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成
我們在閱讀古代詩文時常會見到“行人”和“離人”兩詞語,二者含義相似,又有差別。
“行人”在古代詩文中的常見意思有三個:其一指出行在外的人,如“秋月朗朗關(guān)山上,山中行人馬蹄響”(張籍《關(guān)山月》),“行人念前程,不待參辰?jīng)]”(孟云卿《悲哉行》);其二指出征的人,如“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王維《從軍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車行》);其三,“行人”在古文中是使者的通稱,如“使其子狐庸為行人于吳,而教之射御,導(dǎo)之伐楚”(《國語·楚語》),“齊王好高人以名,今為其行人,請魏之相,齊必喜”(《戰(zhàn)國策·楚策》),“令其子為吳行人,吳于是始通于中國”(《史記·吳太伯世家》)。
關(guān)于“離人”的意思,《辭海》《辭源》等權(quán)威工具書沒有解釋。筆者這里不揣冒昧,試為“離人”作些闡釋。
首先,從字面看,“離人”應(yīng)指分別在即的男女。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中有崔鶯鶯的一段唱詞:“碧云天,黃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边@里的“離人”,是即將與張生分別的崔鶯鶯自指?!半x人”的這個含義多見,如“落日荒郊外,風(fēng)景正凄凄。離人席上起,征馬路傍嘶”(李嶠《送李邕》),“樽酒豈不歡,暮春自有程。離人起視日,仆御促前征”(韋應(yīng)物《送令狐岫宰恩陽》)。
其次,“離人”稱指別離之后的人。從性別而言,“離人”可指出行在外的男子,如“去國年方晏,愁心轉(zhuǎn)不堪。離人與江水,終日向西南”(張說《廣州江中作》),“紅塵紫陌,斜陽暮草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迢迢匹馬西征”(柳永《引駕行》);同時,也可指居家的思婦,如“朝日上高臺,離人怨秋草。但見萬里天,不見萬里道”(孟云卿《古別離》)。
“行人”和“離人”雖然都可以指出行在外的男子,但二者含意有細微差別:
第一,使用“離人”時,對象通常為已婚男子;而“行人”陳述的對象可以是已婚的,也可以是未婚的,“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孔雀東南飛》)中的“行人”與“離人”的含義等同。第二,“行人”側(cè)重于強調(diào)羈旅之凄苦、困頓,如王安石《葛溪驛》中“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突出了“行人”因羈旅困頓而心意煩亂;而“離人”則強調(diào)游子或思婦別后相思之愁苦、哀怨,如“滴羅襟點點,淚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楊只礙離人目”(辛棄疾《滿江紅》),“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
需要指出的是,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的“離人”注釋為“離家在外的人”,筆者以為此注有誤。從該句本身看,“離人”是“妝鏡臺”的限制性定語,那么,“離人”應(yīng)該是女性才對。再看相關(guān)語境:“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復(fù)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從“玉戶簾”“搗衣砧”“愿逐月華流照君”等語句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描述的對象分明是思婦。因此,筆者認(rèn)為,此處“離人”指“思婦”無疑。
(安徽省利辛縣第一中學(xué) 236700)