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金
當我在中國成都附近的洛帶古鎮(zhèn)看到那高達10米的“字庫塔”時,不由得浮想聯(lián)翩。啊,一粒一粒動人的方塊字,練就了長生不老之術(shù),以青春永駐的容顏,住在巍峨雄偉的高塔里。一住便是五千余年。其中幾千個生性好動的小精靈,相約到外面逛游,結(jié)果,樂不思蜀。覓巢而居。它們歡天喜地地住進了一部一部薄厚不一的書里,遷入了一份一份大小不同的報紙里……
當然,上述一切。只是我的思維在跑野馬罷了。實際上,這座修建于光緒六年(1880年)的字庫塔。是負有一個特殊“使命”的。洛帶古鎮(zhèn)是客家人聚居之地,而素來崇文重教的客家人,有著“耕讀傳家、敬惜字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字的紙。不得隨意亂丟、任意糟蹋。全都得集中起來焚燒;而這座建筑形式莊嚴的高塔,便是當時專供人們焚燒字紙的場地。鐫刻于光緒六年的“惜字碑”,便是有力的佐證。
我深深深深地為這個美麗的傳統(tǒng)傾倒。
試想想,火旺旺地燒,嫣紅的火苗歡欣地舔著薄薄的紙張,當紙張化為一縷一縷婀娜多姿的輕煙時,字的靈魂也重獲自由,游走四方。“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備受尊重的文字重歸塵世時,光彩更為絢爛。
愛惜文字,尊重文字。
這樣的價值觀,必須從小培養(yǎng)。
童年有件事情,是記憶里一株根深蒂固的榕樹。
有一回,母親坐在地上整理藏書,古典文學和翻譯典籍東一摞、西一疊地散放著,發(fā)絲拂在臉上,雙眸煥發(fā)著光彩,汗珠宛若水晶成排綴在額頭上。她把書拿在手上,東翻翻、西掀掀,笑意像墨水沾上了宣紙。在臉上柔柔地蕩漾著。我走出臥房。經(jīng)過大廳,雙腳魯莽地從一堆堆的書上跨過。母親抬頭看到,速速喝止:“停步!不要跨過書本!”那聲音,有著冰雹的寒冷與沉重。我不知所措地止步,環(huán)顧腳下一疊一疊的書,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這時,母親指了指那些書,表情罕有地肅穆,她說:
“記住,永遠地記住,書籍就是文化。用腳跨過書本,就是侮辱文化!”
我牢牢記住了。從此,養(yǎng)成了習慣,看到書籍掉落在地上??偭晳T性地撿起,鄭重其事地放到桌上去。最重要的是,在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自小便有了“尊重文字、文化與書籍”的基本概念。如今。長大了,長老了,文字、文化與書籍始終是我心中永遠不能被褻瀆的瑰寶。
孩子出世后。我也努力給他們灌輸同樣的觀念。記得有一次,稚齡的女兒大模大樣地坐在一疊書上,托著腮看電視,我立刻便以當年母親教誨我的方式,給女兒上了小小的一課。我要她立刻站起來,對她說道:
“記住,永遠地記住,書籍就是文化,把屁股壓在書籍上面,就是侮辱文化!”
尊重文字,必須從最細微處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