、環(huán)境特點和內(nèi)在品性。②聯(lián)系詩人自身經(jīng)歷和所處社會環(huán)境,揣摩詩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③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如:“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王安石《北陂杏花》)。要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就要聯(lián)系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處境。這首詩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詩人原先積極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閑居江寧,眼看著自己親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廢止。由此可以推知,詩人是以水邊的杏花自喻,通過描寫杏花縱然被春風吹落水上,仍保持著純潔,也不愿在車水馬龍中被碾碎,化為污濁的塵土,來表現(xiàn)出詩人堅持高尚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鑒賞示例6:
梅花(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陳煥)
云里溪橋獨樹春,客來驚起曉妝勻。試從意外看風味,方信留侯似婦人。
【注】留侯:漢代名將張良,功高位重,但卻摒棄人間富貴。傳說他有大丈夫的胸懷,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問:王安石和陳煥兩首詠梅詩,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進行歌詠,這一特征是什么?兩位詩人是怎樣借此抒發(fā)他們的情感的?
答:都抓住了梅花傲然獨立的風姿進行歌詠。王安石的“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描寫了嚴冬群芳紛謝,獨有梅花凌寒開放的景象,歌詠了不怕困難、倔強不屈的傲然風骨。陳煥的“云里溪橋獨樹春,客來驚起曉妝勻”,寫出在深山僻野、人跡罕至的地方,詩人突然發(fā)現(xiàn)了傲然特立、寂寞開放的一樹梅花,感到意外、驚喜。抒寫了詩人高蹈自守的襟懷。
鑒賞示例7:
畫眉鳥(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問:本詩表現(xiàn)手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從詩中能領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詠懷與對比手法(林中鳥與籠中鳥不同境遇的對比)。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四、邊塞詩
主要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等。
題日特點:常出現(xiàn)“塞”、“征”、“軍”等字眼;也有用樂府舊題的,如《涼州詞》、《少年行》、《關山月》、《從軍行》等。
詩中常見的意象有:羌笛、胡茄、琵琶、胡琴、大漠、冰雪、樓蘭、陰山、瀚海、涼州、邊關、玉門關、黃河、長城、陰山、黑山、胡人、胡馬、明月、吳鉤、柳營等。
邊塞詩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主要有:
①表現(xiàn)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如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②表現(xiàn)將士久戍的鄉(xiāng)愁和閨中妻子的離恨,如李益:“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③表現(xiàn)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zhàn)的慘烈,如岑參:“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④表現(xiàn)對帝王黷武開邊政策的不滿和對邊將恃寵貪功的怨恨,如高適:“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⑤表現(xiàn)報國無門的憤懣和歸家無望的哀痛,如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己先斑”。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chǎn)物,是最能體現(xiàn)國運興衰的作品。盛唐時期,邊塞詩大都豪邁、健朗、昂揚向上;如“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等。到了中晚唐時期,國勢漸衰,詩中悲壯、感傷的成分多了起來;如“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等。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這時的邊塞詩大多抒發(fā)悲憤、哀痛之情。
邊塞詩的常用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張、襯托、對比、細節(jié)、借景抒情等。
鑒賞示例8:
從軍行(李白)
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城南己合數(shù)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問:(1)請分析詩中“碎”、“獨”的表達效果。
(2)這首詩在選材上有怎樣的特點,請作簡要的分析。
答:(1)“碎”字足見將軍征戰(zhàn)時間之久,所歷戰(zhàn)斗之殘酷;“獨”字寫出了將軍力壓敵人千軍萬馬、勇武過人、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
(2)選材上寫了一次敗仗而且是從敗仗中寫出豪氣。首先,驚心動魄的突圍戰(zhàn)和“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相對照,把將軍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其次,用“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來襯托將軍,于重重包圍之中,將軍卻能射殺敵將殺出重圍,寫出了將軍的豪邁氣概。
鑒賞示例9: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塞下曲(許渾)
夜戰(zhàn)桑乾北,秦兵半不歸。朝來有鄉(xiāng)信,猶自寄寒衣。
問:(1)兩首詩均為邊塞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請結(jié)合詩句具體分析。
(2)許渾《塞下曲》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反映唐代社會現(xiàn)實的?
