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芹
“個性化正解”與“自由化誤讀”是閱讀闡釋中經(jīng)常碰到的是非之爭,二者難解難分,又必解必分。讀者追求的“個性化正解”往往是在“共性化通解”的基礎上,不斷克服“自由化誤讀”的過程中獲得的。
閱讀是緣文會友的社交行為,閱讀個性自然要在社會化閱讀的共性涵養(yǎng)中形成。個性化閱讀的自主性、體驗性、差異性所帶來的閱讀自由性,容易與“自由化閱讀”混淆不清。有人把“自由化”解釋為“從不自由向自由轉化,從不夠自由向更自由轉化”,以此辯解“自由化閱讀”的合理性。其實,“轉化”說沒有區(qū)分“自由性”與“自由化”?!盎闭邚仡^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以為自由無時無處不在,必將走向極端。閱讀主體的自由意志一旦超越閱讀對象和閱讀時空的客觀限制,就變成絕對自由,這種閱讀的自由主義正是我們要謹防和反對的。閱讀個體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閱讀自由總是受到閱讀主客觀條件的種種制約,諸如讀物內涵、讀者素養(yǎng)、閱讀情境、目標、策略、方法等等。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比鐚W生讀者的閱讀創(chuàng)造。就受到文本作者、教材編者、教師讀者、專家學者、同學讀者的引導和影響。閱讀個性自由的相對性和閱讀教學對話的社交性迫使我們必須劃清個性化閱讀和自由化閱讀的界限。
閱讀的個性自由指讀者對閱讀必然規(guī)律的認識和對閱讀活動的科學改造。閱讀的自由化表現(xiàn)在個性發(fā)揮總是違背閱讀的科學規(guī)律,離本胡說,無法五天。就閱讀心態(tài)說,個性化閱讀要求讀者在“解文、知人、論世、察己”的四重視界神游時,不唯書,不唯標,不唯師,不唯名,只唯己,享有張揚個性的高度自由;自由化閱讀卻慣于天馬行空的臆斷,不入文而曲解,不知人而妄談,不論世而謬說,不察已而亂議。就閱讀方略說,個性化閱讀要求反復地“走進文本、走出文本”,辯證地“整篇感悟、斷章取義”,全面地兼顧“理智啟迪、情感體驗”,充分地匯兌“間接經(jīng)驗、直接經(jīng)驗”,守常施變地進行“適體閱讀、跨體閱讀”。而自由化閱讀常常在沒有走進文本時就隨意拓展:往往在理解上斷章取義,不能整篇感悟;習慣單憑個人的情感去體驗,輕視科學的理性認知;總是忽略共性的間接經(jīng)驗整合。單靠一己的直接經(jīng)驗去匯兌文義;漠視文章和文學的體裁特征,肆意做陰差陽錯的“悖體閱讀”。就閱讀效應說,個性化閱讀的結果是求得正解、增解、異解、圣解,自由化閱讀的結果是造成誤讀、曲解、胡吹、歪批。
針對閱讀教學界“只講或多談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不講或少談文章作品的多元解讀”這個積弊??紤]大學專家引領的經(jīng)典閱讀社會風氣對中學師生經(jīng)典閱讀的深刻影響,本文單以經(jīng)典文章《論語》的多元解讀為例,專門探討個性化閱讀和自由化閱讀的區(qū)別。既然個性化閱讀的根本標志是“見仁見智”,其基本原則是“多元有界”(這個“界”就是文本語境,就是文本的客觀意義),那么《論語》的個性化閱讀可以表述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孔子,一千個孔子還是本自《論語》的孔子?!薄墩撜Z》閱讀的幾千年歷史上,一代代學者所“心得”的孔子形象有多種“變臉”,如春秋的“布衣孔子”“貴族孔子”,漢唐的“今文學孔子”“古文學孔子”“漢學孔子”,宋元明清的“道德孔子”“理學孔子”“宋學孔子”,還有“素王孔子”“文宜王孔子”“大成至圣文宜王孔子”“至圣先師孔子”:更有近、現(xiàn)、當代的“反動孔子”“摩登孔子”“革命孔子”“快樂孔子”“喪家狗孔子”……呈現(xiàn)出“亂世批孔、治世尊孔”的規(guī)律性態(tài)勢。然而,(論語)思想有精華和糟粕之分,一千個(論語)讀者心造的一千個“孔子”形象,也必有真孔子和假孔子之分。正解的真孔子是個性化閱讀的結晶,誤讀的假孔于是自由化閱讀的產(chǎn)物。
《于丹(論語)心得》:自由化閱讀的標本
2006年底,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僅6萬多字的《于丹(論語)心得》,講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題目,造出了“于丹式的孔教”,發(fā)行達200多萬冊;強勢媒體炒作成“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熱”“儒學經(jīng)典傳播熱”。這個畸形的“經(jīng)典文章閱讀熱”,實際是把“誤讀、曲解、胡吹”冒充為“個性化閱讀”的“自由化閱讀熱”。它像流行的“閱讀非典”一樣,不但毒化了社會的閱讀風氣,而且污染了學校的閱讀課改,數(shù)不清的“粉絲”“魚丸”們正起勁地喝著這“心靈雞湯”,吸了“精神鴉片”而懵懂不自知。對此,我寫了一篇長文《文章誤讀的“問病泉”》,從該書誤讀經(jīng)典的一百多處硬傷中歸納出20種閱讀病灶:語音讀錯,謬傳千里;語法認錯,望文生義;膚淺闡釋,精義粗解;錯序闡釋,篡改原意;缺漏闡釋,殘害本義;片面闡釋,廣義狹解;不足闡釋,一知半解;寬泛闡釋,大而無當;因循闡釋,以訛傳訛;割裂闡釋,斷章取義;違情闡釋,以今往古;脫魂闡釋,言不及義;矮化闡釋,削足適履;過度闡釋,強詞奪理;混淆闡釋,張冠李戴;歪曲闡釋,偷梁換柱;憑空闡釋,無中生有;違境遷移,胡連八扯;無界拓展,離本亂彈;悖體閱讀,陰差陽錯。