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甫
1.上海卷
“他們時代”來臨的標志
世界是由“我們”、“他們”組成的,“我們”、“他們”原本是互相依存著的,當人們意識到“他們”時也便意識到了“我們”,反過來,當人們意識到“我們”時也便意識到了“他們”。只是在過去,很多人,特別是優(yōu)越感特強的都市人(尤其是都市中的80后、90后),往往一切都從“我們”的角度和立場來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并竭力表達自己的欲望、激情和見解,而僅僅把“他們”當作襯托自己優(yōu)越感的外圍人或看客,甚至如果沒有什么突發(fā)的國際國內大事(如伊拉克戰(zhàn)爭、汶川地震),這些“我們”簡直是要忘掉偌大的世界和偌大的中國,忘掉“他們”。在這樣的背景下,很有必要讓這些“我們”克服心理定勢,進行換位思考,即也從“他們”的角度和立場來思考和理解問題,然后快樂著“他們”的快樂,悲傷著“他們”的悲傷。可以說,世界上的大慈悲、大包容、大理解、大眼光、大境界,就是這樣產生的。
也許是基于上述的考慮,上海命題人推出了作文題“他們”。無論是題目本身,還是前面的附言,都顯得既簡潔又明確,既尋常又奇崛。應該說,“他們”這一詞語,存在著巨大的聯想和想象空間:就數量來說,可指很多人,也可僅指兩個人(如自己的父母);就生活空間來說,可指身邊的人,也可指遠方的人(如汶川災民、非洲黑人);就時代來說,可指現實中的人,也可指過去或歷史上的人物(如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們),還可指子孫后代(被當今透支能源而面臨生存危機的未來人類);就文化文明來說,可指城市人(如服務員、啃老族)或鄉(xiāng)村人(如失學兒童、留守老人),也可指歐洲中心主義者(如傲慢的法國人)或稀有族群中的土人(如印第安人)。當然,這只是“可能性”,至于考生能否意識到、聯想到,無疑會因個體差異而存在巨大的差別。所以,我們覺得,這一命題,富有時代氣息,具有人文色彩,既普查了當今青少年生活外延的廣度,又探明了當今中學生精神礦藏的厚度,對年輕一代的人生觀、價值觀、寫作觀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導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卷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好的題目,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命題理念,即作文命題要把中學生引向社會、引向生活、引向世界。
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影響到今后高考作文命題的走向,標志一個作文時代的來臨。這個時代,不妨以上海題“他們”作為共名吧,就稱之“他們時代”。那種以“我們”為中心的時代,確實應該轉向了——轉向“他們”、轉向社會、轉向生活、轉向世界。事實上,在今年的十八道作文題中,已有不少道題目開始了這種轉向,如全國卷Ⅰ把視線轉向了受災的“汶川”,天津卷把視線轉向了“人之常情”。
學上海卷,我要問每一個高考作文命題人: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
我要告訴你,你會看到生活多美,社會真大,世界太奇,你會想到“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上海雜志《語文學習》封面語)。
我們有理由相信,高考作文在跨入“他們時代”以后,我們的命題人,我們的老師,將會發(fā)現——具有“好奇心”(江蘇卷題)的中學生,“帶著感動出發(fā)”(安徽卷題),去“觸摸都市或感受鄉(xiāng)村”(浙江卷題),向“他們”(上海卷題)走去……
2.廣東卷
題目大于思想
有人說,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聯想和想象。同樣,我要說,學生作文也是聯想和想象。好的作文題就應該激發(fā)考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顯然,今年廣東卷作文題就真正地發(fā)揮了這種“激發(fā)”功能,比如其中的一個副詞“不”就需要考生仔細思量?!安弧笔呛唵蔚目谡Z,只有被還原到一定的語境中,它才能生成明確的意味。從聯想和想象的可能性來看,考生也許會聯想、想象到當下發(fā)生的大大小小的曲折、低潮、挫折、困難和未來面臨的種種不利因素和嚴峻挑戰(zhàn),而對積極、美好的結果作出“不可能”的輕率的推測或預見,這時“不”就會生成“不可能”(成功、勝利、實現、達到、做到等等)的意味;考生也許會聯想、想象到談判桌上雙方的較量、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的利益博弈,而在態(tài)度上進行了“不能夠”、“不答應”、“不愿意”這些果斷然而輕率的表達,這時“不”就生成出“不能夠”、“不答應”、“不愿意”(低頭、妥協(xié)、接受某種條件等等)的意味。一言以蔽之,“不”有兩個方向的意思——推測結果和表明態(tài)度,而在每一個方向上都有巨大的聯想、想象空間,包含著不同生活領域中的無數具體的事件。
