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華 程福蒙
《中彩那天》是魯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章圍繞二戰(zhàn)時期一個經(jīng)濟拮據(jù)的家庭展開故事。父親是一名汽車維修工,他做夢都想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汽車。一次他代朋友庫伯買了一張彩票,卻意外地中獎,獎品恰好是一輛奔馳牌汽車。經(jīng)過艱難的思想斗爭,父親最后還是決定把車還給庫伯———盡管庫伯家里很富有,而父親又是如此地渴望。文章最后寫道:那天,父親打電話時,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
教學中,為了突出父親的高尚品行,我設(shè)計了兩個邏輯推理問題。一是如果父親要留下這輛車,請你為他找個理由。這個問題在孩子們看來非常有意思,他們迅速找到了四個理由:我的家庭很貧窮;庫伯家富有;那輛汽車是父親夢寐以求的;庫伯可能早已忘記了那張彩票。第二個問題是父親是否有過要把汽車據(jù)為己有的念頭?請說明理由。孩子們在短暫的思考之后都直覺地回答:有過。理由很簡單———那張寫著“K”字的彩票曾用橡皮擦過,而且還留有淡淡的痕跡。還有學生發(fā)現(xiàn):父親在領(lǐng)獎時,表情是嚴肅的。他既沒有得獎的興奮,也沒有與己無關(guān)的自然。而他的嚴肅恰恰是因為他有過想據(jù)為己有的念頭,并在內(nèi)心里進行了復(fù)雜的思想斗爭。
孩子們的回答正是課文極力呈現(xiàn)給讀者的信息,他們分析得挺精彩。
評價故事的結(jié)局,學生們慷慨激昂地說,因為誠實無價;良心比車更重要;因為誠實是金錢買不到的……孩子們能夠理解到這一步讓我十分感動。
接下來,我趁熱打鐵地提示學生們想象一下:當庫伯把車開走之后,家中會是什么樣的情形。有了學習課文的基礎(chǔ),我有理由相信,孩子們的描述一定也會和我的預(yù)想一樣:當庫伯開走車的一瞬間,父親結(jié)束了一場道德的抉擇,壓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了釋放,心情重新變得輕松。課文的道德用意不正在此么?然而孩子們的作文卻出乎意料。
三分之一的孩子寫了父親通過艱辛的勞動又換來了汽車;三分之一的孩子通過夢境讓奔馳汽車失而復(fù)得;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千方百計地讓父親輕松擁有了汽車。他們寫道,“哥哥將父親的事情告知了電視臺,電視臺報道完又獎勵了父親一輛汽車。”“父親又買了一張彩票,結(jié)果再次中獎?!薄皫觳丶抑?,又把車開了回來,并且送了一萬元給父親?!薄耙蝗眨赣H正修車,一位有錢人開了一輛車過來維修,告訴父親,如果你修好,車便送給你,于是父親又擁有了一輛車”……孩子們的想象力可謂豐富,但從他們的想象中看得出,他們還善意地留戀著那輛失去的汽車,似乎這一切就本不該發(fā)生,那輛汽車天經(jīng)地義地屬于父親,而不管用什么方式。
我驚嘆,孩子們作文中的善良愿望與課堂上的慷慨陳詞有著如此巨大的道德反差!
為什么?為什么孩子們還會耿耿于懷那輛不該屬于父親的汽車?是他們的道德認識有限,還是我的教學不得力?反思自己的課堂安排,并未出現(xiàn)與教學內(nèi)容相悖的地方呀。是什么造成了孩子們?nèi)绱嗣黠@的道德認識落差?
我慢慢回憶孩子們童年閱讀過的文學作品,突然有了一個發(fā)現(xiàn)———原來無論是童話或是故事,它們的原型里似乎都暗藏著樸素而善良的道德觀:好人好報抑或付出終有回報,例如《芝麻開門》、《一幅壯錦》、《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等。而現(xiàn)在,《中彩那天》里,父親在做出了高尚的道德決定后,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報。這個結(jié)局直接和孩子們已經(jīng)習得的道德觀有了尖銳矛盾,這種經(jīng)歷不能不讓人感到失落!更何況,文章的開始是多么不遺余力地渲染了父親本能夠輕松地擁有自己的理想。
面對道德,每一個可以得到的理由都是沉甸甸的障礙———一個超越普通人所能夠把握得住的道德障礙。而如果這一切甚至超過了成人的道德承受能力,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讓我們十多歲的孩子去承受呢?孩子們眼巴巴地盼望庫伯能夠推讓,文章卻未有庫伯的只言片語。為什么?僅僅就是為了突出父親的道德優(yōu)越性么?而我想說的是,如果文本中這種崇高遠離了現(xiàn)實,超越了孩子們的道德理解力,教育如何能夠藉此喚起孩子們的高尚情操?價值認同如何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