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哲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題目由三個名詞組成,沒有任何過渡或連接成分,因而對其表達的意思及其手法,很多人不理解。這個題目妙就妙在沒有任何過渡或連接成分,給讀者設置懸念,促使他們去了解、去研究各名詞之間的聯系。如果題目將主要的內容明明白白地擺出來,其含蓄性、韻味性、吸引力會大大削弱。題好一半文,如果題目不巧妙,讀者可能翻一下文章便放棄了,即使文章是塊金子,可發(fā)光的機會就沒有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題目提示讀者,“林教頭”一定是主要或關鍵人物,他的活動是在風雪天,在山神廟里或附近展開的。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只有讀了文章才能知道。運用這種手法,豁人耳目,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這種手法就是譚永祥先生在《修辭新格》中說的“列錦”手法。“列錦”是將幾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按照某種內在聯系排列起來,構成意象的組合與疊加,營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讓讀者去了解彼此之間的聯系,從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唐代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由六個名詞構成特定意象,勾畫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清冷的畫面:一只雄雞在客店喔喔啼叫,一鉤殘月斜掛在天邊;思歸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來趕路,一條板橋橫臥在前面的河上,上面落滿了白霜,霜上竟有幾行深淺不一的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這二句詩寫“早行”,卻不著一“早”字,盡得“早”之風韻,含蓄蘊藉、意味悠長。正如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所言:“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
宋代柳永《雨霖鈴》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由三個名詞組成。這是一幅想象之景:心愛的人兒已遠走,只剩下作者自己孤身一人,獨對冷落清秋;借酒澆愁,愁更愁,酒醒之后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一鉤殘月掛在天邊,像心愛的人兒傷心的回眸,又像自己破碎的心;已是拂曉了,一陣風吹過來,不禁寒氣侵骨;立在長滿楊柳的岸邊,望著蒼茫的遠方,久久不愿離去。此時此景,令人“不拋眼淚也無由”。作者只用了三個名詞,就言約而意豐、言近而旨遠、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想象中酒醒后的孤寂凄傷的情景。
元曲作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起勢連用九個名詞,構成了一幅蕭瑟蒼涼的秋晚圖,表現出天涯游子的彷徨愁苦的心境??萏倥世@,老樹衰頹,昏鴉瑟縮,一派肅殺。面對如此凄愴之景,漂泊天涯的游子怎能不傷感滿懷?前面是一條小橋,橋下流水淙淙,橋對面是幾戶人家,可是,這卻是別人的家。這怎能不讓在異鄉(xiāng)漂泊的游子肝腸寸斷、淚涌如注?可古道坎坷漫長,秋風凄厲刺骨,座下瘦馬如柴,歸家的路途又迢迢千里……一曲小令既無清麗詞句,也無奇崛意象,僅幾個簡簡單單、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名詞一組合,卻讓人咀嚼不已,百感交集。
諸如此類的佳句妙語,在古代詩詞中俯拾皆是,如陸游《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馬戴《灞上秋居》中的“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賀鑄《青玉案》中的“梅子黃時雨”,白樸《天凈沙·秋》中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等。恰當、巧妙地運用列錦手法,不僅能使語言簡潔、洗練,而且能使意蘊更加豐富、雋永,耐人尋味,增強表達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無棣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