有人說,形象大于思想。同樣,我要說,題目也大于思想。不知道為什么很多人認為,廣東卷命題人試圖利用“不要輕易說‘不”這題目給目前中國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澆澆冷水。這當然是“題中之義”,但如果僅僅作如此解讀,恐怕就未免過于狹窄了,因為當作文與政治劃等號時,作文就成為政治了。其實,這不過是從“表明態(tài)度”這一方向上立意的,考生如果對政治不感興趣,或愿意超越狹隘的理解,則大可以沿“推測結果”這一方向去立意,比如寫對理想的執(zhí)著,寫對生命奇跡的信心,寫科學無止境、一切皆可能。由此我想到,最佳的作文題最起碼應該符合“題目大于思想”的原則,而今年全國卷Ⅰ顯然就偏離這一原則——它似乎什么都說盡了,為考生服務過了頭,但又確實束縛了一些考生的手腳,使之不敢多想負面、多寫反面,如地震中的“豆腐渣工程”。
有人說,對世界可以說“不”。模仿這口吻,命題人提醒人們,不要輕易說“不”。兩種說法,兩種角度,孰是孰非?很多人對后者的命意推敲得過了頭,似乎命題人非要選擇后者不可,似乎當下的中國現實只支持這一角度。其實,沒有絕對的是非標準,因為就是在當下,也確實存在需要說“不”的時候,如在實力相當甚至強大之時坐在談判桌上難道還能一味遷就?面對明顯的不可能事件或行不通的死胡同,難道仍然要說不拋棄、不放棄?只是,“對世界可以說‘不”這一角度突出的更多是激情,而“不要輕易說‘不”這一角度強調的更多是理性?!安灰p易說‘不”,特別是“輕易”二字,容易考查出考生的辯證思維,看出考生在分寸上有多大的拿捏感。不過,命題人究竟有何用意,我們不能妄下定論,我還是用“題目大于思想”這句話作為結束語吧。
3.安徽卷
讓題目本身言說
設若題目是“感動”,如何?太泛了,沒區(qū)分度,這是命題的大忌。于是,前面添加“帶著”二字,這樣“感動”就成了一種已然的情感狀態(tài),這是命題上的一種巧妙的限制。在其后又配上一個動作“出發(fā)”,這說明“感動”關涉著遠方或未來,也就是說,“感動”的情感沖出了自我,突破了眼前,而不是眼前的自生自滅。這也是命題上的限制藝術。除了簡潔而明確、非常寬泛又有所限制的題目本身,前面沒有任何提示語,不過確實也不需要提示。讓題目本身言說,讓題目本身隱含或顯示相關的信息,這是命題的最高智慧。不過,如果效果適得其反,還是有所提示為好,像山東卷“春來草自青”就遭遇到這種尷尬。
再看區(qū)分度。首先,“感動”一詞本身就有多義性,可指激動而引起同情,也可指激動而引起向往、思慕??忌钇鸫a應該理解到“激動、同情”這一層意思,況且“同情”也有兩種理解:一是對別人的遭遇(如汶川人民處于災難之中)在感情上發(fā)生共鳴;二是對別人的行動(如環(huán)?;顒?、志愿者行動、集會、罷工、運動等)表示贊成,考生最起碼應該理解到前一層意思。其次,“出發(fā)”也可有多種理解,其本義是離開某地到別的地方(就連“別的地方”也有兩種理解:與“同情”相匹配,可理解為“貧困、受災的地方”;與“向往、思慕”相匹配,可理解為“美好的地方”、“風景區(qū)”)去,但也可引申為(在舊年、舊的世紀結束之際,帶著向往之情,從現在)朝著或面向美好的未來,考生最起碼應該想到前者的意思。在上述各種理解中,每一種其他的理解都意味著一次創(chuàng)新的機會,意味著寫作高手有種種選擇的可能性。能夠滿足各種層次考生,這也是安徽卷作文題成功的原因。
4.天津卷
從“一人之心”走向“千萬人之心”
前面我說高考作文進入“他們時代”,已提及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確實,命題人在積極引導考生突破自我,讓考生把視線轉向“他們”,從他們的身上發(fā)現共同、共通的人性人情。樊川先生在《阿房宮賦》中不是說“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么?我想,如果不能理解“千萬人之心”,那么國君就容易成為“獨夫”,普通人就容易成為惡人。所以,引導中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千萬人”,了解“千萬人之心”,非常有必要。
“人之常情”這一題目,題材空間廣闊,立意點很多。其中“常”是關鍵詞,用它限制“情”,使“情”的內涵具體化。“人之常情”的反面,是不近人情——不合人之常情。比如,英雄沒有兒女情長,學生畢業(yè)不準留言,就不近人情;可是“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豪杰丈夫有親子之愛,才是人之常情;古人在臨別時常有臨別贈言,如韓愈有《送董邵南序》,宋濂有《送東陽馬生序》,如今同窗三年甚至多年的好友即將分別搞點留言,正是人之常情,何必禁絕呢?除此之外,野人懷土,落葉歸根,知恩圖報,烏鳥私情,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禮節(jié)上崇尚有往有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都屬于“人之常情”。