限于篇幅,僅舉一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篇第十三》)本章句講“君子調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調和。”對照“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篇第一》)可知孔子主張等級禮制下的調和,反對取消等級的混同。于丹卻解釋說:“許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觀點肯定會不完全一樣。當各自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一個真君子是會認真傾聽的,他能夠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既保證了整體的和諧。又保留了不同的聲音。我們今天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不同的聲音和諧地融入到大的集體的聲音中?!薄按蠹矣懻撘患虑榈臅r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后他轉臉就會對別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么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意見!”(《于丹(論語)心得》第61頁)這里,“和而不同”被偷換為不同觀點的和平共處;“同而不和”被曲解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所謂“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貌似最大限度地吸納群眾的智慧。實則掩蓋了不同觀點中的不合理性,取消了與錯誤觀點的必要斗爭,“和諧”異化為不講原則的一團和氣。其實,孔子在這里專講為政者對民意的態(tài)度:君子的“和”是仁義共識的兼容,其“不同”是對非主流意識的包容,但不是對偏激民意的迎合;小人的“同”是唯利是圖的茍同。其“不和”是不仁不義的格斗,但不是陽奉陰違的虛偽。于丹將格言世俗化,硬把孔子打扮成“和諧社會”的倡導者,所謂“不同的聲音和諧地融融入到大的集體的聲音中”,已經(jīng)失去了君子的“和”的本義。暴露出小人的“同”的原形。像這樣歪曲“和而不同”、以假亂真、矮化孔子形象,
就是自由化誤讀。于丹把《論語》看做“一眼溫暖的‘問病泉”,這不能不說是個性化閱讀。但她卻狡辯說:“我喜歡的解讀方式不是我注六經(jīng)。而是六經(jīng)注我。我只是在講一己心得,我不認為自己是在解讀《論語》,我是在講《于丹(論語)心得》,而不是《于丹解讀(論語)》?!?李悅、李放《批判于丹》第150頁,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7.5)這里一語泄露了自由化閱讀的天機——“你心中有眼中就有”的唯心主義閱讀觀。她擺出“凡一心之得皆為個性化閱讀”的迷魂陣,殊不知“一心之得有正誤、高下之分”。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個性化閱讀的典型
2007年初,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另一本解讀《論語》的暢銷書。它與于丹圣化了的名褒實貶的“快樂孔子”不同,而是非圣化的貶中藏褒的“喪家狗孔子”。典籍上雖存在“有喪事人家的狗”和“無家可歸的狗”的區(qū)分,然李零是用“喪家狗”來比喻懷抱理想,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恰是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韌性奮斗精神,引起了一代代壯志未酬的知識分子的共鳴;而一味崇圣的新儒家自然不容忍“喪家狗”的蔑稱必進行猛烈反擊。該書確實有偏激、過頭的自由化誤讀成分,但是其主導傾向,我以為是個性化閱讀的典型。從閱讀心態(tài)看,李零是“拿《論語》當做思想史來讀”,用“一個知識分子的心,理解另一個知識分子的心,從儒林外史讀儒林內史”。選取政治、道德、儒教角度去讀《論語》是切合文本內涵的,但帶著政治化、道德化、宗教化的成見去讀《論語》就蛻變?yōu)樽杂苫喿x了。李零吸取歷史上“尊孔批孔來回翻烙餅”的教訓,以“平視”的眼光,懷抱“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的心平氣和態(tài)度,這種適應文體、以心契心的客觀態(tài)度是正確的。從閱讀方法看,李零既按原書順序,逐字逐句逐章進行通讀;參合舊注(程樹德《論語集釋》等十種),互文見義進行細讀;又打亂原文順序,以人物為線索,當孔子傳記進行縱讀;還以概念為線索,按主題摘錄進行橫讀。這種“原形閱讀”與“超原形閱讀”互相結合、縱橫交錯的讀法是可取的。其個性發(fā)揮建筑在共性涵養(yǎng)的基礎上,其價值取向力避人造假孔子,盡心恢復真孔子。從閱讀效果看,李零讀《論語》后如此概括自己的總印象:“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jīng)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于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游說,替統(tǒng)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棲皇,也很無奈,唇焦舌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這才是真相?!?