答:(1)李詩表達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抒發(fā)了作者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感情。而許詩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酷,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對戰(zhàn)爭中犧牲的戰(zhàn)士的深切同情。
(2)以小見大(或以少勝多)。從成千上萬的犧牲戰(zhàn)士中,選擇了一個戰(zhàn)士的典型性情節(jié):戰(zhàn)士己經(jīng)犧牲疆場,家中還寄來了御寒的衣服,以此突出犧牲戰(zhàn)士的悲劇,使人對犧牲者和家屬寄予深切的同情,又譴責了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
五、詠懷詩
詠懷詩是以吟詠個人情懷、反映或諷刺社會為主要題材的詩歌,它源于《詩經(jīng)》,是詩歌中最重要的一種,如李白的《將進酒》、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陸游的《書憤》等等,都是詠懷名作。
其特點是即事抒懷;內(nèi)容主要包括思親送友,懷鄉(xiāng)贈人,表達人生境遇、凄涼失意,抒寫高潔志向、閑情逸趣,反映或諷刺社會現(xiàn)實等;主要手法有比興、象征、聯(lián)想、用典、反襯等。
鑒賞詠懷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事。詠懷詩往往因某事而引發(fā)感慨,所以遇到這類作品,首先要了解引發(fā)詩人感慨的事。如:“耕夫占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看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張繼《閶門即事》)。詩人的感慨是由登上城樓眺望而起,只見眼前田園荒蕪,百姓流散,于是詩人有感于募農(nóng)為兵的政策(“占募”句是指農(nóng)民逃避募兵而逃亡)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②體味作者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懷。詠懷詩重點在于其“抒懷”的性質(zhì),也就是詩中作者不是著重于客觀冷靜地敘述,而是比較明顯地抒寫自己的情懷。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敘寫——這就是“即事”,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抒懷,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全詩語淺情深,含蓄雋永,膾炙人口,余味無窮。
③分析作者是怎樣來抒發(fā)感情的。
鑒賞示例10:
閩中秋思(杜荀鶴)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注】杜荀鶴,晚唐詩人。此詩是作者客居福建時所做,后人評價極高,謂或于煉字。
問:(l)有人評說本詩工于煉字,試以“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一聯(lián)為例,對“煉字”這一技法作出簡析。
(2)“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詩人表情達意的最高境界。本詩在抒寫內(nèi)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點,試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從詩歌的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
答:(1)這一聯(lián)中“勻”、“弄”兩字,運用擬人的手法,使“風”和“雨”情態(tài)畢現(xiàn),極富情趣;“叢叢”和“葉葉”兩詞運用疊字,增添了音樂性,瑯瑯上口,余味無窮。
(2)全詩承用以樂景寫哀情的方法,前三句寫景,明麗歡愉,氣象開闊。末一句兩個“堪”字,構成心緒的對比:他鄉(xiāng)雖美,卻只堪圖畫,不能慰籍自己的思鄉(xiāng)之苦。詩歌無一句明言思鄉(xiāng),但曲盡委婉之情,使全詩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六、行旅詩
行旅詩:主要表現(xiàn)行旅之人的羈旅之思,旅途的艱辛、孤寂以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這類詩往往離不開山水景物的描寫,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
這類詩歌往往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傷春悲秋、日暮思歸、中秋望月、重陽登高),或托物傳情(月、雁、笛、柳),或因夢寄情,如如杜甫的《旅夜抒懷》、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馬致遠的《秋思》等。
這類詩歌常用的意象有:驛道、征鐸、馬、船(舟)、杜鵑、鴻雁、客、浮萍、飛蓬等。
鑒賞示例11: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夜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半身。想得家中深夜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問:(1)簡析“抱膝燈前影半身”一句,說說當時作者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
答:(1)“抱膝”生動地描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tài),用“燈前”引出“影”,而“伴”字又將“身”和“影”聯(lián)系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形影相吊,表現(xiàn)出作者思家時的孤寂心情。
(2)通過一幅想象的畫面寫思家。冬至夜深時分,一家人圍坐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不直接寫白己思家,而寫家人思“游子”,更耐人尋味。用白描的語言,質(zhì)樸無華。
七、閨怨詩(包括宮怨詩)
閨怨詩以描寫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狀態(tài)為主,深情幽怨、含蓄蘊藉為其詩歌的主要風格。其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主要有:
一是表現(xiàn)女子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或鼓勵丈夫建功立業(yè)的情懷;如“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金昌緒《春怨》)。通過一個別出心裁的細節(jié),生動地寫出了一位妙齡少婦的思夫之情。黃鶯鳥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驚破了她的美夢,將她從與丈夫相聚的甜蜜美夢中拉回到孤身獨處的嚴酷現(xiàn)實里,豈不要惱殺她了嗎?
二是對出門在外為商為官的丈夫的思念;對易逝青春的哀怨,表達女子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如“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表現(xiàn)了少婦內(nèi)心深處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夫婦比翼相處的渴望之情,也流露出對宦游遠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此詩一詠三嘆,一波三折,含蓄蘊意,情味悠長。
三是表現(xiàn)宮女的寂寞凄涼,對自由被禁錮、遭冷落處境的怨恨,表達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表現(xiàn)了宮女的寂寞,反映了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鑒賞示例12:
宮詞(武衍)
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沉沉鎖建章。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墻。
【注】建章:漢宮名,后泛指宮闕。
問:(1)這首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回答。
(2)請簡要分析“落花”這個意象在詩中的作用。
答:(1)這首詩以深惋之筆,借景托情,描寫宮女被禁錮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2)“落花”這個意象在詩中不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對比襯托作用。宮女的愿望是“出宮墻”,因此眼前那落花“飛舞出宮墻”的情景,特別能觸動她們的心,她們也恨不得變成落花,飛舞而出。詩歌又用落花飛舞出宮墻來反襯宮女的身不由己,表現(xiàn)了她們的不自由。
八、送別詩
送別詩題目特點:標題中有“送”、“贈”或“別”等字眼;
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有:長亭、短亭、灞陵亭(灞橋)、南浦、楊柳、夕陽、酒、秋等。
送別詩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襯托、烘托等。
送別詩基本內(nèi)容:離別的傷心痛苦與不舍;情深意長的勸慰與祝愿;坦陳心志的告白;別后情境的想象;擔憂與對友人的思念。
如:“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王昌齡《送魏二》)。表現(xiàn)了作者離別時的惆悵哀婉之情。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保ǜ哌m《別董大》)表達了對董大的勸慰之情,帶有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呂齡《芙蓉樓送辛漸》)。詩人以“冰心”、“玉壺”為比喻,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冰清玉潔的操守和志節(jié)。
鑒賞示例13:
送魏萬之京(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衣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注】離歌:離別之歌。關城:潼關、函谷關。御苑:皇家的宮苑。砧聲:搗制寒衣的聲音。
問:(1)首聯(lián)、頷聯(lián)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jié)的怎樣的特征(離別的環(huán)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么情緒?
(2)尾聯(lián)用什么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nèi)容?
答:(1)“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jié)蕭瑟的氣氛,從中表達出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2)尾聯(lián)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
★作者簡介:駱漢忠,福建省惠安一中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