當然,上述的“常情”都是正面的,是人性人情中好的方面。其實,也有一些共同、共通的人性人情不太積極的方面,如有句古語說:“慕富貴者,人之常情也?!痹偃缬蟹N說法叫:“得人錢財,替人消災?!笨上?,由于這是命題作文,考生不便如此立意。如果把命題作文改成話題作文,以“人之常情”為話題來寫作,就可以彌補這一遺憾。
5.浙江卷
同在一個母題下
看起來,“觸摸都巿”或“感受鄉(xiāng)村”是兩個不同的題目,似乎像2006年的福建卷(在“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萬支/戈多來了/留一點空白”中任選其一),其實它們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前者同屬一個母題,是互相聯系著的,而后者是互相獨立的話題。城鄉(xiāng)文明文化,向來是對應著討論的,都市本來就是鄉(xiāng)村演進而來的,都市人本來就是脫胎于鄉(xiāng)村人,所以“觸摸都巿”或“感受鄉(xiāng)村”同屬一個母題。這樣,無論是選“觸摸都巿”,還是選“感受鄉(xiāng)村”,心中都要有大的母題,在這母題之中才有獨特的認識。就一般而言,來自都市的考生最適合寫“感受鄉(xiāng)村”,來自鄉(xiāng)村的考生最適合寫“觸摸都巿”,因為人的情懷似乎更適合擁抱異域風物,人的眼光往往因異域而變得更加好奇、敏銳,人平素的閱讀興趣更是愿意放在反映異域特點的作品上。當然,都市人反觀都市,鄉(xiāng)村人反思鄉(xiāng)村,也會有獨到的發(fā)現和意外的收獲,這實際上是縱向上的比較,是把眼前的一切跟童年的記憶進行對比。有人說,以前有人指責高考作文往往有利于城市學生而不利于農村學生,現在他們的機會均等了:一半是城市,一半是鄉(xiāng)村。我贊同這樣的說法。
當然,浙江題也有遺憾處,就是本來“讓題目本身言說”就顯得非常明確了,不知為什么還要在前面加上一段引言,在后面加上對寫作思路的提示語。
6.福建卷
兼采材料類和比喻類之長
福建題走的是全國卷的路子,屬于人們所說的新材料作文。其材料本身就包含著若干含義,考生可從宏觀的角度立意,也可從任意一個可能的角度介入材料,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案魅∷瑁葱枳魑摹?,正是新材料作文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來看,這則材料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代表一種生活態(tài)度,而三種態(tài)度合在一起,又能體現一種多元化、差異性的哲學態(tài)度。選擇任意一種生活態(tài)度,大多數考生都會有話可寫,而上升到哲學高度,則是少數高手可能要首選的。立意點多,讓人人有話說,這正是福建人所一貫追求的目標。
福建題也走了比喻類的路子,它只是寫三個人買飲料,而沒有直接言明其寓意,但我想,沒有哪個考生會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或領會不到自己能夠領會的含義。同樣是比喻類,福建題顯然要比全國卷Ⅱ“海龜和老鷹”、寧夏海南題“養(yǎng)鳥”來得明白。喻體的選擇,是有高下之分的,命題人不可不慎取之也。
7.湖北卷
一次成功的綜合測試
首先指出兩個瑕疵:一是引言中前面三個選擇問句,從語言連貫的角度來看,讀起來有點別扭,最好把第一句改成“你是彎身而過,還是隨手把樹枝折斷丟棄?”二是題目不是文章本身,不能加書名號(影印版就是這樣),而應該加引號。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湖北題是很不錯的。
“舉手投足”,就是一抬手、一踏步,泛指一舉一動,即每一個舉動。后面加了一個詞語“之間”,就使題目變得非常妙,妙在它暗含一個語境:“在人的某一個舉動中,反映(體現)出了……”也就是說,小中可見大,細微處可見人的精神。這個題目,兼有觀察和思考兩個方面的要求,既考查出考生平時對人包括自己的“一舉一動”的觀察力,也考查出考生對外在行為的理解力,對具體生活的思考力。在這考查之中,還可見考生的道德修養(yǎng)、品質學識等精神內涵。由此看來,這是對考生觀察能力、思考水平、精神內涵的一次綜合測試。
命題人還在區(qū)分度上動了腦筋。前面加上的一段引言,是為了降低審題難度,讓一般考生都能有話可寫,但同時也提出了高于尋常的要求——“你,獨處時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對待自己?”相信寫作高手會認真考慮這一信息的。
8.重慶卷
以詮釋降低難度,以限制提高門檻