《讀書》2007年第3期)應該說,“喪家狗”這個獨特感悟,既有《論語》原文本的依據(jù)(“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又有《史記·孔子世家》等互文本的依據(jù)(“累累若喪家之狗”);既符合孔子本人的原意(“然哉!然哉!”)。又灌注讀者的人生體驗(文革遭遇);既有《論語》歷史意義的基本復原,更有《論語》現(xiàn)實意義的淋漓發(fā)揮,而且凸顯了“三古”(考古、古文字、古文獻)學者的閱讀優(yōu)勢。盡管書中有“歪批”的毛病,但瑕不掩瑜,總體上看,這是一部打破迷信、自有見地、獨樹一幟的個性化閱讀專著。他依據(jù)《論語》及其相關文獻給我們評述了一位相對真實的可敬的孔子形象。
中學生的《論語》閱讀要有共性化涵養(yǎng)、個性化追求、自由化防范
從李零、于丹兩個《論語》閱讀的正反典型中,我們看到經(jīng)典閱讀的復雜性:一位學者或一本書里,往往個性化閱讀和自由化閱讀兼而有之,僅僅主次不同而已。專家讀者都難免完全擺脫“胡吹”“歪批”閱讀惡習的浸染。學生讀者更需要在不斷克服,“誤讀”的過程中去求得對經(jīng)典文本的“正解”。據(jù)一線教師反映,目前中學生的《論語》學習,總情況是共性化閱讀居多,個性化閱讀很少,受自由化閱讀流感不輕。成天忙于應試練習的學生常常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苦平”的反感,他們對專家讀者的《論語》“講義”和“心得”或無暇參閱,或受其影響。但每個中學生都必須通過《論語》的選讀和通讀接受共性化通解的基本訓練、個性化異解的初步訓練和自由化誤讀的矯正訓練。
例如,《先進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經(jīng)典文章《論語》中最長的(315字)文學華章,是孔子誘導弟子“各言其志”的一場個性飛揚的對話,最適合進行個性化閱讀訓練?!胺蜃余叭粐@日:‘吾與點也!”這個核心句的涵義究竟何在?歷來眾說紛紜。大體分兩類:一說志在出世,向往超脫的逍遙自在的生活,有《泰伯》篇的“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互證;二說志在人世,追求大道通行的太平盛世,有《公冶長》篇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互證。朱熹的解釋比較權威:“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翱鬃优c點,蓋與圣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也。”(《四書集注》)此說切合孔子晚年的心境,正中“禮樂治國”的下懷,為教科書所采納,遂成共性化通解。而于丹在其“心得”之六“理想之道”中卻割裂朱熹之注,只顧“初意”而舍“胸次”的真意。亂批前三子的社會職業(yè)目標層次低,貶斥曾點“沒有什么舍己為人的大理想”,硬說“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yè)績更加重要”;“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睌嘌浴霸∫省⑽桷?、詠歸”的民眾快樂生活“跟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共往來是如出一轍的”,這就淡化了孔學積極人世的一面,把曾點描繪的“大同世界”矮化為道家隱士般的個人修身,根本否定了濟世安邦的最高理想。她還說“君子不器”就是“君子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比職業(yè)主義更高一層的理想主義”。其實,職業(yè)主義關注專業(yè)技術,更關注職業(yè)精神,與理想主義扯不上高低關系,如此技、道分離,與《論語》無關,成為天馬行空的自由化臆解。李零在其《喪家狗——我讀(論語)》第26、27、28節(jié)中,突破了朱熹的厚此薄彼說,矯正了于丹的技、道分離說,認為孔子只嘲笑子路的不謙讓,不否定前三子的志向,而是肯定四子之志無論治大國、小國,或當小官、平民,皆在“為國以禮”,而且各擅其長,互相補充:子路抓軍政,冉有抓經(jīng)濟,講的是硬道理,公西華抓禮儀,講的是軟道理,前三人的社會職業(yè)是實現(xiàn)理想的奮斗過程,他們的治國最后要落實到個人幸福上,曾點描述的“浴、舞、詠”的民眾快樂生活正是前三位為“強、富、禮”奮斗的結果。曾點講的享受和平、富裕、文明的生活,都建筑在前三位理想之上,否則逍遙不起來。(李零的話并非引文,轉述中有所整理)如此融會貫通,整體感悟,避免了共性化的一元解讀,矯正了自由化的割裂闡釋,是典型的個性化異解。
總之,我們要堅持“多元有界”的個性化閱讀,擯棄“多元無界”的自由化閱讀,中學閱讀教學絕不能培養(yǎng)像“粉絲”“魚丸”那樣的盲目跟風的低俗、低能的讀者。西方歌德說得好:“在限制中才顯出能手,只有法則能給我們自由?!眰€性化閱讀提倡有紀律的自由,就是要我們進入“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閱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