一個題目,至少三種理解:一是涉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即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二是涉及人才培養(yǎng)問題,即人(尤其是青少年)應該得到健康成長;三是涉及言談舉止的問題,即態(tài)度大方而不拘束。為了降低審題難度,題目前面加上了一段引言,實際上是工具書對“自然”的詮釋。應該說,提示到這個份上,每一個考生都會很樂意。當然,比較而言,第二種理解容易往深處挖掘,更適合寫作高手發(fā)揮。
也許為了防止考生就“自然”進行大而無當的空談,命題人在這一概念上添加了“在……中”,表示不要僅僅寫自然本身,而要把重心放在“在自然中”的人身上,而“生活”一詞更是明白地告訴考生,不能忽視人的生活或活動。這樣,題目重點便突出了人,突出了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人與自身和諧發(fā)展、人與自身行為態(tài)度等三個系列的問題。這說明,在一定情況下,對題目加以必要的限制,是一種智慧。對比之下,江蘇題“好奇心”就缺乏一定的限制,以致被人們譏笑為“低幼化”;也許對此加以一定的限制,難度就會從“低幼化”飛躍到“成人化”。
9.湖南卷
一道平穩(wěn)的作文題
這是2007年北京卷作文題“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的仿真版。同樣以唐人詩句為由頭,引出作文的命意,但顯然稍遜于北京題,因為材料中列舉的幾個方面的感點,偏重于理性思考而不便于感性體驗,而且感點之間沒有根本的區(qū)別,缺乏思想的PK(記得北京題中的話“有人說,‘看不見、‘聽無聲并不等于無所作為;有人說,這里的情趣已經不適合當今的世界”就有意挑動考生斗考生)。
盡管如此,我還是覺得這道題不比其他很多地區(qū)的題目差。因為這道題出得還算比較平穩(wěn),韓愈詩句的本義和聯想義都很明確,為考生降低了審題難度,為一般考生提供了現成的話頭,同時以“……”的形式,為另外一些考生超范圍、超水平的發(fā)揮提供了暗示和契機?!皩嶋H生活”、“聯系實際”,命題人兩次提醒考生不要空談哲理,激勵考生要把文章寫得具有現實感和生活氣息,這跟目前高考命題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10.江蘇卷
回歸生活,但不要回歸到“低幼化”的生活
當“好奇心”三個字撲入考生眼簾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并非“好奇”,而是驚詫,因為江蘇自單獨命題以來,一直追求含蓄和雅致的風格,所出之題“山的沉穩(wěn)與水的靈動”、“鳳頭、豬肚、豹尾”、“人與路”、“懷想天空”人文味特濃,而現在一下子來了個大“變臉”,簡簡單單,普普通通,平平常常。這個題目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成功地教訓了那些一味跟風的人——據考證,有些學校的模擬考試一直都在模擬2007年題“懷想天空”,以致克隆出“腳踏大地”、“傾聽潮聲”、“凝眸天邊”、“俯瞰奔流”、“穿越隧道”、“涉足海灘”等一系列題目。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好處:它攔住了一批好古者,使之不能輕易地滑入歷史的通道,于是今年很多考生只好遺憾地跟屈子、史遷、五柳、東坡、西施、昭君等人說聲拜拜,而乖乖地落入現實的大地,回歸人間的生活。
當然,這些好處都是從打擊投機者的角度來說的。要說好處,最大的好處還是在于:這個題目狠狠地將了中國教育的一軍,點中了中國教育的死穴。雖然說知識源于好奇心,可是好奇心早已不是求知的第一推動力,它在青少年的學習過程中遠遠沒有甘于寂寞的呆氣、一心讀書的傻勁、無比強大的意志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違師訓的接受能力、不出校門的內斂功夫等等因素來得重要,甚而至于在當今跟應試教育的快節(jié)奏嚴重不合拍。年級段越高,應試教育搞得越狠,非好奇因素就變得越重要,于是好奇心逐漸淡化乃至失落。江蘇命題人敢于碰觸這一敏感話題,敢于電擊中國教育的中樞神經,其勇氣難能可貴。
不過,這個題目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低幼化。由于命題人安排的提示語“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過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屬于并列結構,而沒有突出后者的現實針對性;又由于后面的補充文字只是提供選擇的立意空間,而沒有有意地凸顯思辨性,所以考生對當下中國教育困境進行觀察和研究的“好奇心”激發(fā)不起來,于是他們選擇一種低幼化的寫法,可能更容易獲得滿意的分數。事實上,高考后《揚子晚報》搞的不同年齡段者寫同題作文的活動,就證明了這一點:南京市力學小學六(7)班于睿青的作文獲得66分的高分,而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大致次第減低到不及格。也就說,適合低幼人群寫的題目,思維低幼化的考生往往會感到如魚得水。這就如同對不同年齡層次的人進行想象力的測試,如果給以一個簡簡單單的圖畫“O”,成人想到的往往只是圓,而兒童想到的答案卻真正是豐富多彩,這是因為成人的抽象思維在一個直覺的圖畫上不大容易被喚醒;但以語言表達的形式問兒童“由圓想到什么”,他們當然就聯想不過成人了,因為他們的抽象思維在此時就難以被刺激起來。那么,如何避免考生思維低幼化,或避免考生取巧而選擇低幼化的路子呢?可以恰當地定位,即定位于這批十八九歲的高中畢業(yè)生,為他們提供特定的觀察點、思考點,把“好奇心”這個大而無當的題目具體化、內涵化,比如“失落的好奇心”、“歸來吧,好奇心”、“永久的好奇心”、“與好奇心重逢”、“與好奇心同行”、“帶著好奇心上路”等等。果真如是,小學生們看到題目的第一反應恐怕就是“好奇”了,然后“帶著好奇心上路”,在若干年后才能寫出成人化的文章來。
11.北京卷
新材料作文要凸顯“羅馬規(guī)則”
北京題跟福建題很相似,都含有比喻義,都有幾個不同的人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態(tài)度,但顯然前者要比后者復雜難懂些,需要考生作出一定的邏輯思考才能獲取寓意,因而不利于一般考生發(fā)揮。當然,與福建題也有不同之處,就是其對話的前面還有具體的課堂情境,而推敲命題人的要求,這課堂情境同樣也可以成為一個寫作的聯想點,這實際上又擴大了立意空間。這樣,就立意來看,可以把材料當作一則隱含哲理的故事來讀,也可以把材料當作一則成功的教育案例來讀。
先看“哲理故事”,從第一個人的角度可以感悟到學習、工作、事業(yè)上要挑戰(zhàn)極限,而不能自滿,因為一切事物都有提升的空間,或處于危險之中的人要有活下去的信心,力爭突破生命的極限,從而創(chuàng)造生命奇跡;從第二個人的角度可以感悟到做事要講究順序,才能達得最佳效果,如學習上的循序漸進;從第三個和第四個人的角度可以感悟到什么東西最有分量,對不同分量的東西如何安排,如學生的學習與戀愛、網絡游戲等,誰應該放在首位。
再看“教育案例”,可以想到理想的課堂、理想的教師、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等等,如向往生動、活躍而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倡導孔子式循循善誘的教風,提倡討論、爭辯的學風,主張以形象的演示取代抽象的說教。
然而,實際上考生更多的是考慮后面的幾個人的對話,而對材料的整體性指向可能缺乏自覺的把握和大膽的聯想,看來命題人還是在題干中把要求說清楚為好,如“這既是一個充滿哲理的故事,也是一則成功的教育案例,你讀后有何聯想,會感悟到什么,會思考到什么”。據說“新材料作文”有一條“羅馬規(guī)則”,就是所供材料相當于“羅馬”,能夠通往“羅馬”的“大道”一般有很多,即對其中每一種合理的選擇甚至略帶勉強的選擇都是包容的。為了體現這條規(guī)則,材料后一般有“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的明確要求。但如果命題人缺乏適度的提示或激勵,我們的考生能夠真正大膽、果斷地邁開自己的腳步嗎?所以,建議命題人在搞新材料作文時,千萬要凸顯“羅馬規(guī)則”。
12.江西卷
有?!岸鄻舆x擇”的潛規(guī)則
如果要給高考命題人頒發(fā)創(chuàng)新獎,恐怕非江西題莫屬了。讓考生模擬動物的身份給人類寫信,寫信的角度可以自由選擇——田鼠或田鼠的天敵,而田鼠的天敵可以是蛇、貓頭鷹和黃鼠狼中的任一種,也可以是他們的共名“天敵”。為了喚醒考生童話般的感覺,還附了一幅漫畫。漫畫的出處、作者都有,連同前面材料中真實的時間(2007年)、地點(洞庭湖),增強了寫作對象的真實性和現實性。這些都是創(chuàng)新的元素,值得我們肯定。
不過,創(chuàng)新歸創(chuàng)新,卻有點為難考生了。書信體的硬性要求,盡管有語文教學大綱的支持,但事實上這種應用文體在網絡時代、電子時代逐漸失去了實用的價值,失去了現實需要的支持;況且,把不是人人擅長的文體在面上提出要求,是不是違背了“多樣選擇”的命題潛規(guī)則?既然幾乎沒有哪個地區(qū)的作文題膽敢只考記敘文、議論文或說明文,而容許各種文體(一般除詩歌),從而體現“多樣選擇”的潛規(guī)則,那么江西命題人硬性規(guī)定只能寫書信,是否有點“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再說,以田鼠或田鼠的天敵的名義給人類寫信,實際上是叫考生發(fā)揮童話思維或寓言思維,這不僅有藝術構思上把握的難度,而且有語言風格上模擬動物心態(tài)和口吻的難度——因為生活在城市中的考生可能從來沒有見過材料中涉及的一些動物。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難度,但考生還是要寫文章的。考生別無選擇。所以順便談談文章的立意。如果代田鼠寫信,那么既可感謝人類幫一臂之力對付自己的天敵,也可面對天敵的埋怨和人類專家的指責而為自己的罪行辯護,或兼具感謝和辯護的口吻;如果代田鼠的天敵寫信,那么自然要以埋怨、憤怒的語氣,控訴人類的罪行和田鼠利用人類對付自己的無恥。但無論以哪一種身份來寫信,都不能光是表達強烈的感情,而還要善于分析理由,擺出事實。無疑一般考生都能從生態(tài)平衡的角度加以分析,但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擺出世界構成(或動物種類)的多樣性、自然界自由競爭的天然法則(人類不應該加以干預)等,那就更顯深刻了。從文體來看,除了注明是“書信”外,命題人未作任何其他規(guī)定,但事實上,大多數考生可能會把書信寫得更像議論文;而一旦在議論的框架上撞車,考生基本上都要說到“生態(tài)平衡”、“動物保護”的理由,或者多半只能說到這一層意思,這樣題目的區(qū)分度就成問題了。
13.全國卷Ⅱ
是不是使用了搖號機?
這是全國卷命題人最擅長的命題形式。自從他們改造出了所謂的新材料作文,并配之以“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等要求后,這種新形式被別的地區(qū)卷模仿,同時也被自己不斷復制。在要求前面加上一段材料,給人的感覺是,要求年年不變,只是材料變化。似乎隨意找來一段材料加在要求前面就行了,這就使人懷疑他們是不是使用了搖號機,搖到哪號材料就把哪號材料換到要求前面。今年的這號題,又是講述了一則小故事,只是立意難度有點大。但仔細思考,還是能夠找出一些立意的: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從海龜角度)、好心辦壞事(從游客角度)、等待機會(從老鷹角度)。
14.寧夏、海南卷
立意空間窄
跟福建題、北京題比起來,同是材料作文,福建、北京的題中有對不同人的態(tài)度或觀點進行平行敘述的內容,因而根據新材料作文的“羅馬規(guī)則”,考生很容易找到“通往羅馬的大道”,從而確定適合自己寫作的立意;但是這道題,分寫的三次養(yǎng)鳥事件非平行敘述,而是漸次發(fā)展的線性敘述,這樣考生的思考點容易放在第三次養(yǎng)鳥事件上,而對第三次養(yǎng)鳥事件的分析、理解顯然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如果掉進邏輯分析中,容易被放生者被投機商欺騙、投機商大發(fā)昧心財、慈善行為亟待完善等問題繞住頭,而把作文寫成政治試題中的論述題;如果泛泛而談人與自然的和諧或保護鳥類等等,文章顯然有點空;如果由材料獲得啟發(fā),寫好的動機與壞的結果的關系,也許最容易展開思路(尤其是對議論文來說),但有多少考生能想到這一點呢?看來,這道題的立意空間窄得很,缺乏福建題和北京題那樣的多樣選擇性。網友評題時稱之為“最難”之一,確實是有道理的。
15.四川卷
大而無當
這一作文題,好處有四:一是簡潔不啰嗦,不像全國卷Ⅰ作文題把大家都知道的內容以綜合新聞的形式和盤托出;二是話題雖古舊但用于震后的四川考生,又顯得鮮活,真是再合適不過了;三是體現了命題人的人文關懷,震后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的考生看到“堅強”二字,無疑受到鼓舞,感到撫慰;四是考前復習受到一定影響的四川考生,不需要為審題而傷透腦筋。
但是所有的好處,抵消不了一個壞處:題目實在大而無當,缺乏任何限制,因而丟掉了作文命題的一般原則。
16.山東卷
難在對“春”內涵的理解
據網上評價,這是今年18道題中最難的一道。這是為什么呢?我想,作為比喻類話題,雖然具有多義性,但如果憑考生現有的認知結構,理解起來非常吃力,那效果就適得其反了。確實,“春來草自青”讀起來還算順,但平時并不在社會上或生活中流行,這完全要依賴于考生自己現場的獨立分析。
字面理解其實并不難,無非就是草原本不青,但如果春來了,就自然會變青的。但一旦聯想、感悟開來,就有很大的難度了。這里,難就難在對“春”內涵的理解。從時間上看,草希望變青,草有一段未青而黃的時光,春顯然是遲來卻又將來而且一定會來,正是因為存在這種時間差,才有“自會”說法。于是,“自會”就成為關鍵詞。有人據此感悟出“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我覺得此說謬矣,因為“功到自然成”強調的是“功”,而“功”指的是努力的過程或努力本身,這如何能對應于實際上尚未到來的“春”呢?我覺得,“春”可指“機會”、“機遇”,比如說人要相信未來(食指曾以此為題寫過詩),因為屆時一切自會改變;“春”可指“未來”、“前途”、“理想”,比如說在未來的吸引下或在理想招引下,新生事物自會成長起來;“春”可指“條件”、“前提”,比如說有合適的條件或合理的前提,才會取得成功;“春”可指“原因”,比如說找到了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自然會取得勝利。
17.遼寧卷
是不是在看政治試卷上的表述題?
語言是符號,接受符號實際上是接受刺激,有的刺激能使人的大腦興奮,有的刺激容易起催眠作用。一直到我寫這文字,都沒有好好地看上一遍,覺得始終提不起興趣,我有點懷疑我是不是在看政治試卷上的表述題。
從材料來看,更適合寫評論性的議論文,而不利于擅長記敘的考生,有點不公平。立意空間看起來廣,但實際上都必須圍繞青少年的價值觀來想,而青少年的價值觀問題,似乎切近考生實際思想,但考生可能會有“騎在馬上找馬”的感覺,這就像去年重慶卷讓考生寫“酸甜苦辣說高考”,本來是考生熟悉的內容卻使他們難以發(fā)現什么“偉大的真諦”。
18.全國卷Ⅰ
要以獨特的路徑通向現實生活
其實也可以把這道題的排名往前靠一點,但之所以如此,乃是為了強調作文命題不是時事報道。設想二十年以后回眸這道題,這跟我們今天回眸文革時期“大躍進中激動人心的一幕”、“我投身到祖國的懷抱”、“一位革命先輩的事跡鼓舞我”等類似的題目,究竟有多大區(qū)別?作文應回歸現實、回歸生活,我舉雙手贊成,事實上在前面的評價中也表達了這一理念,但是我堅決反對以這種形式介入現實生活,因為這樣會糟蹋語文的,因為語文向來有自己獨特的路徑通向現實生活。
另外,從立意空間看,有點窄,未鼓勵或容忍考生作復雜(反面、負面)觀;有點明,考生隨意寫“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一樣的愛心,不一樣的表達”等等即可。
附:2008年高考作文題匯編
1.上海卷
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
請以“他們”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2.廣東卷
請以“不要輕易說‘不”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之外,文體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3.安徽卷
請以“帶著感動出發(fā)”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不得抄襲,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⑤書寫規(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4.天津卷
請以“人之常情”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自主確定文體(詩歌、戲劇除外);不少于800字。
5.浙江卷
都巿和鄉(xiāng)村,是我們棲居的空間;都巿生活和鄉(xiāng)村生活,是我們平凡的生活。當我們從平凡中回望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和期待。
請以“觸摸都巿”或“感受鄉(xiāng)村”為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fā)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選;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
6.福建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個人走進商店。一個人買了一瓶果汁,說:“我喜歡甜的?!币粋€人買了一杯咖啡,說:“我就喜歡這又苦又甜的滋味?!边€有一個人買了一瓶礦泉水后說:“我喜歡淡淡的礦泉水?!?/p>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7.湖北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你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你是隨手把樹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只長了癬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你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推人?一個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綠燈亮了,你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你與別人如何擦肩而過?你怎么從小販手中接過找來的零錢?你如何低頭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帶?你,獨處時如何與自己相處?
請根據對這段文字的理解,展開聯想,思考如何對待自然,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自選角度,以《舉手投足之間》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體,不少于800字。
8.重慶卷
《現代漢語詞典》對“自然”的釋義有:①自然界。②自由發(fā)展;不經人力干預。③不勉強;不局促;不呆板……
請以“在自然中生活”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9.湖南卷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唐代詩人韓愈的名句。詩句的意思是說,在溫潤如酥的初春細雨中,春草發(fā)芽,遠遠望去,一片淡淡的草色,走近之后,卻只看到稀疏的草芽。詩句的意境是美的,蘊含的哲理也是豐富的,它使我們領悟到,置身事物之中往往看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事物,有時必須跳出事物來看。人們對于事物的把握和對于美的感受,是與距離有一定關系的……其實,實際生活中,許多事物和現象都包含這兩句詩的意境和哲理,關鍵在于你的觀察和體會。
請根據你自己閱讀詩所體會到的意境和哲理,聯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不要簡單照抄或擴寫材料;③所寫文章符合文體的要求。
10.江蘇卷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過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質疑、發(fā)現、智慧、高尚、驚喜、快樂、煩惱、平庸……這中間的每個詞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樣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請以“好奇心”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11.北京卷
課堂上,老師說:“我們今天來做個小實驗。”隨后,他拿出一個裝滿石塊的玻璃廣口杯,放在講臺上,問道:“瓶子滿了嗎?”所有學生答:“滿了!”“真的?”老師從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進去,填滿石塊的間隙。“滿了嗎?”學生們若有所思。老師又拿過一壺水倒了進去,直到水面與瓶口持平。“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老師問道。課堂活躍起來。
一個學生說:“很多事情看起來達到了極限,實際上還存在很大空間?!?/p>
一個學生說:“順序很重要。先放這桶沙子,有些石塊肯定就放不進去了?!?/p>
一個學生說:“對,得先放石塊。有些分量重的東西就得優(yōu)先安排?!?/p>
一個學生說:“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請就以上材料,展開聯想,自定題目,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除詩歌外),不少于800字。
12.江西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與漫畫,按要求作文。
2007年,洞庭湖大水導致20億只田鼠大遷徙,所過之處農田一片狼藉。專家認為,田鼠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類熱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敵(蛇、貓頭鷹、黃鼠狼等)數量急劇下降。
根據上述材料,請你為田鼠或田鼠的天敵代擬一封給人類的信。
要求:①必須按書信格式作文;②題目自擬;③所有內容必須與給定的材料相關;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襲、套作。
“助鼠為患”,刊發(fā)于深圳《晶報》,作者:顏慶雄。
13.全國卷Ⅱ
(貴州、黑龍江、吉林、云南、甘肅、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龜的沙穴。一天黃昏,一只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只老鷹直沖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發(fā)現了它,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著小龜爬進大海??墒?,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那幼龜是個“偵查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后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海灘。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時機的老鷹又飛回來了,其他老鷹也跟過來了。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 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14.寧夏、海南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蘭和媽媽都喜歡聽小鳥唱歌,看小鳥飛翔。母女倆第一次養(yǎng)鳥,母親忙,女兒貪玩,沒幾天小鳥就餓死了。第二次養(yǎng)鳥,母女要好好對待小鳥,這次養(yǎng)了一個月,小鳥長得很好。但是朋友說,你們殘忍地剝奪了小鳥自由歌唱、自由飛翔的權力,母女倆依依不舍地把小鳥放飛了。第三次親密接觸小鳥,是因為收到一封放生活動的邀請函。信函說,放生活動又環(huán)保又慈善。母女倆買了兩對小鳥,興高采烈地去參加放生活動。爬上山頭,看見參加放生的有好幾百人,一聲禮炮響起,千鳥齊飛,有人笑臉燦爛,有人虔誠合十。母女下山后,聽見花鳥市場的老板興奮地說,自從有了放生活動,鳥兒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鳥才能供得上。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15.四川卷
請以“堅強”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16.山東卷
請以“春來草自青”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擬題目;自定立意;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文體特征鮮明。
17.遼寧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雜志刊登了一份關于青少年價值觀的調查報告,其中一些數據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例如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表示難以評價的為27.2%,對“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表示難以評價的為22.8%,對“過馬路闖紅燈”表示難以評價的為15.2%,對“競爭可以不擇手段”表示難以評價的為18.6%,對“誠實意味著吃虧”表示難以評價的為33.8%。有人認為,這些數據顯示出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社會公德及個人品德的價值判斷模糊甚至錯誤。有人認為,從這些數據可以推斷出多數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陽光。有人認為,“難以評價”就是因為不想簡單地贊同或反對,恰好表現出當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個性化。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18.全國卷Ⅰ
(河北、河南、山西、廣西)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錦濤、溫家寶等黨政軍領導人迅速趕赴災區(qū)指導抗震救災。
十多萬解放軍、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隊、醫(yī)療隊、工程搶修隊迅速進入災區(qū)。港臺救援隊和國際救援隊飛抵災區(qū)。志愿者從四面八方匯聚災區(qū)。救援物資從水陸空源源不斷運進災區(qū)。
一位中學教師從在講臺上用生命保護了下面的四個學生。一位失去15 個親人的縣民政局長連續(xù)指揮救災五天只睡了七個小時。幸存者的生還奇跡在不斷突破,100小時、150小時、196小時……
中央電視臺24 小時播報。19 日14 時28 分舉國哀悼。
一樣的愛心,不一樣的表達:捐款、獻血、義演、關注……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作者通聯:江蘇鹽城中學南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